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凤歌传声声 F’s研究 F’s研究 世界冯氏宗亲会网站—World FengShi 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20:08:21

    一、冯(凤)才子老年添子
    1914年的一个炎日夏天,慈溪县城(慈城镇)的一座古老的冯家大院厢房里,一个男孩呱呱地落地问世。说起孩子的老子,远近哪个不知?他就是著名的国学家,堪称“慈溪四才子”之一——冯干干 。
    冯先生,原名鸿墀,字阶青,又字君木,号回凤。1873年生。少孤,从母学诗,年十五、六,斐然有著作志,二十补诸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拔贡参加会试,列二等,例得知县。自愿为儒官,受丽水县学训导。不久调宣平,因病未赴任。年甫三十,归不复出,与吴昌硕、况周、朱孝臧、程颂才交往甚密,互有吟酬。诗文俱佳,为文华实相资,并诗出入杜、韩、黄、陈、兼工倚声。曾与陈镜塘等结“剡社”,著有《回凤堂文》若干卷。(诗若干卷,词一卷,日记若干卷,杂著若干种),藏于家。
    早年以教私塾馆维持一家生计,是不少知名人士的启蒙教师,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王个移,著名篆刻家陈巨来等均是他的弟子。1904年—1905年钱吟苇办慈湖中学堂时,君木先生教国文,陈布雷是他的学生了,辛亥革命后,效实中学创办,冯君木曾应聘在该校执教,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教学精英,从此,名声鹊起,誉称“冯才子”。
    冯才子老年添子,当时显得格外的兴奋,虽家境贫寒,办不起丰盛酒宴招迎宾客来庆贺,但简朴的仪式,办得还是挺认真的。因为孩子啊,是他的希望!冯老先生要为孩子取个响亮的名字,于是从阶前到书房,又从书房到阶前,来回往返地踱了三四次,不禁自言自语:“啊,我的孩子啊,将来一定超过我……有了,就叫他‘赛吾’吧!
二、雏凤(冯)儿青胜于蓝
    慈城是个好地方,山明水清,钟灵毓秀。远山阚峰,层峦迭翠;近水慈湖,后浪争先。后来的事实,真如冯老先生愿望那样:小冯赛吾(后自改名为“宾符”)不仅精通国语,还娴熟外文,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评论家、翻译家。
    小冯自幼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其父任教的效实中学。按他的成绩,蛮可以考上大学,但父亲系慈城一寒土,哪有力量供他上大学呢?十八岁的赛吾不得不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校对谋生。窒息的栈房,就是工作生活的地方,白天操劳,夜晚困倦,在如豆的灯光下,却是他顽强攻读的时光。仅二年多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和英语对译。才华初露,在当时最负有盛名的《东方杂志》(从第三十卷起),连续地发表了他的译著和评论文章。从这以后,小冯的作品一发不可收了,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呢?
    1934年9月,胡愈之先生等在上海创办了《世界知识》,这份杂志不畏国民党政府扼杀言论出版自由的重压,公开宣言:“本刊永远成为时代的触角,政治气象的观测台,民族解放的军号,人类社会的忠诚服务者。
    ——小冯一开始就是该刊的特约撰稿人。他写了不少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引导人们开拓眼界,把自己的斗争和全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他的文章锋芒毕露,特别引人注目,深受政治家的青睐和人民大众的赞赏。然而必然成了对日妥协投降派的眼中钉。但小冯不怕威胁,不畏艰险,一面始终坚持为《世界知识》杂志撰文,一面还直接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活跃在抗日宣传工作的战线上。
    善鼓云如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香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湘灵鼓瑟》,辛亥残秋录应仲足先生教
    ———鲁迅
    ——鲁迅先生的用意很清楚:赞扬小冯知深识广,文精中外,博览世界,心系民众。他既象诗中的那位“楚客”是“湘灵”的真正知音;小冯的作品本身就如“湘灵鼓瑟”之音,曲声袅袅,深沉哀婉、清亢响亮、动人心弦。曲声传遍天涯海角,传向无穷无尽的苍穹……
    1937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机关“复社”宣告成立。创议者还是胡愈之先生、小冯又充当中坚力量,他和周建人、许广平、郑振铎先生等,都是首批“复社”成员。当时“复社”活动经费拮据,二十名成员各自拿出五十元,凑成一千元作社资。而事业却办得很兴旺,对国内外的影响无法估量。开头第一炮打响了!他们艰苦奋斗、通力合作,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就翻译出版了美国进步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其间,冯宾符是不辞劳苦,通宵达旦地工作,白天,他要到麦伦中学和同乡人金融家秦润卿先生办的储能中学去上课——这是他为隐蔽身份的公开职业,晚上常常熬着饥寒不倦地翻译和写作……为这部二十万字的巨帙早日问世,他作出重要的贡献,也享受战斗的胜利欢乐。这部书,使国内读者,特别是被敌伪包围和严格封锁的上海孤岛上的民众,第一次系统地知悉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鼓舞了抗日救亡的斗志,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接着“复社”又出版了“震撼全国出版界的巨大工程”:《鲁迅全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等,冯宾符更呕心沥血,用结结实实的步子,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的,留下一个个光辉的足印。
    1940年后,党领导的《译报》创刊后,小冯担任《译刊周刊》的主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践踏到上海市中心区,全上海几乎放不下一张平静的桌子,到处响彻一片抗日救亡的不屈之声。1942年的一天,正在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小冯,突然遭日本宪兵队的逮捕,别看他体弱瘦骨粼粼,然而民族傲骨铮铮。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闭口不谈“复社”的内幕,只字不露革命的实情。
    八年抗战胜利了!然而摆在中国的面前却是两种命运前途的决战。小冯理所当然地站在人民大众的一边。这时他担任上海《联合日报》总编辑和《联合晚报》主编。在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的文化教育新闻人士,进行反蒋民主的不懈斗争,“联合”两报最为当时人民所瞩目;同时,小冯四出奔波,广泛发动,将被迫停刊的《世界知识》杂志,于1945年12月复刊。并巧妙地在反动的“功令”限制内,进行周旋迂回斗争,看似“遵令”,实为“揭露”,使反动派有口难言,恨之入骨。敌人曾几次施用种种卑鄙伎俩:明星挑拨离间,暗中通缉查禁。小冯针锋相对,一面竭尽全力,从选题、约稿到修改定稿、排版,每个程序都作精心安排,精湛的质量,蠃得了广大的读者,使《世界知识》杂志成了观察国内外形势的窗口,对当时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起了指南的积极作用。1947年,冯宾符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斗争的锋芒更锐利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全国解放后,冯宾符同志历任《世界知识》出版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和《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此时发行的《世界知识》杂志选材更翔实、观点尤鲜明,深入而浅出,泼辣又尖锐,对国际形势进行精辟的阐述和分析。有时还配收新闻地图、照片和插图,丰富多采,新颖醒目,集新闻性、史料性、艺术性、锐利性和可读性于一炉。《世界知识》的声誉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日益提高,这里凝聚着总编冯宾符的不少心血。
    冯宾符除了主持《世界知识》出版外,还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民主促进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不幸啊,1966年11月30日,“狂飙从天落”,冯宾符同志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而死。
三、山秀水清,慈城飞凤
    慈水绿波荡漾,阚山数峰尽染,仿佛寄托着对冯家父子的悠悠思恋;青山为笔,绿水当纸,历史就该很秉笔直书充当公正的见证人。国学家冯
    干干(君木)的《回风堂文》和翻译家冯赛吾(宾符)的许多国际评论文章,才是有似湘灵的鼓瑟声呢?老冯小冯这样的英才,才是真正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式的人物呢!
    提到诗句,歌及两冯,不禁又使人想起李商隐的两句诗来: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冯”与“凤”谐音双关,借此来评说老冯与小冯倒也挺有意思的。这正是老凤雏凤,前呼后应;翩翩起舞,嘤嘤相鸣。四明山水毓灵秀,满天星斗浪争高,在祥云笼罩的慈城,腾飞起一只只锦凤(冯)来,……还有担任效实中学校长长达三十七年之久,将毕生的心血灌溉在教育事业上的冯度;被陈云同志誉为“真理的探索者”,理论战线的不朽战士,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家,当今驰骋文坛、高质量的多产小说家冯骥才,如今,冯骥才集“三家”于一身:作家、画家和教育家——作家和画家那是早有了名的。新近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天津大学教授、兼任天津大学教授、兼任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他十分怀念故乡慈城冯家,深情地说:“我知道,没有这块土地,就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