【原】性别,不是想变就能变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28:06
 寒冰冰,1975年出生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一个偏远的林场小镇,上有5个哥哥、2个姐姐,他是家里的老疙瘩。从小喜欢跳舞,喜欢穿姐姐的花衣裳,喜欢混在女孩堆里玩。14岁考上了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每次跳舞都得奖,从来不做男生的动作。17岁第二性征发育完全的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在男人躯体里面的女人,越来越讨厌自己的身体。

  1999年3月11日,寒冰冰在24岁生日这天,躺在了手术台上,由中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陈焕然主刀,实施了“性别重塑外科手术”,成为一名“性别重塑者”。

  

  世界上第一例性别重塑手术始于1931年,中国始于1986年。据估计,全国实施性别重塑手术的不到1000例。

  陈焕然介绍,性别重塑外科手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从整形外科技术方面来说,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面部轮廓的重塑、胸部的重塑、颈部的整形,以及会阴部的整形,需要至少半年甚至几年时间才能真正完成。但是手术完成以后还遗留下一些问题。第一,由于手术无法改变声带,结果是性别变了声音不变。第二,由于手术还不能成功移植卵巢或睾丸,一是男性没有精子,女性没有卵子和月经,性别重塑者没有生育能力;二是内分泌只能靠外源性的激素解决,而且性生活也不可能正常。

  寒冰冰做完手术,也曾费了多少口舌,对每一个好奇的人讲述这个过程,还要不厌其烦地回答别人的疑问:为什么你的胸不做大点?为什么阴道不做深点?你的乳头怎么那么小啊?阴道怎么那么干呀?后来他接触的性别重塑者多了,对他们生活自我边缘化的状态了解得多了,他决定通过博客在网络上向全世界公开征婚,绝不每个月往卫生巾上抹鸡血,冒充月经;不想再咬牙强作高潮、火烧般撕裂、像做贼似的不开灯了。“能接受的,就来一起来扛,不能接受还可以成为朋友。至少说我没骗谁。”

  2007年,寒冰冰收养了一个女孩,在幸福的母女生活中,寒冰冰的心里总是有一个阴影——害怕孩子找他要爸爸。

  2009年3月,寒冰冰投资拍摄了一部电影——《雪地里的新娘》,这是以寒冰冰从4岁到50岁的人生经历为原型,以纯纪实手法拍摄的中国首部反映“性别重塑者”的电影。他准备把这部电影“献给勇敢、坚强的性别重塑姐妹”,也准备作为送给养女18岁的生日礼物,在她真正成人那天郑重地告诉她,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他也无奈地表示,如果她觉得不能接受,就只好断绝母女关系了。

  

  结果这部预算40万的影片刚刚拍到一半,钱就花光了,她以房产作抵押借了高利贷。后来因与债主意见不合,被告上法庭。

  ◆------------------------◆------------------------◆

  希图变性,是一种病态,这个病叫“易性癖”病。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有生物学、心理学和两性体等等多种学说试图解释这种现象。

  在我国近20年接诊近万例的临床实践中,大多患者都能说出病史:由于某些原因,幼年时出现了性心理和人格发育的偏差,产生了强烈的“我是异性”的主观意识,青春期到来以后,这种心理状况得到强化,讨厌甚至仇视原来的性别。根据推测,全国总发病人数估计在25~30万。

  男人把自己当女性,女人把自己当男性,都是一种病态。

  病人是不应该被歧视的,歧视病人是最惨无人道的行径。比如长脚气的人喜欢挠脚,那时因为长了脚气脚痒痒,挠一挠脚舒服,我们看见有人挠脚,即不要批评训斥,也不要瞥去鄙视的目光,更不要到处宣扬,因为病也是一种隐私,除了为作广告挣钱,没见谁大庭广众高呼“我老婆得子宫癌啦!”但也不必把“挠脚”说成是脚气病人的权利,鼓励他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恣意挠脚。

  有人把“性别重塑”鼓吹为民主权利,好象性别是可以自由选择的。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由于卵巢和睾丸还不能加工制造,男变女不能成为真正的女,女变男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男,而且“性别重塑手术”不能逆向操作,寒冰冰再也恢复不了男儿身了,这种一次性的单向选择是民主还是“赌”?

  其次,从结构层面上,人的前额处有一根主管“性”的神经,尽管太监把下面的生殖系统割除干净了,可上面不能割除的神经却在不时地提醒他是个纯爷们。所以太监普遍存在男性意识复归的现象,于是纷纷与宫女结成假夫妻的“干老”。

  再者,从社会层面上,在“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大环境下,“性别重塑者”因无法归类而很难入群,从而被社会边缘化,只能做些非群体性的工作,如个体经营等。

  “性别重塑”,可以想,但不可以做,做了就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请允许我套用李银河的一句名言:“你应该有这种权利(政府不应该管,但舆论和道德可以评价),但是你不应该去行使这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