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依法治国 李步云:敢开第一腔(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4:55


  李步云,在中国法学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曾经三次为中央政治局讲授法制课的课题组成员,曾到50多个省部级单位给领导人讲法制课,还因为他在我国最早提出了法治和人权的思想,并推动二者写入宪法,因此被人誉为“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

  5月7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来到山东,李步云作了首场报告。5月8日,李步云教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给政治局讲课,三做智囊起草讲稿
  提起李步云,很多人会提到李步云曾三次给中央政治局领导讲课,而且充满好奇。李步云说,其实不是他亲自讲,但他是课题组的成员,参与准备了讲稿。
  李步云说,给中央政治局领导讲课,是一项重大任务,不是哪个人单独完成的,一般要组成一个五六人的课题组,而且,一般会找两个人牵头,准备两个预备稿。
  他参与的第一次给政治局讲课的主题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制问题”,第二次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第三次是“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
  讲依法治国那次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是1995年冬天,中央政治局决定1996年春要讲法制课。司法部出了几个题目,中央领导选定“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个题目。司法部最终找到李步云。李步云说,可能是因为他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并就此写了大量文章。
  早在1979年,李步云就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应实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并拉开了法治论、结合论、取消论三大派的论战,这场论战持续了20年。被选中后,李步云用了十几天准备好讲稿。随后,他在司法部领导和中央机关有关人员面前进行了试讲。他说,当时他建议把题目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是原来的题目太长,二是“法制”要改为“法治”。后来,司法部还是决定由社科院法学所的王家福来讲这次课,但李步云仍是主要成员。虽然不能亲自为领导人讲课很遗憾,他还是积极参与到第二稿的起草中。
  李步云亲自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讲过课。那是在1998年,讲的仍是依法治国。
  令他高兴的是,这次他坚持的将“法制”改为“法治”得到了领导人认可。李步云说,有些主张取消法治论的人就认为,法制和法治是一回事。但“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人治、专制时也有法制。而“法治”则是一种治国方略,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
  到50多个省部级单位为领导讲过课
  除了给中央领导讲课,他还到50多个省部级单位为领导人讲法制课。
  李步云说,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学法已形成制度,中央政治局每年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课是两个月一次。像这样领导人组织专家定期去上课,在全世界是少有的。他说,中央领导人定期学法,表明了我们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领导人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这些年,领导层对知识分子的意见越来越重视,这点我感触很深。”而且,中央领导带头学法,会带动地方领导一级一级也学法,进而推动全民学法。这对提高全民法治理念起了很大作用
  他说,各级领导对依法治国很认可,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所以每次讲课,他连着讲3个小时,大家都能聚精会神地听。“官员们思想是开放的,但他们同时认识到,法治的实现有个过程,他们同时是了解现实的。”
  他曾因提出“罪犯也是公民”招致批评
  2004年,“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让李步云颇感欣慰,因为人权也是他最早提出来的。
  早在1979年,他就发表文章说“罪犯也是公民,也有很多权利”,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
  “我的观点招致很多批评,但我很坦然,我知道我的观点是对的,是立得住的,顶多是说早了点。”
  最早提出法治和人权,他被人誉为是“敢开第一腔”的法学家。是什么让他有勇气在那个年代言别人所不敢言?李步云说,这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有关。他自言是个“故事很多”的人,16岁参军,17岁就上朝鲜战场,18岁负伤,一生经历过风风雨雨、出生入死。他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所以一直关注现实问题。“我只是性格比较敏锐,敢讲话,但又懂得掌握分寸,让中央能接受我的意见。”
  现在的他,正致力于在全国开展人权教育。他说,希望一生中能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参与创建五个人权研究所。现在,北有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中有湖南大学法治人权研究中心,南有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东有东南大学宪政与人权研究所,只差西边了,未来,他想在西边也建一个人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