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伪造报告已查清 违法挖土尚存疑(南方都市报 2009-7-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1:44:40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矿处负责人:

若仅凭报告单就能取土不仅是卖报告单的人有问题

类别:国内新闻 作者:林劲松 原创 浏览量:851  发布时间:2009-07-22
版次:AA06 版名:重点 稿源:南方都市报  

    昨日记者回访番禺新光快速入口附近,曾经的挖泥工地已经停工,只有一个孤零零看场的工人。    本报记者 钟锐钧 实习生 刘有志 摄

    7月,记者接到广州市番禺大石镇诜村一村民许世林(应本人要求化名)的举报:该村村委会购买虚假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挖山取土卖钱。记者随后展开调查。

    昨日,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矿处负责人确认,这份报告单确实有问题。但诜村村委会以及大石镇城管科等有关人员都坚持,当地确实发生了地质灾害。他们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治理“不存在挖土卖钱的情况”。

    青山被毁 古墓被挖

    2009年7月9日,广州市番禺大石镇诜村工业一路米路仓库旁。青翠的山林被拦腰挖开,两台挖掘机不停作业。山脚下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地质灾害区,注意危险”几个大字。

    挖开的山坡上,两个石窟分外引人瞩目。记者仔细查看发现,原来这是一座双人合葬古墓。

    一辆辆泥头车进进出出。这些被挖出的泥土去了哪里呢?

    7月9日上午,记者跟随一辆运泥车,一路来到番禺区石壁镇某大型建设项目工地现场。

    现场一位工地工人告诉记者,泥是卖给这个工地的,每车泥大约可卖500元左右。

    许世安算了一笔账,每车泥卖500元,运输成本200元,再去除人工及机械设备投入,每车泥的利润至少有200多元。

    村干部称手续齐备开山合法

    14日上午11时许,本报记者来到诜村村委采访。在记者示证后,诜村村委会主任张灿贤同意接受采访,但该村村委委员张明在一旁不断冷嘲热讽、骂骂咧咧,多次打断记者,张灿贤几度劝阻,他依然如此。

    张灿贤介绍,2008年5月,因为暴雨,番禺地区出现了40多宗山体塌方。他拿出一份“广州市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报告单”表示,番禺区国土局人员现场查看后,将位于米路仓库旁的塌方点定性为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治理。

    张灿贤说,由于担心被村民指责挖山卖泥捞钱,他们一直拖着没有治理这个灾害点。4月28日,大石镇安全生产委员发函,督促他们进行治理,他们这才请来专家设计方案,在村里公示后,经过招投标,最后施工。

    诜村村支部书记马健民也表示,他们各项手续都齐备,是按照有关规定合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不是开山挖泥挣钱。

    马健民表示,他们与施工单位有协议,挖泥卖出的钱,用来抵扣工程款。如有结余,要交回村里。

    村民不知取土地发生过滑坡

    在采访中,张灿贤和马健民均强调,当时确实发生了地质灾害,他们还给记者出示了几张照片。照片中,仓库旁马路边,确实堆着一些山泥。

    但许世安却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里有发生滑坡。直到村里公示,一些村民才知道此事。“你这里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听说过山体滑坡?”记者在村里走访了几位村民,他们也都和许世安一样,表示不知道米路仓库旁山体发生滑坡的事。

    “没有,我没听说过,那个60岁,近70岁的都没曾听说!”在村里的菜市场,一位村民对暗访的记者说道。

    报告单没编号是忙忘了?

    昨天下午,记者在番禺区大石镇城管科,一名姓陈的工作人员表示,2008年6月底,他们接到诜村报告,称村里山体滑坡。他们打电话给番禺区国土局矿委办马主任,一起到现场查看后,通知了广州市地质调查院。2008年7月1日,两名专家(即刘某和钟某)到现场勘查后,出具了这份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马主任当场签收。

    他出示的报告单复印件,也是标明由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保存的第一联存根联,他对此解释说:“当时我们就复印了一份调查报告单。没有注意,就拿了第一联存根联去复印。”

    那么报告单上为何没有编号?他解释说可能当时太忙,忘了写。

    他称,7月2日,他们就向诜村下发通知,要求对该地质灾害点进行处理。上报后,2008年7月16日,番禺区林果办批复了他们的治理方案。此后,他们将该点列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

    记者发现,直到2008年12月11日,番禺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才向他们下发了关于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通知。而在这份通知中,所附的调查报告单仍然没有编号,并且还是第一联存根联。

    为何调查半年后才下发治理通知?为何国土部门还没发通知,就把这里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

    “区国土那边可能忘了。”他对此解释说,2008年7月1日现场确认后,将这里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诜村请专家制定了治理方案,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

    “村里最怕人家说他卖泥!”陈某说,这时他们才想起来,给区国土部门报告后,补发了这个通知。

    在采访中,陈某向记者表示,大石镇共有五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五份地质灾害隐患点通知单中,有两份附送的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通知单,诜村以及另外两个村的两分通知附送的是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地矿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送达的应该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通知单,而不是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

    记者留意到,三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参与调查人员中均有刘某。其中只有一份写有编号,其余两份没有编号。

    报告单后还应有多部门审核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地矿处,该处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正规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都有编号,并且只面向灾害发生地的属地政府,不面向行政相对人。存根联更是必须由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保存,以便统计查询。

    他同时表示,根据有关法规,广州市老八区及番禺区、南沙区,已经被列为矿产资源“禁采区”,包括取土采石在内,这些地方都不会再批准办理任何的开矿采矿手续。

    举报者分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想牟取暴利的人,才会采用虚构地质灾害,以治理地质灾害为名,开山挖土卖钱。

    “这个事情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收钱办证的人,是违法行为,应该担责。但这个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并不是施工报告。仅仅是一个建议,怎么可能就凭这个就去开工呢?要动工挖土,必须还要经过其他部门审核。”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地矿处谢处长指出,按照正常程序,发生地质灾害后,当地政府接到报告后,通知区国土部门,区国土部门邀请地质调查院现场勘查,根据实际,出具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交与当地国土部门。国土部门对报告内容核定后,再下发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通知给当地的街道或镇政府。镇街政府随后要邀请有资质的部门对治理方案进行设计,并解决治理资金投入问题,经建设部门审核后,经过招投标,只有具有地质灾害治理资质的单位才能破土动工,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后面那么多部门审核,为什么会都没有发现呢?”谢处长说,“这里面出问题的不仅是(地调院)收钱办证的人。”

    昨天下午,记者前往番禺区国土局,希望了解诜村地质灾害确认及治理工程审核过程,有关接待人员让记者把相关问题列给他们,他们调查后会答复记者。但直到昨晚11时30分,记者仍然没有接到他们电话。

    正常程序

    发生地质灾害后,当地政府接到报告后,通知区国土部门,区国土部门邀请地质调查院现场勘查,根据实际,出具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交与当地国土部门。

    国土部门对报告内容核定后,再下发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通知给当地的街道或镇政府。

    镇街政府随后要邀请有资质的部门对治理方案进行设计,并解决治理资金投入问题,经建设部门审核后,经过招投标,只有具有地质灾害治理资质的单位才能破土动工,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可发一噱

    卖证者“斥责”问题报告单制造者“渎职”

    在诜村村委会公示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中,调查日期为2008年7月1日的,调查单位为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参与调查人员为刘某和钟某。与记者花25000元从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罗某和黄某手中买到的虚构报告一样,都没有编号,并且写着“第一联,存根,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保存”字样。

    7月13日,罗某和黄某在帮记者虚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昨日本报报道)时,看过刘某出具的这份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后认为,这份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有问题。

    “有鬼的滑坡,哪有什么滑坡呢?他(刘某)现在搞这些东西,为当地开绿灯,他这些要追究起来是有渎职责任的,没这么大灾害,写这么大灾害。”他表示,这种不写编号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表肯定有问题。

    “统一的编号要报到局里面去备案的,局长要下去看的。正常来讲就要写编号,要备案。”

    统筹:本报记者 林劲松

    采写:本报记者 林劲松 王卫国 马小六 李能忠 实习生张学斌 张莹琦

http://gcontent.nddaily.com/a/7d/a7d8ae4569120b5b/Blog/fcc/17a10d.html 

同一地 两联地质灾害报告单

记者在番禺国土局意外发现两份报告,一份有编号一份没,有人坦言“那个编号是我写上去的”

类别:国内新闻 作者:林劲松 原创 浏览量:1016  发布时间:2009-07-23
版次:AA05 版名:重点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昨日,本报报道有村民举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诜村涉嫌购买虚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挖山取泥牟利(详见本报昨日A06版)。对此,番禺区大石镇和番禺区国土局昨日分别作出回应,均表示经过调查,该地确曾发生地质灾害,挖山取泥“手续正常”“程序合法”。

    对诜村米路仓库边坡,在番禺区国土局,记者找到两份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复印件,乍一看,它们的内容、书写格式、笔迹都一样。但仔细看,除了有无编号(见圆圈处)及第几联外,还能发现其它一些差别。

    昨日,本报报道有村民举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诜村涉嫌购买虚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挖山取泥牟利(详见本报昨日A06版)。对此,番禺区大石镇和番禺区国土局昨日分别作出回应,均表示经过调查,该地确曾发生地质灾害,挖山取泥“手续正常”“程序合法”。

    但记者在番禺区国土局采访时,却意外发现了关于该点(诜村米路仓库边坡)的两份地质灾害报告单:一份和记者此前所见一样,没有编号,标有“第一联,存根,由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保存”字样;另一份有编号,标明为“第二联,交送达单位。”

    报告单突然有了编号

    昨天下午,番禺区国土局法制监察科何主任向记者出示了落款“2008年12月11日”,由番禺区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给大石镇政府的“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通知”。该通知中附有“广州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

    “这张报告单一直由番禺区国土局矿委办保存,上面有编号,证明已备案。”何主任对记者说。

    但记者发现,该报告单与记者此前在大石镇城建科及诜村村委会所见到并复印回的报告单不一致--以前那些报告单,都没有编号,并标明“第一联,存根,由广州市地质监测站保存”。他出示的这份报告单,编号上写着“2008番-灾008”,标明“第二联:交送达单位”。

    “我是看了昨天你们报告后,检查才发现报告单没有编号,是存根联!”前天下午,在大石镇城建科,接待记者的陈姓工作人员当时曾如是说道。

    两相对比发现不同

    记者拿出此前从大石镇复印来的调查报告单,对比发现,除有无编号、以及标明是第一还是第二联外,上面所写内容完全相同,笔迹相同,甚至连书写格式、字体间隔、段落长度及高度也都完全一致。

    但仔细查看可以发现,两份调查报告单中有个别字外形还是存在差异。如在级别一栏中,虽然都写着“小型”,但一张上面有连笔,另一张上面却没有(具体见附图)。

    这份有编号的第二联报告单从何而来?何主任表示,本报和广东电视台曝光广州市地质调查院有人出售虚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后,他们就封存了有关档案。调查时他们拿到的就是这份报告单。他几次强调:“这份报告单是完全真实的,没有问题!”

    意外同时发现两份报告

    为什么两份报告单上个别字书写外形会出现差异?何先生最初解释称,由于第二联是复写出来的,可能由于复印效果原因,导致个别字在连笔上面出现不一致。随后又表示,记者的复印件复印歪斜,可能导致字体变形。

    记者要求提供调查报告单原件,以进一步对比。多次交涉后,番禺区国土局办公室一名女主任答应前去寻找。但记者在会议室里等了将近一小时,她始终没有回来。

    久等不见女主任回来。下午4时40分许,记者走出办公室寻找。当记者来到四楼的矿委办办公室时,看见有4人正在复印整理资料。记者意外在一份发给石楼镇政府的“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通知”复印件中,发现了两份大石镇诜村米路仓库地质灾害点调查报告单复印件。

    两份报告单,一份与何主任所出示的一模一样:写有编号“2008番-灾008”,并标有“第二联:交送达单位”字样;一份与大石镇方面提供给记者的一模一样:没有编号,标有“第一联,存根,由广州市地质监测站保存”。

    保安冲来阻挡拍摄

    这是怎么回事?与记者一同到场的何主任和一名杨姓工作人员先后离开,表示要去找相关人员前来解释。

    拿着这两份不同的报告单,记者准备复印和拍摄取证。突然,一名身穿红色短袖上衣的男子从门外冲进来,一句话不说用手遮挡住广东电视台摄像机镜头。紧接着,又从门外拥进两名身穿制服的保安。

    在记者与红衣男子交涉中,一名保安始终阻挡在摄像机前阻挡拍摄,直到何主任和杨姓工作人员返回。

    事后,杨姓工作人员表示,红衣男子是负责大楼卫生的物业人员。

    有人承认补填编号

    记者继续追问:为何会有两份报告,一份有编号,一份没编号?

    突然,现场一名中年女子答道:“那个编号是我写上去的。”她表示,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当时送交给他们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因为现场原因,没有填写编号。但回去后,填写了编号并到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进行了备案。大约一个月前,为了方便工作,她按照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上的备案编号,为调查报告单写上了编号。

    记者询问她的姓名,她突然一下跑进了隔壁办公室,并反锁了房门。何主任表示,他也是刚刚调来,不知道她的名字。

    为什么写明“由广州市地质监测站保存”的第一联存根报告复印件会出现在番禺区国土局?何主任和杨姓男子表示,可能是他们在进行调查时,从大石镇复印来了没有编号的第一联存根。记者要求查看原件,但他们没有提供。

    疑问

    ●不按规定发送报告单是否允许?

    ●番禺国土局到底有几联报告单原件?

    ●广州地质调查院留底的是第几联报告单?

    ●卖泥所得归了谁?

    回应

    大石街道办:手续正常

    番禺区大石街道办主任黄标昨日中午表示,通过有关部门调查,诜村米路仓库地质灾害点的开工手续正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上没有编号,是因为小规模地质灾害在区国土局备案,大规模地质灾害在广州市国土局备案,米路仓库地质灾害点的灾害类型属于小规模,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上面没有编号。

    番禺国土局:程序合法

    昨日下午,番禺区国土局法制监察科何主任向记者表示,事件发生后,番禺区国土局立即成立了专门调查组。经调查,去年6月,大石镇诜村米路仓库附近发生地质灾害,当地政府接到报告后,通知了番禺区国土局,区国土局立即邀请广州市地质调查院现场勘查。地调院的专家对米路仓库地质灾害现场做出评估后,出具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单交给番禺区国土局。

    “整个程序完全符合有关规定。”他说。他还表示,目前他们分为三组,正对近年来番禺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摸查。

    解释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可能补填编号

    按照规定,广州市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报告单是具有复写功能的一式三联单。规定第一联由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保存;第二联交送达单位,一般指各区县国土部门;第三联交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备案。

    那么,规定由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保存的“第一联存根”,为什么会出现在送达人手中?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院长黄光华昨晚表示,这是由于有时复写效果不太好,下面两联复写不清楚,有的单位就会在现场要走最上面的第一联,即存根联。

    对于报告单没有编号的问题,他表示,在灾害天气发生时,有时会有几个地方同时受灾,需要同时派出几批人前去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这时,现场无法进行编号,就会先把报告单交给对方。

    “回来都有统一编号。按规定应该再去补号,有时因为很远,就没有再去填。”他表示,对于这些调查报告单,他们都有到广州国土房管局进行备案。

    对于诜村米路仓库边坡,他表示他们那里有留底报告单,在广州国土房管局也有备案。

    他还表示,他们从2005年才开始开展这项工作,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今后将会进行规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林劲松 实习生 张学斌

http://gcontent.nddaily.com/a/7d/a7d8ae4569120b5b/Blog/99f/4fa269.html
 

[社论]伪造报告已查清 违法挖土尚存疑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浏览量:1621  发布时间:2009-07-22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出售虚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的事情,其实并不十分令人震惊。婴儿奶粉都可以造假,民族身份也可以造假,大学校长的学术论文也可以造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造假有什么稀奇?在趋利谋私这件事上,这一个领域和那一个领域,这一群人和那一群人,不可能有多大的分别。不过这一次媒体干得干净利落,新闻抓了现行,没有躲闪狡辩的空间:有人专门拉工程,证明此事已成规模、近乎行业;如需专家审批则要格外加价,收了钱不能独吞,证明涉案不只一人两人。

    昨天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表示将会以该案为线索,全面调查以往类似案件,深查、深挖涉案人员。同时责成市地质调查院自查整顿,核查每一张加盖公章的调查报告的去处,同时对空白调查报告单建立登记审核制度。日后核查与整顿能够彻底坚决到何种程度尚需跟踪观察,只就新闻发布会的表态来说,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表现是相当积极主动的,媒体或公众可能提出的要求,他们未经提请就已经给出承诺了。

    发布会上有一条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应急调查报告与挖土取土的行政许可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调查报告的处理措施必须经当地政府认可后,方可作为许可挖土取土的依据。这个信息提示人们,新闻故事还很不完整。是谁在购买虚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又是谁在挖土牟利?从购买假报告到挖土赚钱,这一链条有多长,涉及哪些行政机构?这些具体因素还有待记者去调查。根据《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取沙、采石、挖土用地的统一管理。可以大致推断,这份虚假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只是一块敲门砖,凭借这份报告拿到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去获得行政许可,才是挖土卖钱这一生意的关键所在。那么,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份报告有没有认真核查呢?

    如果县级政府有关部门拿着调查报告去现场核查,必然能够看出“造成仓库围墙损坏坍塌”的字样纯属谎言,因此也就没有理由去发放挖土的行政许可;如果县级政府有关部门拿着调查报告认真检查,必然会发现这份报告没有编号,如果去国土房管局核查一下,必然会发现该报告没有备案,属于无效文件,也还是没有理由发放许可。不妨依常理假定是个别官员被收买,甚至是挖土生意的同谋或主谋。即便如此,这里仍然有一个疑问,既然明知这份调查报告是虚假的,是经不起调查的,为什么还要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这样一份报告呢?如果是国土房管部门备案的,那么挖土的责任由该部门负责;如果不是国土房管部门备案的,那么这份虚假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一旦追究起来,还是要由发放挖土许可的县级政府负责。

    这份虚假的调查报告无法替有关部门开脱责任,但或许能够将责任变得模糊,而且从程序上看显得比较正规,更容易操作。从表面上看,文件是健全的,在汇报工作或者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容易一些。即使被发现文件是假的,或许也还可以谎称被骗,远远好过无凭无据挖土牟利。如果事情处理得当,不被深入调查,也许并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负面后果。毕竟挖土这桩生意,表面看起来几乎没有直接受害人,如果不是媒体多事,恐怕也不会有人有兴趣深究。

    现在出卖虚假调查报告这一环节已经非常清楚,而非法挖土的那一端还有许多详细内容需要补充。按照正常程序,当地政府接到地质灾害报告后,由属下国土部门邀请地质调查院现场勘查并出具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单,经核定后再下发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通知给当地的街道或镇政府,后者邀请有资质的部门对治理方案进行设计,经建设部门审核后进行招投标,只有具有地质灾害治理资质的单位才能施工。在此事件中,这些程序有无履行?相关细节的披露,有利于弄清违法挖地的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承担。

    ●欢迎回应:shelun@ 188.com 南都网:w w w.nddaily.com

http://gcontent.nddaily.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468/7cfba5.html
社论:伪造报告已查清 违法挖土尚存疑(南方都市报 2009-7-22) 社论:东明事件:要查清病因,不要追究村民(南方都市报 2009-6-28) 广州地质调查院伪造地质灾害报告牟利 2.5万搞定(南方都市报 2009-7-21) 伪造简历也违法? 社论:华南虎有无可存疑 舆论追问须认真(南方都市报 2007-10-17) 乔志峰:“基本查清”是否试探舆论(南方都市报 2009-12-6) 社论:高官承诺尚需与民生之忧合拍(南方都市报 2007-10-20) 控告上海证券交易所违法伪造有价证券 潼关事件:真相或有出入,违法已无可疑(南方都市报 2006-5-30) 社论:行政权力监督无方 钓鱼执法惟利是图(南方都市报 2009-10-22) 社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推力来自公民努力(南方都市报 2009-7-3) 社论:重庆高考造假者资料岂能成为秘密(南方都市报 2009-7-4) 社论:重庆高考造假者名单还想隐瞒到何时(南方都市报 2009-7-6) 社论:造假名单成谜,惩戒效果有限(南方都市报 2009-7-8) 社论:大学生就业率造假应由人大问责(南方都市报 2009-7-25) 社论:审出问题即是不良记录(南方都市报 2009-7-29) 社论:良人已逝,良知犹存(新京报 2009-7-12) 百岁高僧讨债120万 网友热议和尚何来巨款(南方都市报 2009-7-28) “黑砖窑案”庭审程序违法?(南方都市报 2007-7-6) 伪造简历也违法?--智慧成就快乐工作 社论:这一刻,我们都是上海人(南方都市报 2010-11-22) 社论:政府利益所在 房价焉能不涨?(南方都市报 2007-7-11) 社论:桂林日报,你为什么道歉?(南方都市报 2007-7-31) 社论:桂林日报,你为什么道歉?(南方都市报 200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