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泛滥中国央行要反躬自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37:49
热钱泛滥中国央行要反躬自省崔宇

二季度以来,外汇储备的激增、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化趋势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些在2007年-2008上半年似曾相识的情形再次笼罩中国经济,对于热钱回流中国的讨论也再次升温。经过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目前还不必过分担心热钱撤出的金融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热钱为何而来。

过分指责热钱背后的国际投机者是草率的,其实,正是中国央行不合理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给热钱提供了诱饵,而热钱的流入又让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陷入两难。比如, 2007年外汇储备的增量达到了4637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几乎翻番,但其中不乏热钱的影子。因为单是人民币稳定升值预期就吸引了大量热钱,而央行采取加息和信贷控制等货币紧缩政策又火上浇油。尽管各个机构对于热钱的定义以及规模的估计并不统一,但从理论上看,“升值+加息”的槽糕政策组合足以让国际投机者有机会弹冠相庆。

2008年7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在6.83左右的水平,汇率的稳定再加上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热钱甚至出现了净流出的态势。但今年二季度以来,尽管汇率依然保持稳定,但一些指标已经显示热钱卷土重来。比如,2009年5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长2426亿元,这一数据远超前四个月平均1433亿元的增长水平;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778亿美元,而一季度仅增加了77亿美元,其中不能由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汇率变动解释的部分,中金公司认为达到了1343亿美元,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认为有879亿美元,而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最多有560亿美元。

表面上看来,此次热钱回流中国时的政策背景与2007年大不相同,一是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并没有明显的升值预期;二是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处在“适度宽松”的阶段,而且央行在从2009年以来也没有调整利率,因此,热钱在第二季度才开始涌入似乎无法用“升值+加息”的政策催化剂来解释。

于是,有种观点认为,是国内信贷扩张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预期,进而吸引了热钱集聚,换句话说是货币扩张政策而不是紧缩政策吸引了热钱流入,再加上中国经济二季度独树一帜的强劲复苏,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如果仔细观察新增信贷数据的话会发现,今年前三个月新增贷款分别为1.62万亿、1.07万亿和1.89万亿,共计4.58万亿,而4至6月份分别为5920亿、6650亿和1.53万亿,共计2.8万亿左右。

可以粗略看出,尽管上半年总体新增贷款很高,但二季度国有银行已经收紧了贷款,是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城商行推高了二季度的信贷规模,可持续动力已经不足,总体看来,二季度相对于一季度来说,货币政策是有些紧缩的。

其实,外资总是挑选在中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时期进行“抄底”,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FDI)还是热钱,因为紧缩货币政策让国内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不得不借助外资。以FDI为例, 1992年-1996年中国经济在软着陆时期恰好是FDI快速增长的时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1992年的110.07亿美元增长到了1996年的417.26亿美元,而随后中国在陷入通货紧缩期间FDI一直徘徊在400-500亿美元,2003年中国实施新一轮紧缩政策后FDI又开始了爆发式增长,2007年达到了827亿美元,特别是2008年上半年FDI就达到了524亿美元,但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来,FDI增长明显放缓。

尽管作为短期的国际流动资本,热钱与FDI的投资策略并不一致,但在中国货币扩张的阶段,无论是着眼于短期还是长期,热钱进入的动力并不充足,一是因为实体经济领域并不缺钱,二是在国内信贷扩张推动资产泡沫的背景下,热钱也不会贸然大举进入中国当“炮灰”。

因此,如果二季度确实有热钱流入的话,也只是在钻信贷规模可能收紧的空子。这背后其实是国内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大量的中小企业无论在货币扩张还是紧缩时期都面临融资的瓶颈,这也为热钱的进入埋下伏笔。总之,货币紧缩总是与外资流入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对于中国央行来说,下一阶段如果在许多中小企业还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收紧流动性,或许又将面临热钱的汹涌。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