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1:57:21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正式出版发行(2008-09-19 11:25:36) 标签:教育 

2008年9月16日下午,“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新书发布会”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召开。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由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和党委书记王珉珠主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卓晴君、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苾雯指导并点评,人大附中数十位老师参与,人大附中体验成长中心精心策划,历时两年创作完成。

本套丛书共8本,分别是《中国车手程丛夫》、《学苑“怪才”潘思塑》、《发明之星吴天际》、《艺术少年杨迪》、《剑桥学子肖盾》、《世纪少女杨夏男》、《校园“黑客”侯晓迪》、《绘画才子王羽熙》。

这8个孩子都是人大附中的学生,禀赋各异;他们接受了不同常规的教育方式,获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成长背后有着怎样的人生转折?陪伴他们的教师和家长是怎样教育、引导他们的?这8本书给了所有渴望寻求答案的读者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解答。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学生作为主人公,通过纪实的方式再现了这8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受教育经历,给千千万万个父母和老师以及其他读者传递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朴实的教育理念——“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就是将学生特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实现梦想搭建舞台。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行动的;可以看到学校是如何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搭建舞台;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父母与众不同的家教智慧;可以看到教育专家们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家长、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思索。

新书发布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丛书出版人王霁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丛书主编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人大附中校长助理、丛书副主编张莉莉系统讲解了本套丛书的内容和特色。此外,丛书的主人公代表、绘画才子王羽熙,从书主人公家长代表、剑桥学子肖盾的母亲,以及丛书顾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围绕“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作了精彩的发言。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概要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是教育界多位知名专家、人大附中多年从事超常教育的优秀教师、出版界的专业人士等历时两年调查、研究、撰写而成的一套超常儿童成长纪实丛书。

丛书以主人公成长传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实验班8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和他们的受教育经历。这8个孩子禀赋各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极强,有的孩子有很高的艺术天分,有的孩子时有奇思妙想……针对这样的孩子,怎样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怎样指导他们平衡兴趣与学业的取舍?怎样发展他们的天赋特长以实现人生梦想?这套丛书展现了孩子们的家长和学校所走过的艰难的探索之路。

我们编写、出版这套丛书并不是为了给某类特殊家庭或者某类特殊学生的成长教育作指导,而是为了给千千万万个家庭父母和学校老师以及其他读者一个普遍的参考和借签。

 

一、什么是超常儿童,什么是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

什么是超常儿童?什么是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一提到“超常儿童”,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记忆力出众,理解力超群,从小识很多字,做很难的数学题,在压缩学制的情况下十来岁就能考上大学的“神童”,人大附中所认定的超常儿童与这些神童是有区别的。其认定标准可概括为:在语言、数学、艺术、体育、创造发明、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潜能的儿童就是超常儿童。

说到底,超常儿童不是神童,不是天才。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也不是神童教育或者天才教育。它不是以单纯培养学业上的尖子生为目的,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拿各种各样的竞赛奖牌,更不是以缩短学制促使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根植于“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因材施教”这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在正常学制下针对超常儿童实行的拓宽加深的培养模式,它以提供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方式为着眼点,致力于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释放,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最终为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打好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丛书所记录的每一个超常儿童的成长历程,都生动地再现他们的个性如何获得尊重、兴趣爱好如何获得引导并发展为人生才能、潜能如何获得挖掘和释放等等,这些点点滴滴、启迪人心的细节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儿童成长图景和生动的教育画卷。

 

二、这套丛书将从哪些方面为读者答疑解惑?

这是一套适合所有孩子、所有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书。它揭示了儿童教育的一个基本道理:不管孩子具有怎样的智力水平,但“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细心观察、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潜质,施以科学合理的教育,他们就会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创造超乎想象的奇迹。要说明的是,丛书所选择的8个孩子禀赋各异、个性迥然,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孩子潜质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几种不同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孩子取得的引人瞩目的成绩及其健康的成长,也将从不同方面为读者答疑解惑,从而帮助读者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行动。

1.对某一方面有天赋,却又严重偏科、“瘸腿”的孩子,应该施以怎样的教育?

丛书中有两本书是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它们分别是《绘画才子王羽熙》和《中国车手程丛夫》。王羽熙是个有很高的绘画天分,理科学习却极为困难的学生,为了升学,无奈之下,羽熙的妈妈强迫孩子放下画笔,撕掉画册,逼着他做数学题,这个家庭一度陷入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之中。人们会问,当今中国,究竟有没有一条既发展孩子特长又能升入理想大学“双赢”的道路呢?

王羽熙是幸运的,在人大附中的6年里,他没有因为数理化成绩差受到丝毫压抑,在校长和老师们的赏识下,他策划执导班里的大型英语剧《指环王》并拍成DV,轰动全校。2004年他以数学38分,总分高出艺术院校高考分数线200分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专业。进入大学以后,这个在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却因心态最成熟、最具领导能力而当选班长,并以出众的艺术才华与专业成绩被保送到法国学习。王羽熙的成长经历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双赢”之路。

中国著名车手程丛夫12岁获得北京市首届卡丁车比赛冠军,他的梦想是“做一名F1车手”。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一般,还要经常参加训练比赛耽误上课,但人大附中对这个天赋特殊,极富冒险精神的孩子给予充分尊重,允许他不按时上课,落下的课再由老师个别补,甚至特批不参加中考,保送进入人大附中高中,学校为他一步步实现人生梦想搭建阶梯。人大附中与他的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教育过程,可以为培养有特殊天赋的孩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如何鼓励孩子发展特长、成就梦想?同时,又如何帮他们迈过高考这道坎儿?

高考是每个学生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丛书中有很多涉及到这个问题的生动案例,其中《世纪少女杨夏男》、《校园“黑客”侯晓迪》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情况。

杨夏男是个有舞蹈天分的女孩子,曾成为中学生开个人舞蹈音乐专场的第一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650分的托福成绩,为她敲开了北大、哈佛等一流大学的大门。但这个极有主见的女孩子最终选择了美国布瑞摩尔学院,因为这所学院艺术教育更为著名,更适合她。

侯晓迪所在的超常儿童实验班55名同学中,考入北大清华的有37人,10人进入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而学习一向拔尖的侯晓迪却以微弱分数的差距与清华大学擦肩而过。当别人纷纷为他遗憾时,他却十分坦然地:“有了在人大附中这么多年来打下的基础,去任何大学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凭借这种自信,进入上海交大以后,他在机器人视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现在进入美国麻省理工继续深造。

杨夏男的冷静与侯晓迪的自信,来自于他们成熟的心态和强大的内心力量,这种成熟与强大足以超越高考的威力,使他们不被高考所凌驾、所扭曲,这甚至使我们忘记他们还是孩子。这种冷静与强大不是生而俱来的,那它是如何注入孩子内心的呢?请亲爱的读者从书中破解谜底吧!

3.具有发明创造的能力、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发明之星吴天际》、《剑桥学子肖盾》将为我们提供答案。

吴天际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并获第1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我们在书中会读到很多生动细节:老师和同学们的电脑、文曲星所有的故障都是他修;为上大学的表姐发明能自动充电的“应急灯”┄┄,动手、发明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们还会注意到这种习惯是如何在儿时妈妈的试验室里、在人大附中劳动技术的课堂上被细心呵护、精心培养┄┄“发明之星”就是这样升起来的。

读高一时,肖盾获得了香港雷瑞德基金会的资助,留学英国。

同学们对肖盾的评价是“非常喜欢折腾”。在英国中学就读的两年中,肖盾一直“折腾”着——担任学校乐队的首席小号手、足球队和羽毛球队的主力队员、学生学习协会副主席。极强的活动能力,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使他获得了“全英国际学生金奖”。进入剑桥大学以后,担任剑桥大学学生会副主席的他继续“折腾”着——打工赚钱租用豪华报告厅,举办“中国宣传周”展览,作演讲,开“新闻发布会”,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在西方同学的面前。

这个爱“折腾”的孩子在灵魂上也不断“折腾”着。在题为《忽然》的读书笔记中他写道:“读工程读到一定地步就想读科学了;读科学读到一定地步就想读数学了;读数学读到一定地步就想读哲学了;读哲学读到一定地步就想读神学了;读神学读到一定地步就想读人了……” 一个时有奇思妙想、在探索人生、触摸真理的路上奋然前行的肖盾跃然纸上。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才能完美结合?

在这方面,《学苑怪才潘思塑》和《艺术少年杨迪》是两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潘思塑特殊的童年经历使他具有超常的读书能力与游历经历,但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无所适从,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蠢蛋”、“不写作业的蔫土匪”。由“蠢蛋”到“潘博”,从自卑自闭的“怪物”到爱说爱笑,爱交朋友的阳光少年,从厌恶上学的学生到与最优秀的科学家一起,参加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科学实验,这种巨大的变化来自人大附中对他的尊重与关爱,来自于家长富有智慧的引导与与矫正,来自于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杨迪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它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有一个系统的实施步骤,知道什么时候让孩子做什么是最恰当的。这对那些喜欢盲目跟风、追逐眼前功利的家长将有所启发。

 

三、这套书对不同读者有什么意义?

——对于家长来说,这套丛书会教会我们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8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都首先得益于父母早期的善于发现,得益于父母不以“不务正业、瞎折腾”为由的粗暴干涉。换个眼光,换个思路,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潜能的火花,使孩子获得自信与快乐,创造教育的奇迹。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套丛书会教给我们如何引导、发展孩子的潜能。当初中的侯晓迪数学竞赛失利后,表示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时,他的老师却说:“我倒觉得你不应该这么想。我建议你最好根据自身情况,换个地方站起来,只要最终能登上山顶,从哪个坡上有什么分别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侯晓迪转攻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于是,有了后来的发起成立学校网络安全社,与专家合写关于网络安全的书,在伦敦国际青年论坛上获过奖。这样的故事在丛书中俯拾即是,它告诉我们何为尊重学生个性,何为因材施教。

——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这套丛书会让他们感悟一种新的成功价值观:成功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成功的实质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热爱的领域充分发挥潜力,获得超常发展。成长或成功的途径和意义,不是让自己为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截长短补,只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编委会

顾问

顾明远  卓晴君   吴苾雯   孙云晓

主编

刘彭芝

副主编

王  霁  王珉珠  何宗弟  张莉莉   崔 

编委(按姓氏笔画)

王  伟   王肖玉   王立波   孔  捷   白宝燕

邓跃茂   许作良   许  飞   刘小惠   孙科炎

吴兆华   李  峪   沈献章   张文侠   周建华

罗  滨   罗秀兰   陈  华   陈驰宇   陈 

杨  兵   徐华莹   龚  煜   谢鸣钟   翟小宁

蔡佩爽

 

 

《剑桥学子肖盾》

肖盾,1997年进入人大附中,200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后被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工程系录取。按照肖盾自己的话说,进入人大附中后他的“学习成绩沦为较好”。但是,人大附中对肖盾而言是一段特别的经历:老师和同学们在足球场上为了一场失利的比赛相互鼓劲、一堂数学课最终成为唇枪舌战的关于“9·11事件”的辩论赛,参加OM国际大赛等等。竞争、友谊、智慧、见识、视野……这些成长的关键词在人大附中的岁月里悄悄地融入了的心智,成为他不断成长的滋养。

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为了开发心智、为学生成长打下根基的话,那么肖盾的经历则是生动的诠释:他是获得国际管乐大赛银奖的小号手,被海外名校誉为优秀的音乐家:他曾获得全英国密码破译大赛一等奖:2003年,他从20多万留英学生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留学生金奖……由于他在英伦三岛取得了多项耀眼的成就,尽展中国少年的风采,有人形容他“墙内开花墙外香”。

 

《世纪少女杨夏男》

很难用一明确的词形容杨夏男:聪颖、勤奋、执着、吃苦耐劳、活泼、善良、美丽,这些特点她都具备。她还是一位及其热爱舞蹈艺术、并既有较强舞蹈天赋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位学生,人大附中选择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尽最大的可能支持她,尽最大努力帮助她,为她提供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于是,人大附中为她组建了学校第一支舞蹈队,为她筹划个专人专场演出,为她在海内外寻找舞蹈演出和交流的机会,为她补习演出期间落下的功课……这背后,她父母也以无私的爱默默奉献,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一场演出的观众席上。

在不断的被激励和自我激励中,杨夏男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少女。她在新世纪第一个元旦从数万参选的中学生中高票单选为“世纪少女”,代表中国新一代的形象参加“中华世纪坛”的中华圣火点燃仪式;离开人大附中后,她放弃了北大和哈佛,进入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布瑞尔学院深造,那里的教授和同学亲切地称她为“一个有思想的舞者”。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看着她优美的舞姿和可爱的笑脸,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和疲倦,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教育的背后是深沉的爱和欣赏!

 

《绘画才子王羽熙》

3岁开始写生,8岁举办个人画展,10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10岁创作出版漫画丛书《新游记》,18岁以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从人大附中走进了国内最高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在王羽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让人头疼的特征,比如聪明但并不好学,对游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举步维艰;有梦想,有追求,但也呈现出少有的偏执等等。不同的是,王羽熙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品味王羽熙的成长历程,你会感受到一个天赋个性的孩子应试教育下的艰难,同时也体会到一所好学校和正确的育人思路对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巨大帮助,他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一个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话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艺术少年杨迪》

杨迪,2006年毕业于人大附中,现为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学生,该学院是美国电影电视类专业排名第一的艺术学院。

杨迪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少年。在家长的影响和熏陶下,他从小便展现出优异的音乐、书法艺术才能。进入人大附中之后,他在校园英语剧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天赋;和同学一起改编、主演和拍摄的英语剧《无间道》,成为人大附中众多英语剧里面一个突出的符号。在不断的自我挑战过程中,杨迪最终将艺术确定为自己未来的选择。

如果说杨迪早期的艺术爱好表现为一种兴趣的话,那么在进入人大附中后,艺术对他则是一种追求,这种转变正是教育引导的力量。正如专家对杨迪成长经历的点评所言:“学生们潜能无穷,创造力无穷,教育的责任就是给他们搭建起一个挖掘潜能,展示才华的舞台,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中国车手程丛夫》

程丛夫,小名毛蛋,中国的“F1之星”。

6岁的时候,当小小的程丛夫破例与大人一起坐过山车时,他沉稳的表现和对挑战极限运动的痴迷第一次引起了父母的关注。而当程丛夫迷上卡丁车的时候,父母便将程丛夫的未来锁定在了赛车运动上,开始了一家人的风雨征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赛车还是一个几乎不被人知的行业,而将自己的孩子带上一条没有先例的道路,则被认为是一种疯狂的赌博。

十多年的风雨征程,今天的程丛夫被誉为“中国的舒马赫”,是最接近F1这个世界顶赛事的中国车手。读程丛夫的成长故事,就像读一部奇妙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程丛夫展现了他对自身理想坚定和执著的追求;程丛夫的父母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家教哲学;而这背后的另一个主角人大附中,则是程丛夫展翅高飞的舞台,这所以尊重个性为教育理念的中学,给程丛夫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成为程丛夫成长道路上强大的“心灵后盾”。

 

《发明之星吴天际》

吴天际,2006年毕业于人大附中,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吴天际是一位突出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凭借优异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曾获得“第25届全国青少年奖”,赢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因其出色的表现,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

吴天际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人大附中的通用技术课。这门课程开设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多年的发展已经使它形成了集通用技术教育、创造教育、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正是在这门课堂上,吴天际深入研究“圆弧半径测量尺”,由此赢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等一系列荣誉,开启了他的创造发明之路。

本书通过对吴于际成长经历的描述,深度剖析了家庭对孩子好奇心的培育与引导、学校创造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在主人公身上起到的神奇作用。特别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校园“黑客”侯晓迪》

侯晓迪,2003年毕业于人大附中,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侯晓迪是一个在网络安全方面卓有成效的少年。他是从军队大院里走出的“数学顽童”,进入人大附中使他从此步入超常教育的春天:设计校徽、组建网络安全社、参加人类基因组课题研究、出版科普书籍《e矛e盾》、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计划……人大附中给了他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本书通过对侯晓迪成才之路的描写,展示了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个性的尊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对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探索精神的学生的重要作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

 

《学苑怪才潘思塑》

潘思塑,2002年毕业于人大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并于一年后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生物学系留学深造。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潘思塑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从小酷爱读书,文史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他把探古寻幽当成最大的乐趣;他也因为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而倍受奚落,失落与自卑曾一度纠缠他……但是,人大附中融洽的校园环境、尊重个性发展的方式最终将他培养成一位同学眼中的“潘博”。

往昔20多年的人生路途,潘思塑走过了别样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本书通过对潘思塑成长轨迹的真实描写,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潘思塑身上呈现的不同效应,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表明了促进孩子精神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所在:爱、宽容、尊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