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馆书话 之 八十:漫记扬之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18:57
脉望馆书话 之 八十:漫记扬之水  
  
  标题不够严谨。准确点说,是漫记买到的扬之水的书。
  
  读她最初在《读书》上的补白文字,觉得是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书痴,凡是有意思的书,中外通吃。后来在辽宁教育出版了一本至今盗印无数的集子《棔柿楼读书记》。那时的作者,感觉不像现在这般宁静。而是到处风风火火找书买书读书的小年青。那些年的《读书》,“宋远”和谷林的补白文字一清脆爽利,一绵远劲道,可谓一时瑜亮。可惜至今都还没有买到这本印数奇少的书。所幸的是辽教的俞晓群先生热心为我复印了一本。可以时时展玩。
  
  后来读了《脂麻通鉴》,更看到了清丽典雅的文字和平淡悠远的意境。尤其是里面的论史和游记,仿佛是两副笔墨写就:总题为“脂麻通鉴”的一束论史文章,老辣苍劲,不像之前的读书笔记了。总觉得有些像吴晗早年间写的那些史论杂文;而其后的“独自旅行”又恢复了之前的清辞丽句,尤其喜欢那几篇滇游记,后来我的持续往云南行游看山看水,最初的动念似乎就在这几篇文字里。
  
  再后来一拿到《先秦诗文史》,就有惊艳的感叹。之前没有见过印制得这么漂亮的文学史。还是从范兄笑我的秀州书局里千里请来的。虽然史的成分未免不足,然而多是个人感悟,没有面面俱到,专门拈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细细赏鉴,别有兴味。最喜欢书里论孔子,《诗经》,还有庄子的篇章。没有额外的话,几笔下去,说尽自己的感受和所得就宕开去。真有点李白诗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形。”的意思。
  
  感觉她的文章从《诗经名物新证》开始就走入学术研究里去了,感觉有些像闻一多先生的历程,只不过闻先生的诗经研究越到后来就越“形而下”,而扬之水的显得更本分淳朴,老老实实地谈古今的差异,和闻先生的相同点就是文字真好,都有诗人气质。这本书也是从笑我兄那里请来的,精装厚册,据书局《简讯》上说,有鉴于出版社最初的粗心,最先成书很是粗糙,作者自己拿钱重新印了一批,都是精装本。这次寄给秀州书局的,就是重印本,而且全部签名。这是第一次拥有的“扬之水”赵先生的签名,扉页上面极纤细极清丽的一行字“拜恳指教,谨深致谢忱。 扬之水 庚辰四月半。”
  
  再到《诗经别裁》,走的是尽量通俗的品析路子,细心看很有收获,尤其喜欢她评《蒹葭》和《君子于役》两篇。买过几本给同样喜欢诗经的学生。这书大约有两个版本,一是江西教育的,一是中华书局的,后者似乎更小巧可爱一些。
  
  至于最漂亮的那两本《古诗文名物新证》就更加开阔,和有意思了,就像“老布朗”说的,完全可以当闲书看,看她怎么慢悠悠讲这个物件在汉朝是怎么一回事,隋唐时壁画上又有了什么改变,宋诗里的记载又和前面的有什么变化,就像导游一样,慢慢地在你眼前展开一幅图画。说到这里有句题外话,和赵先生同为《读书》编辑的孟晖先后出了三本书:《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和《画堂香事》,不论是图版,还是所引证资料,甚至行文思路,都很接近赵先生的书。想来赵先生不会没有察觉吧。或者天性宽厚,不去计较罢了。
  
  最新的三联书店版《终朝采蓝》还是沿着上一本书的路子,不过似乎放得更开,更闲散一些,如果说前面的书有点像唐人小说,惊奇变异,腾挪闪躲,那这本书就是宋人笔记,平淡中晕染出静静的美丽。
  
  还有几篇有意思的文章和书也相继买下了,不过还在邮寄的路上,单篇文字是先后发表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上的,尤其期待那篇《评<辞源>(修订本)插图》。早在董桥先生那里听说了这篇文章有意思,想来一定好看;书则是上海书店那套小精装本里的和陆颢合著的《梵澄先生》,主要是作者日记的摘录,之前在陆颢的刊物里登载过一些,这下可以和盘托出了。
  
  至于爱书人抢着买她的书,除了书本身好外,大约还有一些原因,比如经历的奇特,从卡车司机到《读书》编辑,再到社科院,跨越很大,又比如那手小楷,可以和张充和先生的字放到一起了。
  
  最末的,是一次不期而遇,前天偶然买了一本文汇出版社的“良友”第六辑《幸福天上寻》,感觉样子有点想学《读库》,不过文字不好,之所以买就是看到里面有扬之水的《<读书>十年 1987》,是87年的日记选抄,差不多一百叶的篇幅,讲刚进《读书》当编辑的生活,平实自然,很有意思。
  
#日志日期:2009-7-13 星期一(Monday) 多云 复制链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