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能带来什么-在水立方-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1:49:16
目前来看,作为汽车行业的一次革命性的升级换代,电动汽车将有潜在的巨大发展机会。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原油价格暴涨所造成的开车成本急剧上升。在原油价格达到100美元后,开车变成了奢侈的事情,直接影响了车主的行为,并限制了潜在的购买者。也正是原油价格的暴涨,让电动汽车具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问题在于,如果世界原油价格继续下跌,达到20-30美元的水平,电动汽车还有那么广泛的发展空间吗?答案似乎也是确定的。2004年8月,在我国原油进口成本38美元/桶的时候,上海93号汽油的价格是3.66元,当时的消费税是0.2元,则实际价格3.46元。原油进口成本如果降低一半,到20美元附近,汽油价格估计也要2元左右,加上0.8元的税,实际成本要2.8-3元,百公里成本也还要15元以上。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百公里耗电量是16度,按照每度电0.7元计算,成本不过10元。未来电价持续上涨到1元计算,成本也只有16元。而普通汽车的百公里耗油量一般是10升左右,即便未来最便宜的耗油量达到5升,则汽油价格必须降低到3元以下才有与电动汽车媲美的优势。换言之,原油价格下降到20美元/桶,则汽油价格才能与电动汽车相比。但那时候,估计每度电的价格将下降到0.5元以下,电动汽车的成本将不足10元,比汽油汽车的成本还是要低30%以上。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电动汽车的经济优势也要远好于汽油汽车。只有在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低于20美元的情况下,发展电动汽车的动力才会逐渐减弱。要等到原油价格回到10美元的时候,电动汽车的优势才会丧失。但考虑到各国已经意识到原油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原油资源的紧缺性,则将来油价下跌只会导致更先进的电动汽车研制出来,而不是停止这一产业的发展。

最新的消息是,奇瑞S18已经下线,这是一款使用锂电池的高速纯电动车,时速可达120公里,续航里程150公里。每百公里耗电只有8度电。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电动汽车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电动汽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首先,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电动汽车的出现并不会改变其生产经营困境。对他们来说,无论是什么型号的汽车,都是一种升级换代,如果产量不能上升、成本不能下降、价格不能上升,则生产所带来的利润就不会有显著的变化。一些传统汽车生产商将来必须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从以前的纯汽柴油车转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早期纯粹以电动车生产为主的企业,如比亚迪,则有明显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可以看好。

其次,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池生产商的优势十分明显,他们没有历史包袱,处于一个全新的行业,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一次明显机会。而在电池生产中,目前以镍氢电池为主的企业将来必须投入资金改造,实现向锂电池生产的转变。在可以预见的十年内,磷酸铁锂电池都将成为主流。所以,专项生产此类电池的企业才有比较明显的机会。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各纯电池生产商有可能被汽车商兼并,使之成为其下属部门。所以,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企业,是可以看好的。

再次,为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提供原料的企业,则将实现旱涝保收,目前主要是碳酸锂生产商。碳酸锂目前广泛应用于周期性行业,随着它向汽车行业的转变,其周期性将变弱,未来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机会。

在利润分布方面,如果我们把上述三个环节拆分一下,就能发现它包含了资源提供商(原料)、核心部件商(电池)和整车商(汽车)。在传统产业中,如服装,包括棉花、布匹、服装三大环节,传统的服装生产者利润最大,布匹生产者利润微薄,棉花生产利润可能是最低的。而在新兴产业中,这个级次恰好是反转的——越是基础生产者,利润越丰厚。比如电脑生产,卖电脑的利润远不如卖配件的,卖配件的又远不如卖软件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因为传统产业的终端生产者可以通过品牌的力量赚取超额利润,为品牌提供原料的单位利润就很低。如果终端产品是同质的,差异化很小,则利润也就会非常低。比如电力生产,终端产品无差异,则其利润就不高,相反,生产电机的企业利润就比较大,提供资源的生产者(煤炭)利润就最丰厚。

目前,全球碳酸锂市场的需求量还不到10万吨,这是建立在电动车市场尚未实质启动的基础上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重量不到50克,而汽车电池的重量要达到300公斤,几乎相当于6000台电脑的用量。目前,全球汽车年产量超过7000万辆,其中乘用车就超过5000万辆。将来如果有十分之一的车辆变成电动车,则市场规模500万辆以上,电池重量就要达到100万吨以上。再加上电池寿命3-5年,所以,电池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可以看好的。

在国内上市公司中,目前已经从事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生产的比较多。最先受惠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是福田汽车,其次是宇通客车、金龙客车等客车上产企业,再次是各乘用车生产者也都在向此领域进军。比亚迪和奇瑞的电动汽车技术较领先,但他们还没有在国内上市。国内的纯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还没有,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则包括杉杉股份等。镍氢电池领域的受益者是科力远和金瑞科技,但他们将来还需要升级,此外,电池领域甚至还包括了中炬高新和深宝安等公司。为磷酸铁锂提供原料的生产商潜力较大的是中信国安和西藏矿业。但相比之下,中信国安的情况要更好一些。

如果说电动汽车带来的是一场革命性的升级换代,那么,将来更大级别的更新将是“飞行汽车”。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汽车具备飞行功能是可以期待的。再随着技术的进步,太阳能飞行汽车才会是汽车发展的未来方向——使用太阳能充电,能在地上跑,还能在天上飞,甚至能到水里游,这样的汽车,会让生活充满乐趣。国内燃料电池研发机构介绍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当源源不断地从外部向燃料电池供给燃料和氧化剂时,它可以连续发电。

依据电解质的不同,燃料电池分为
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
2. 碱性燃料电池(Alkaline Fuel cells-AFC)
3. 磷酸型燃料电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ls-PAFC)
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1s-MCFC )
5.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
6.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DMFC)
7. 再生型燃料电池(Regenerative Fuel Cells-RFC)
8. 锌空燃料电池(Zinc-air Fuel Cells-ZAFC)
9. 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s-PCFC)

燃料电池相关技术在全球的研究开发极为活跃,全世界许多国家的上千家企业和机构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商业化工作,中国也不例外。下面就开始介绍国内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相关机构。

官方及非盈利机构
推动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官方及非盈利机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氢能协会等。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研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

燃料电池研发机构—官方及非盈利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863计划:政府拨款支持电动汽车项目(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
973计划:政府拨款支持燃料电池、氢存储等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支持燃料电池等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
中国氢能协会 从事与氢能相关的学术活动,推动氢能研究、开发、推广及应用。组织国内与氢能有关的学术交流、展览会等,参加国际与氢能有关的学术交流、展览会等。

研究所
我国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开发的机构中,研究所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我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机构就是研究所。

燃料电池研发机构—研究所
机构名称 主要研究和技术领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该所先后在碱性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该所于1993年开展了PEMFC的研究,在电极工艺和电池结构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现已研制成工作面积为140cm2的单体电池,其输出功率达0.35W /cm2。于1994年开展了SOFC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电极和电解质材料的研究。2000年该所已完成30kW车用用燃料电池的全部试验工作。2002年研制成功200W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组。近年来,该所研制了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并与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成功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另外,还研制了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等家电领域的百瓦级直接醇类燃料电池。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主要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该所于1990年开始研究PEMFC,工作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电极的制备工艺和甲醇外重整器的研制,已制造出100W PEMFC样机。1994年开展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90年代初该所开始了MCFC的研究,在LiAlO2微粉的制备方法研究和利用金属间化合物作MCFC的阳极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所与美国CaseWesternReserve大学和俄罗斯氢能与等离子体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从事氢储存技术和燃料电池相关材料的研究,进行PEMFC/光伏电池(制氢)互补发电系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从事发酵沼气燃料电池系统的实用化研究,以及制氢和再生能源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SOFC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的研究,系统研究了流延法制备氧化锆膜材料、阴极和阳极材料、单体SOFC结构等,已初步掌握了湿化学法制备稳定的氧化锆纳米粉和致密陶瓷的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与部件,2002年该所与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中科同力公司。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是我国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开发的机构中另外一支重要的力量。高等院校不但自身进行燃料电池技术相关的研究,而且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的人才。
清华大学  
从事燃料电池客车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的重整、存储、运输等研究开发。90年代初开展了SOFC的研究,利用缓冲溶液法及低温合成环境调和性新工艺成功地合成了固体电解质、空气电极、燃料电极和中间联结电极材料的超细粉,并开展了平板型SOFC成型和烧结技术的研究。1993年开展了PEMFC的研究,研制的单体电池在0.7V时输出电流密度为100mA/cm2,改进石棉集流板的加工工艺,并提出列管式PEMFC的设计,与德国Karlsrube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定的协作关系。
同济大学
  燃料电池轿车和加氢设施制造的研究开发。成功研制出“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并且联合壳牌将于2006年底建成上海首座固定加氢站。
北京理工大学 1995年开始PEMFC的研究,单体电池的电流密度为150mA/cm2。近年来主要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辆技术的研发。
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研究。研制成功了50kW级天然气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合作完成了“凤凰燃料电池展示车”等。
华中科技大学
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及其相关材料,以及氢的存储等方面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研究。1992年开始了SOFC的研究,组装的管状单体电池,用甲烷直接作燃料,最大输出功率为4mW/cm2,电流密度为17mA/cm2,连续运转140h,电池性能无明显衰减。1997年开展了PEMFC的研究,其天然气催化转化制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技术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天津大学
主用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1994年开展了PEMFC的研究,主要研究催化剂和电极的制备工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1992年开始中温SOFC的研究。一种是用纳米氧化锆作电解质的SOFC,工作温度约为450℃。另一种是用新型的质子导体作电解质的SOFC,已获得接近理论电动势的开路电压和200mA/cm2的电流密度。此外,还在研究基于多孔陶瓷支撑体的新一代SOFC。
企业
近年来,我国众多企业纷纷投入到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中来。其中,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到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和商业化工作。
燃料电池研发机构—企业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专门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了5个系列的燃料电池产品,建立了全套的中小功率(0.1KW-30KW)与大功率(30KW-150KW)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其动力系统。公司产品主要有60-150kw城市大巴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或发电站,30-60kw轿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或发电站,1-10kw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游览车、发电站,1-150kw燃料电池堆,电池部件等。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同济企业管理中心、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一所及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以开发?缍滴诵囊滴瘛A贤么笱Ш蜕掀殴餐ⅰ俺健毕盗腥剂系绯仄怠?
北京世纪富源燃料电池有限公司    制质子交换膜电池。
北京飞驰绿能电源技术公司    生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主。
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燃料电池电动轿车发动机技术开发及测试技术平台建设。
上汽汽车工业集团 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系统的研究。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研制用于便携设备的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
上海中科同力化工材料有限公司
公司致力于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与部件,包括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及流场板等。
苏州小羚羊电动汽车公司   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电动自行车。

以上涉及到相关的上市公司分别是:
1、同济科技(600846)子公司是中科同力,拥有36%的股权,但在大股东手里有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公司和上海能同科两个公司。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是和上海汽车合资的公司,上海汽车拥有16%的股权,同济含有的股权不明。
2、上海神力科技是复星医药的子公司。
3、大连新源动力是上海汽车的子公司,长城电工拥有11%的股权,新大洲拥有5%的股权。是我国目前实力最强的燃料电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