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黑白脸” 朝鲜难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10:12

  美国负责对朝鲜制裁工作的特使菲利普.哥德伯格(Philip Goldberg),下周将出访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和泰国四国,这是继他曾在7月初走访中国和马来西亚之后第二次亚洲之行。哥德伯格率领的访问小组成员包括来自美国财政部、国防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官员。而他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与四国的金融主管部门商讨如何阻止朝鲜获取从事研发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经费,也会考察在联合国安理会实施1874号制裁决议后各国执行决议的情况,并相互交换意见。

  哥德伯格是美国职业外交家,长期跟随大使级资深外交官理查德.赫尔布鲁克(今年1月由奥巴马总统任命为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问题”特使)左右,并曾在1996年至1999年担任过美国副国务卿助理。2001年,他又出任国务院主管法律事务的执行副助理国务卿。哥德伯格还担任过美国驻新加坡、智利大使馆参赞。2008年,在他担任美国驻玻大使馆政治参赞时,因玻璃维亚政府指责美国资助国内反政府组织而遭玻政府驱逐出境。

就在歌德伯格即将出访亚洲四国之际,韩国总统李明博在8月15日发表“光复节”致词时指出,如果朝鲜愿意弃核,韩国政府将推动朝鲜半岛新和平构想,包括建立构建南北经济共同体的高级别机制,通过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在“经济、财政、教育、基础设施和提高朝鲜人民生活水平”五大领域,向朝鲜提供援助并协助开发。他还首次提出了韩国愿意就韩朝在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削减驻军问题进行对话,并指出,朝鲜拥核并不能确保朝鲜的国家安全,两国只有通过政治对话和减少军事威胁才能消除分歧,这也是确保两国及朝鲜半岛安全的唯一途径。

  很显然,目前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又出现了新的动向,即美韩两国在未来解决朝鲜核问题上正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美国继续扮“黑脸”,强调继续执行联合国安理会1874号决议制裁朝鲜的政策,而与此同时,韩国却扮上“白脸”,一改过去对朝强硬立场和态度,公开表示愿意与朝鲜展开对话,甚至愿意就两国在临时军事分界线的军力部署问题展开协商。那么,究竟为何美韩要“一黑一白”双管齐下对朝鲜展开新一轮外交攻势呢?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微妙变化,主要原因是出于在持续向朝鲜施压的同时,也让朝鲜清晰地意识到采取对抗的策略是绝对无效的,但如果采取合作的态度,朝鲜的“损失”也不是没有办法补偿。朝鲜只要弃核,美韩既可以保障朝鲜金正日政权延续下去,又可以缓和朝鲜内部的日趋严峻的经济困境,这对朝鲜来说是虽不可能“一举两得”,但至少是“弃卒保车”,仍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正如美国一位朝鲜专家比喻的那样,朝鲜现在已经身陷漆黑一团的隧道中,左右碰壁。但就在此时,突然前面亮出了一道光线,也是一道生机的希望,这道光线可以把朝鲜引导到“更易生存的地方”上来。但问题是朝鲜愿意不愿意抓住这个机会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这道光线开启的时间并不长,援助计划也不可能单方面执行。专家的描述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目前朝鲜所处在的困境,同时也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朝鲜必须弃核,回到对话机制上来,别的都好办。

  笔者认为,由于当前解决朝核问题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路,因此朝鲜也正被迫面临如何选择决策以便对应的重要时刻。这是因为:

  第一,朝鲜手上能打出的牌--包括“核武试验牌”和“人质牌”--已经全打完了。“核武和导弹牌”给朝鲜带来的是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而且制裁正在收到初步效果。歌德伯格这次到亚洲访问,显然是要把勒住朝鲜经济命脉上的绳索,拉得更紧而非放松;而“人质牌”也大大出乎朝鲜的意料之外,绝对没有给朝鲜带来“买一送一”的实惠,反而“丢了夫人又折兵”,既得不到美国的赏识,更不要说美国会在短期内改变现行的对朝政策,似乎也无意与朝鲜展开双边互动。

  第二,朝鲜在国际社会强而有效的联合制裁下,将会面对更为严峻的现实困难,经济危机将会加剧,粮食短缺将会更加严重,而能源短问题缺也将会随着夏秋过去、冬季到来而更加突出。在这种态势的逼迫下,朝鲜就必须考虑“如何维持生存”的问题,这显然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第三,金正日虽然仍然掌握实权,但他必须考虑如何稳定核心团队,必须为金正云未来执政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在经济和民生问题上没有起色,金正云就根本站不住脚。

  笔者相信,在面临如何决策的时候,朝鲜很可能主动征询中国的意见,哪怕是试探中国的态度也好,朝鲜都会尝试与中国进一步沟通。日前朝鲜媒体报道了朝鲜强调要加强朝中关系的消息,显示朝鲜方面仍然重视同中国的双边关系。朝鲜的选择的确非常有限,而且已经身不由己。笔者相信,朝鲜将在未来数星期内会做出重大政策决定。

                                                                                                                                     20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