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PTV市场的发展SP的又一脉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3:02:32
一、政策走向
1.标准博弈继续
IPTV涉及标准众多,整个标准体系共有60~70个标准。在前期IPTV的试验中,并未使用统一的标准。例如上海浦东试点采用的是H.264,河南网通采用MPEG-1,其他电信则试点主要采用MPEG-4。为使IPTV有序发展,要求统一IPTV标准的呼声此起彼伏。有鉴于此,信息产业部相关组织和专家进行为期半年的讨论,最终于2006年5月将IPTV系统、功能模块、组网、视频解码等六项标准会同陆续增加的12项补充标准上报信息产业部。这18项标准将作为中国IPTV国家标准的基础,由信息产业部批准后公布,具体的获批时间仍不得而知。
让人关注的是,在视频编码中,此前身为国家标准的AVS呼声甚高,此次却不再申报之列,这让视频编码的最终选择又增加了几许不确定的因素。从保证标准的兼容性的角度出发,广电无疑倾向于支持MPEG-4标准;而中国电信运营商则可能倾向于H.264标准。MPEG技术相对成熟,且采用此技术的视频内容资源丰富,H.264是未来趋势但目前支持的视频内容比较缺乏。虽然广电总局监管内容,但负责制定标准的却是信息产业部。这种分而治之的形式注定让IPTV产业处于尴尬境地。
2.牌照梅开二度
2006年5月,中视网络电视公司成立并顺理成章获得了第二张IPTV牌照。作为央视直属部门,中视网络有可能选择将IPTV牌照只下放给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公司经营,而不太可能跟电信运营商合作。毕竟,央视对各地地方上的影响和势力范围显然要优于上海文广,它在广电范畴内联合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比起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协调更为容易,且不存在利益冲突,这样也能进一步垄断市场。两张IPTV牌照并存的局面也拉开了央视与上海文广之间竞争的序幕。虽已在IPTV开展上领跑一年,但作为地方性的节目运营商上海文广对于地区的跨越要比央视更难,因此上海文广多采取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
至此,两张IPTV均花落广电派系。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而言,虽在意料之中,但也难免心存不甘。中国电信仍表示可通过两种途径开展IPTV业务——与现有已取得牌照者寻求合作机会外,并不排除申请自有IPTV牌照。但广电总局公开表明对第三张IPTV牌照发放还未有时间表,估计运营商很难能摆脱“牌照之痛”。一旦广电发放牌照给电信运营商,广电对IPTV产业的控制就失去了很多的主动权。
二、竞合关系
1.利益纷争升级
虽然电信运营商通过与上海文广合作的方式名义上可以在各地进行IPTV试验,但由于广电总局和地方广电的利益分歧,使得IPTV在地方落户依然步履维艰。除泉州、浙江被地方广电***之外,电信在广东的IPTV业务也因为直播无法落地而陷于尴尬地步,更有甚者四川在招标阶段就不了了之。
除了对电信运营商直接限制外,广电部门更是对一些暗中有固网运营商支持的“准IPTV”也痛下杀手。2006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发放正式函件叫停“准IPTV”业务。函件明确指出,凡是未获得许可证而把互联网内容搬上电视机的行为,均在被叫停之列。一时间IPTV的形势急转直下,广电的步步紧逼让电信运营商可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纷争的升级表明了地方广电对电信开展IPTV业务的排斥,在广电看来,IPTV是他们推广数字电视的障碍。同时也表明了牌照在目前广电总局与地方广电关系负作用下,也并非是万能的尚方宝剑。这也迫使电信运营商不得不另外寻找可操作的方式。
2.合作模式多样
传统模式下,电信运营商往往与采用上海文广合作的方式运营IPTV:上海文广负责IPTV业务内容集成、版权管理等内容管控环节,电信运营商主要负责IPTV内容的传输和后台管理系统。
但是,固网运营商并不甘心受制于牌照拥有者,毕竟,即便与广电合作IPTV开展的也并非一帆风顺。电信与广电之间的利益冲突让电信不得不考虑其他的途径。我们从最早的江苏电信与新华社的合作可见端倪。新华社不归广电总局的管理,因此不必受牌照的限制。电信运营商在试图极力摆脱广电部门牌照约束。此外,中国电信在南方和北方市场分别通过与南方媒体和光线传媒的合作,通过提供不同于传统电视运营商的视频内容,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种模式避免了电信运营商将大量的收入分流给合作伙伴,同时回避了与数字电视的直接竞争。
三、运作情况
1.名目创新繁多
为弥补牌照缺失的现状,又不明目张胆与现有政策冲突,电信运营商以不同的业务名称来偷换“IPTV”的概念:哈尔滨网通采用的是的“百视通”,上海电信组织IPTV测试时取名“电视上网”,刚刚上马的北京网通则采用的是“宽频空间”之名。这些名称把IPTV变换成为一种电信增值业务。电信运营商的煞费苦心无非都只为绕开目前的政策限制,以便让电信运营商们名正言顺的开展IPTV。
2.用户增加明显
2006年国内IPTV商用试验明显开始提速,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主导的IPTV试点城市已经扩至43个,就连在北京这样的敏感地区也开花结果。2006年6月份北京网通开始向用户试推IPTV,这被视为运营商大规模启动IPTV商用的“风向标”。
2005年IPTV的用户只有仅仅28万人;而2006年包括上海、青岛、杭州等地,中国目前大约有40万户安装了IPTV。
根据统计,当每个城市的IPTV用户数量达到8万户,IPTV的运营就可以进入良性的状态。如今正式商用的哈尔滨和上海的用户规模让人侧目,哈尔滨已经达到近6万IPTV用户,上海也已经共发展了近万户。从5月17日开始,广东电信和上海文广已经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7个城市开始了IPTV试播,广东电信预备将在年底前推广至10万户。北京网通的用户数也计划从原定的5万户目标扩充为10万户的目标。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对IPTV市场发展持乐观态度。
用户数的可喜变化表明电信运营商的推广起到了一定效果,用户已经开始接受对IPTV,这对IPTV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业务内涵提升
目前IPTV设备商已经能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IPTV业务,除了传统的互动电视、卡拉OK外,还能提供互动投票、视音频通信、在线游戏等在内的多项业务,用户在客厅中就可以体验到集通讯、娱乐、信息为一体的内容,体现了IPTV业务的三重播放功能。
虽然哈尔滨和上海的IPTV开通了20多种服务内容,包括“阳光政务”、“天气预报”、“餐饮查询”、“商品信息”、“互动教育”等频道;但IPTV主体业务还是在于TV的内容,包括部分卫视和上海文广的付费数字电视。
仍有很多人将IPTV与数字电视作为相互竞争的业务,他们显然缩小了IPTV的业务内涵,将之仅局限于TV的范畴。电信所擅长语音和高速数据业务使得他们可以提供其他捆绑业务作为整个IPTV业务的一部分。电信运营商必须从三重播放这个角度出发,考虑他们和传统的电视运营商之间的区别。IPTV的视频、音频业务固然是基本业务,但是通过集成语音、通信、电视商务和广告等业务的增值作用对用户的吸引力也不小。
未来,用户希望能够有一站式的服务,通信与电视内容捆绑的IPTV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代表性业务。IPTV上的通信服务是电信运营商胜于广电的领域。视频化、宽带化的通信业务将充分体现电信运营商在电话以及互联网接入业务上的优势。
4.应用另辟蹊径
中国网通目前规模最大的IPTV应用是河南网通在河南农村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项目。在此项目中,河南网通提供除了有效的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外,普通农民还可自主点播各种农业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知识教育、文化娱乐等节目,得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首批IPTV用户将达到8万户,下一阶段将扩展到20万户。
增值业务一般以城市人群作为突破口,但河南网通IPTV的成功却发人深思:IPTV在农村确立了独特的、可赢利的业务模式,IPTV是否也能走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电信运营商显然也希望将这种模式能够延伸到城市中,成为开启IPTV商用道路的先锋。
河南网通IPTV在农村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很关键的契机,在政府采购行为的情况下,IPTV牌照问题似乎并不构成障碍;另一个因素就是线电视网暂时无法覆盖到偏远农村,IPTV的电视内容可以独享农村视频的市场。但是IPTV在城市中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并且电信运营商所面对的不仅是业务模式问题,还要解决牌照的瓶颈。所以,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城市显然有很大的不确定。
四、未来前景
在电信和广电体制融合尚须时日的今天,作为三网融合典型代表的IPTV注定要在其发展初期承受体制考验的阵痛。电信和广电这两个产业链上均占主导地位的巨头博弈结果无疑将直接决定了IPTV的生死。
广电本身对IPTV的热衷程度显然远远低于对数字电视,广电一直把IPTV定位于数字电视的竞争对手,短期内对IPTV的遏制还将存在。而电信运营商已经逐步从喧嚣走向务实,对IPTV的关注点也已从最初的业务演示转变为项目的可实施性、实用性以及易用性,比如业务应用和延伸、家庭网络和家庭布线、QoS保障、终端远程管理性等细节问题进行转移。
关于IPTV的未来,如果我国现行政策不变,IPTV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但如果政策有重要突破,预计在2009年全国至少800万用户的市场规模,每用户每年以500元计,则2009年的收入可达40亿元。
从2005年至今,IPTV在人们的强烈关注中一路走来,希望在政策的扶持、广电和电信真正合作的契机下,IPTV的未来能够走的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