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新亚“太子爷”如今琶洲村务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15:00

昔日新亚“太子爷”如今琶洲村务农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7-1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杨进

徐永源从家中拿出据说当年是放在酒店大堂的花瓶。 新亚大酒店

  文/记者杨进

  图/记者海国

 

 

  本报曾于6月24日报道了人民路原来深藏着广州最好的骑楼,有着“南华第一楼”美称的新亚大酒店最为典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研究广州骑楼建筑历史的专家不乏其人,但对于骑楼历史的追源,仍是一道空白区域。而昨日,本报终于找到了一名住在琶洲村深巷内的新亚大酒店创办人的后人,老人唏嘘的人生故事,正是这座最美骑楼历经的风雨。

 

 

  他叫徐永源,琶洲村第三生产队社员,如今已71岁,穿着非常简朴,一件已经洗过多次而有些发白的汗衫,一双简单的凉鞋,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新亚大酒店老板的后人。“不是说没有人知道新亚大酒店这栋骑楼以前的事吗?我很小就住在附近,我外公就是老板之一。”

  辉煌:外公是创办者之一

  徐永源告诉记者,他以前住在新亚大酒店附近的潮音1巷11号,那时还不到10岁。据他父亲徐汝嵩说,当时新亚大酒店由三人来筹资兴建,其中最大的老板是陈济棠的哥哥陈维周,出资2/4,另外2/4资金由他外公冯达纯和另一人潘振挺(音)各出一半。

  “我外公和潘振挺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工程师,受西方建筑思想影响很大,设计图纸,用材用料都是他们两人来完成的。”

  徐永源介绍,陈维周很少出面,而对于外公,也是新亚大酒店老板冯达纯的回忆,徐永源说印象深的也就几次,“戴眼镜,头上头发很少,很少说话,很严肃,我很怕他。平时来酒店也很少,过来就和工人一起吃饭,没有架子。”

  那一段日子,也是徐永源最为风光的日子,虽然年纪很小,他仍记忆犹新,“我每次进新亚大酒店的时候,都是穿着西装、西裤,还打着领带,西装上的口袋里还插着一条小手帕。”徐永源说,那时候进酒店谁都会说他是个小太子爷,女服务员见了就抱一下他,男工人就摸摸他的头。

  没落:落户祖屋放牛种地

  徐永源告诉记者,广州还有一家叫哥伦布大酒店的,也是他外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冯达纯被认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并没有作出任何贡献,新亚大酒店关门结业。

  冯达纯放弃了前往香港接管另一家新亚大酒店的邀请,而是与徐永源一家分开,每个子女送出一个留存下来的花瓶,作为一种“散伙费”,这也改变了徐永源的一生,随后他随父亲来到祖屋所在地琶洲村,父亲放牛,自己也成为了农民,直到现在。

  珍藏:数件新亚旧物

  据徐永源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他在11岁那年去看过一次外公,他住在陈济棠原来别墅附近,约在1954年至1955年期间去世。

  徐永源拿出了一直珍藏在两个旧柜子中的两个花瓶,一个名为“锦地四开光四花神十二组图案梅瓶”,上面各有四名持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的纤纤女神,而另外一个名为“蓝釉描金九安同居图天球瓶”,上有各种神态的鹌鹑图,而且用描金的方式,非常精致。

  徐永源还拿出了两个颜如玉状的咖啡杯,杯底有“OVEN Fice King Glass”字样,此外,还有一把产自国外的餐刀,长约20厘米,造型精致。徐永源说,花瓶当时是摆在新亚大酒店和哥伦布酒店大厅的柜台上的,餐具等都是当时使用过的,至今还能用。

  记者求证:相关记载极少

  记者昨日致电在新亚大酒店工作了十多年的党支部副书记黄保华,他介绍,新亚大酒店后来成了国营企业,现在并入岭南集团,“对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亚大酒店的历史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过详细的记载。”对于本报的报道和一手采访,他还是第一次知道。

  记者查询了解到,新亚大酒店创办人之一果然有冯达纯此人,曾是粤、港、沪三处新亚酒店的总监督,固定负责人,但对于他的介绍也极为少见。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分数 4.0 评分人数 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