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潜伏挑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57:25

再给潜伏挑错

娱乐生活学习   2009-08-18 16:52   阅读8781   评论57   字号:    

利用周末和周日把《潜伏》的第21集到30集看完了,感觉情节还行,是近年国内影视剧少有的佳作。

少许遗憾是它对当代史的知识纰漏太大,因为这不是古装连续剧,汉唐的情况只有少数历史学家掌握了解,而抗战结束到大陆解放前这段时光就在眼前,如今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健在,台湾方面还有遵行民国遗风的2 3 0 0万同胞,国民傥的党员尚有一百来万,以及众多的海外华人和大陆的历史爱好者等等,都是天然的“潜伏”监督员,拍当代史连续剧可马虎不得。

1.  第二十一集 由于钱思明教授留给报社一封信,天津站站长给李涯看一份报纸叫国民日报,我真摇头,剧组怎么张冠李戴?《国民日报》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香港创办,是国民傥中央党部在港的机关报,由当时的国民政俯拨款创办,陶百川为社长。我知道摄制方要表现的肯定是《天津民国日报》,提供三十七年底(1948)之老报纸的样子如下:

现在老南开、老天津都还在,拍片方千万糊弄不得呀!

 

2. 电视剧里的上述那份报纸是剧组自己印的,报上写着“著名教授錢思明致信本報,深刻揭露保密局之丑恶嘴臉”,这个头条标题他们打错了一个字,“丑”字应写为醜,这是由于安排道具的人员不谙繁体字之故。

3. 同样是21集,李涯要两个属下去余副站长太太的老家,说:“查明她的底细,弄清她过去的情况,参加过什么反**动组织”……。  我慧心一笑,这个词用错了,反什么动呀?国民政俯的人是不用这个词的,反dong 是中**共人士的专用词汇,李涯这一派人应该说“叛乱组织”。

4 . 23集翠平对余则成说:“喇叭里说石家庄都解放了”,那时候河北省会在保定,石门市是平汉线和正太路的交汇处,当时读过书的人,在外头跑的人,在公家机关做事的人,都是称呼它为石门,这是基本的常识。

大陆解放后,这个地方被官定为石家庄市,成为了河北省省会,但也不断有迁往天津和迁回保定之议。直到今天石家庄市的改名呼声仍不绝于耳。

我很庆幸“潜伏”一剧没把北平叫北京,个人建议,演员应该说当时的地名,但可在字幕上加上括弧,内注今地名。同样演员的口里应一律称当时流行的民国年号,字幕上在民国年号后面打上括号注明公元日期。如此既增加了逼真和写实的效果,又能使普通观众知道事件的背景是何时发生的。

5. 24集翠平在市场上买菜,遇见谢若林安排的假八路军女战士许宝凤,这一幕情景翠平拿着一大把生菜,菜摊的背景清一色的绿叶蔬菜,要知道那时候北方是不种生菜的,南菜北运那是近十几年的事,感谢如今国家把菜篮子工程搞得好,绿色通道建的好。但当年天津卫大冬天的哪来的绿色蔬菜?

 我看了一下演员阵容,应该以北方籍人士较多,他们不会不记得北京、天津一带在1996年之前,家家户户冬天储藏大白菜的日子吧!导演稍微留个心,这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6. 25集,余则成听收音机,解放军电台女播音员播音:“我军向绥东地区及平绥路,大同至绥段发起攻势”。

字幕打错了,把绥远省的省会归绥,打成了绥。我很感慨,这不怪负责打字的人员,因为现在知道呼和浩特叫做归绥,乌鲁木齐叫迪化,外蒙古的乌兰巴托 叫库伦的国人越来越少了,此乃朝代更迭人事已非之故。

7. 26集,余则成听到广播里在朗诵晚秋的诗,用手转动一个大地球仪,还彩色的,我的妈呀,偌大个印度给分割成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印度三个国,国民傥要真能未卜先知的话他们就不会败阵去台湾岛了……

1992年以后出现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前苏联中亚五国也是超清晰,还来个特写,我很佩服这种超时空场景。

8.  站长、余则成、李涯和多位成员们开会,会上李涯说:“辽沈战役以后……”,我搞不明白,难道李涯也通共了?国军一方对那场在东北发生的关键性决战,叫做“锦沈会战”。

9. 第29集余则成叫廖三民代笔写匿名信,余则成口述的开头是:毛人凤局长您好……

这段有些太大白话,编剧肯定太年轻,要不就是文化根底浅了,那时候的读书人,也包括今天的台湾同胞和海外老华侨们,写信的开头的称谓和敬辞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我手写我口”像今日大陆社会用“你好”那么泛滥的。

他对毛长官的信起头应用“钧鉴”、“尊鉴”,对平辈可用台鉴、大鉴,这些基本常识解放后大陆不教了,但这些词儿并不生僻,观众能听懂,电视剧应以还原原貌为依归,否则余则成完全可用发E-mail 的方式向毛局长举报。

10.  最后一集,余则成在台北和晚秋结婚,墙上挂着“余則成 穆晚秋 婚志  民國叁拾玖年于臺北”这几个字。

其中婚志的志,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台湾当地的习惯,应为“誌”,于字应该写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