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差异(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25:12
.cc {clear:both;display:block;padding:0 0 15px;text-align:center;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ll {padding:0 16px 16px 0;float:left;font-family:Arial,Helvetica,sans-serif;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rr {padding:0 16px 16px 0;float:right;white-space:pre-wrap;line-height:150%;}.insertpictext {text-align: center;}

危险的差异(上)

发表于 2009-06-19 15:22:59 类别:军情观察

 

 

危险的差异(上)

             ----中美不同的军事观念极有可能导致对台海局势的误判

 

(美)克里斯托弗·图米   美海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毛翔  杨晓波 编译

 

     本文为《现代舰船-军事广角》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一国的文化往往会对民众认识外部世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国际安全事务而言,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国家安全事务上,任何不被理解的举动或姿态都更有可能造成误判并酿成大祸。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存在着极大的稳定性因素: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制度性的外交接触和在全球重要地区事务上的合作等等。但两国关系也面临着最严峻、最复杂的考验,也是所有大国中最有可能爆发现实战争的国家,引发两国冲突的导火索——台海问题始终是双方防务决策者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旦双方因误判对方意图而爆发战争,则开战之日美军的伤亡人数极有可能超过当前伊拉克战争的美军伤亡总和。虽然国民党在今年5月的胜选使得岛内喧嚣一时的政治闹剧逐渐平息下来,而且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两岸交流也会逐步走向正常化,但是两岸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会继续压迫着各方的神经。从全球角度来看,台海仍旧是中美大国交锋的前线。

 

制胜理论的重要性

本文将所提及的战争观、军事文化和学说一并称为制胜理论,便于在战术层次上认识这种差异所导致的战争风险。这一概念包含了军事力量的基本构成、作战理论以及实战中的具体战法,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部分大战略方面的要素。简言之,这一总括性的概念就是如何赢得战争的理论。我们只专注于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尤其要强调军事理论、地缘因素和技术因素对误判的作用和影响。军事理论和军事学说更是文化传统在军事领域的自然延伸,不仅军队训练、作战决策都受制于它,政治决策更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更应受到重视。

冲突爆发前,军事理论和学说迥然相异的的两个当事国,频频以各自的军事、政治手腕互探对方的真实意图,这便构成了危机外交的鲜明特点。而对对方举动和施放信号的解读,也深受已方政治、军事文化观念的影响。对于两个处于冲突前奏、奉行不同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国家而言,先入为主地主观解读对方的政治、军事举动,而不是依据危机发生的具体环境,通常会导致误判。而这样的误判反过来又会使已方的策略升级并最终促成危机爆发。危机中的每一方都盲目相信己方军事体制和力量的优势,并坚信这些优势必将转化成战场上的胜利。而对于两个奉行相似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国家而言,由于处于同一种军事文化环境中,解读对方施放的信号时就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图,因而只要危机还未发展到非用战争手段解决不可的地步,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误判而导致的战争。进一步说,以军事文化和学说为主体内容的“制胜理论”差异越大,当事双方就越有可能对对方的行为产生误判,危机也就越有可能演化成战争。也可以说,这种差别的大小程度,决定了双方对各自力量的评估、对战争前景所持的乐观或悲观态度,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客观实际。

如果危机当事国的一方越不理解对方军事行动后隐藏的政治意图,则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越不具有说服力。因为在这种误判的环境中,军事手段往往背离了政治目的、甚至凌驾其上,战争自己的逻辑--无限制的暴力倾向将暴露无疑。

 

前车之鉴

中国出兵朝鲜  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美国的“制胜理论”在战略层面上强调大规模使用战略轰炸和原子武器;在战术层面上强调战术空军、机械化部队的联合运用。而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夺取全国政权,面对全球非敌即友的冷战格局可以说是非常的陌生。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其面临的朝鲜战争中的对手——美军,也完全不同于她在以往所遇到的任何对手。但与美国所擅长的正规战争相比,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拥有超过30年的战争经验,长期与装备、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侵华日军作战,而且总是处于极端恶劣的物质、地理环境之中,能在这种极端的逆境中不断成长壮大并夺取胜利的军队也总有其过人之处。这些经历也使解放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争观念、军事文化和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这一系列军事经验的集大成者。比如,毛泽东就对美国当时拥有的原子弹不屑一顾,强调正义的人民战争理论等等。当时解放军主要以步兵为主,其军事理论的设计和战术安排大多围绕着步兵展开,而美军也很快就在朝鲜战场上经历了两种军事文化和理论间的碰撞。

在陆战场上,中美两军的军事文化和理论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毫无相似之处。当朝鲜战争不可遏制地爆发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参战后,很快就突破了三八线,向中国东北边境推进。在美国看来,挟二战余威,在欧洲、太平洋战场上打败德日法西斯的美军没有理由在中国人的“虚声恫吓”中止步不前;在中国调集以第四野战军为主的解放军组成东北边防军后,他们仍然认为这是中国人虚弱的表现。美国人忽视了中国的威慑信号——解放军步兵的大规模集结是即将展开重大军事行动的前兆,仍根据他们自己的战争经验看待中国迫在眉捷的出兵之举。美国人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中国人不敢真的出兵挑战最强大国家的军队;即使真的出兵,他们的表现也不会比北朝鲜人民军强多少,因此美国人使用了毫无成效的威慑手段——威胁使用原子武器并派遣战斗机“误轰”边境地区中国境内的目标。后来的史实证明,美国当时的判断完全错误,威慑也完全失效,中国不但大规模出兵入朝,而且还以自己的方式打败了联合国军,迫使美国在第一份没有打赢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但是,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惨重损失也使其在战后对人民战争的军事观念进行了重新评估,使中国领导人重新认识了人民战争理论的某些局限。当麦克阿瑟叼着烟斗越过三八线时,中国就已置身事内,然而美国仍对中国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重兵集团视而不见,视中国人通过多方途径传递的外交警告为儿戏。双方对战争的不同理解和制胜理论的差异,深刻影响了对各自力量的评估和战前的外交斡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基于二战期间的经验,苏联的“制胜理论”与美国类似,因此他们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与中国人截然相反,他们竭力避免与美军直接交手,而更倾向于打一场“代理人战争”。其实,美国人只要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以往的作战经历和纪录、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经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年美军的窘境。遗憾的是,美国对毛泽东和解放军的判断还停留在对蒋介石和以往中国军队的认识之上,这种军事传统和理论的错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误判,加速了中美第一次军事对撞。

二战后的中美台海博弈  如果说中美两军在朝鲜战争中因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而导致的误判,主要在于中国两国在陆战观念上差异过大的话,那么中美两军在台海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军事对峙却没有产生什么大的误判,则主要是由于中美双方都遵循相近的军事理论和学说。与纯粹的陆战相比,在跨海作战过程中,海空军将担负更重要的角色,两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在这方面差异不大。双方都认识到海空军在阻绝陆军两栖登陆、后续补给支援等方面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一方要成功达成预定作战目标,摧毁、瘫痪对方的海空力量都是要最优先达成的战术目标。与处于防御态势的美台相比,时刻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中国军队却因技术、国力和战略环境等因素,长期受制于海空军实力弱小所造成的被动局面,无法积极进取。这保持了台海地区超过60年的和平。直到今天,台海地区的海空力量对比才稍稍向大陆方面倾斜。

这并不是说台海两岸半个世纪以来没有发生过危机,只是当每次危机爆发后,双方因持有相似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对各自实力和对方意图的评估更趋近于真实,因而有助于双方更清晰地评估战争前景,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误判。即使在双方距爆发战争最近的几次危机中,美方鉴于朝鲜战争中解放军的出色表现以及无法在短期内集结足够的兵力而诉诸于政治解决;而中方有感于美军强大的海空力量也做出了与美方类似的判断,从而维持了长期的冷和平。

从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角度分析上述几个政治性极强的局部冲突事例,丰富了我们对这些重要危机事态的认识。可以说,对抗双方的这种差异越小,则导致误解、误判和过度自信的概率就越低,危机、战争的发展就越易受到理性的控制;反之,危机演变成战争后,一方的军队往往会惊叹于对手的作战能力,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当代中美两国制胜理论的比较

总体说来,美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建立在先进的军事技术之上。自上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美军以先进的军事技术为牵引进行了一系列局部战争。这几场战争中,每次美军所采用的具体制胜理论和军事学说都略有不同。但总的说来,美军主要依赖其技术优势,集结压倒性力量,在战争初期向敌人作战体系的关键重心发起攻击。美军近几十年来的军事理论和学说,比如,机动战、空地一体战、五环理论、OODA循环、快速决定性作战、战略瘫痪论和网络中心战理论都鲜明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美军的军事理论和学说的核心就是先进的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空天侦察预警系统、快速的全球力量投送和广泛的军事、政治结盟。其次,美军参与的近几场典型战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初期“震慑行动”空中战役和向伊首都地面推进的“奔雷”行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1990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等,都体现了美军的军事理论和学说越来越强调将敌国非军事基础设施作为打击目标的趋势。

对五角大楼的防务决策者来说,要确保美军“制胜理论”永远有效,就要确保美军拥有比潜在对手先进得多的作战飞机、精确制导弹药和先进的C3I系统。如今,美国空军率先开启了隐形化趋势,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F-22F-35B-2隐形机群;海军则将12艘巨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看作未来海上力量投送的核心,其舰载F/A-18E/F战斗机甚至比一些中等国家的空军还要强大;陆军则正由传统重装型陆军向轻型化陆军转型,M1A2重型坦克、M2A3布雷德利步战车和“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构成了它的主体;海军陆战队则拥有堪比航母的大型两栖攻击舰和MV-22鱼鹰倾转翼飞机。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核武器日益小型化、轻型化,这也使美国对核武器的态度较冷战时期有了变化,更倾向于在常规实战中使用第三代、第四代核武器。

对中国而言,实现国家统一、遏制台湾的独立倾向是推动中国军事理论和学说发展的源动力。但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解决台湾问题肯定会触及美国的利益,因此,考虑在美国强力介入下的军事行动就成为解放军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仅如此,中国的核战略部队将担负着比美国同行们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目前的军事理论和学说揉合了众多军理论,既有毛时代人民战争理论的影子,又包含了美军在伊拉克、科索沃战争中的高技术战争思想。然而,又不能将此视为简单的综合。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谋求的是一种不对称的军事能力,以抗衡美军在传统高技术战场上的技术优势,针对的正是美国军事系统的软肋。中国力求在台海发生冲突后威慑美军的介入;如果威慑失败,则凭借这些能力让美军付出足够的代价。比如,近期在解放军军事理论论述中频繁出现的“撒手锏”武器和战法,就是这一战略的明证。

在解放军传统的军事文化、理论和学说中,技术和武器一直处于“形而下”的地位,然而最近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冷战结束特别是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中国深感传统军事理论和学说已无法适应新形态的战争,于是大量从俄罗斯引进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上世纪90年代以引进苏-27为代表的空军装备为主;2000年以后则主要以海军装备为主,4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8~20艘“基洛”级柴电潜艇的引进就是例证。如果说苏-27的引进是为有限地补充空军战力的话,那么装备着SS-N-2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现代”级和有“大洋黑洞”美誉的“基洛”级潜艇,则完全是为穿透美军航母的多层防御圈而准备的。这两种海军装备中,“基洛”级潜艇对美军造成的影响远大于“现代”级驱逐舰,甚至比传闻中的解放军海军航母更令美军恐惧,对美军及其东亚盟友带来了一系列战略性难题。在解放军空军和二炮部队的装备序列中,与“基洛”级潜艇性质相似的则是苏-30战机和各类射程的弹道导弹。苏-30战机拥有远程交战能力,能携带俄制大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是攻击大型海上编队的利器;而中国部署在南部的各式弹道导弹不仅能让台湾经历炼狱般的火海,而且部分中程弹道导弹还被改装成“航母”杀手,令美国的任何干涉行动都得三思而后行。除此之外,中国进展迅速的太空军事能力也令五角大楼寝食难安,先不必说中国去年的反卫星试验,就是近年来每次“神舟”飞船飞行时的滞轨舱段,若携带可再入轨道的核弹头的话,都能让美国耗资无数的导弹防御系统彻底失效。而隐藏在中、西部山区中的洲际导弹则构成对美国核威慑的又一坚实后盾。

解放军为解决台湾问题,应对美军大规模介入而谋划的上述作战能力,形成了一整套名为“反介入战略”的军事理论和学说,意在阻止美军利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设施和基地,妨碍中国在台海的军事行动。因此派遣航母是危险的,要是派出海军陆战队上岛协防将会更加危险。

与上述对美军装备拥有不对称优势的装备相配套的是一系列的战术和战法。在这方面,解放军指挥人员也认同了美国同行的观点:在战争初期就对对手作战体系的关键重心主动发起攻击。事实上,解放军采取“反介入战略”正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和理论的体现,中国人显然是要在海空战场的战术层次上谋求彻底击败美军的战争能力。相比之下,在相同环境下只具备使美军有所忌惮的战争能力,对美国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会大不相同。

虽然在整体战术层次上,中国并不追求完胜美军的能力,但在战略层次上却致力于发展全面的能力,完全超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但中国在这两个层次上所作的努力也是有所关联的,解放军的核战略就是“反介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64年研制成功核武器以来,解放军核理论和学说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和保守,始终信奉最低限度威慑战略。但这一趋势在近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年初进行的反卫星实验、一系列空间飞行项目和地基军用激光武器致盲卫星的试验项目,都表明中国在战略武器方面的发展进入了活跃期。这些能力虽然无法直接挑战美军的海空作战力量,但对美军军事理论和学说所依赖的中心环节和“倍增器”——卫星通信、情报收集和指挥控制系统,却构成了重大威胁。解放军在战略层次所做的这些努力,美国都比较欠缺。美军上一次击毁空间卫星的试验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近期从一艘“宙斯盾”战舰上发射反卫星导弹击毁了一枚失效的间谍卫星,但这也只是对中国试验的应急性反应。

至于核武器方面,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对其过时的核武库进行现代化。随着新一代公路机动、固体发射的洲际导弹进入解放军现役,中国的第二次核反击力量将得到更新和加强;除了陆基核导弹,解放军还在近期投入了最新型的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它装备了精度更高的巨浪2型洲际弹道导弹。但是在中国核部队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核理论和学说仍保持了相当大的连续性,与上世纪6070年代一样,仍然奉行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但是,如果只根据中国政府公开的政策宣示就轻言中国核力量只是用于最终的威慑,那也未免过于天真了,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核战略是中国在台海“反介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得说来,近年来中美两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不会比半个世纪前中美在朝鲜半岛首次交手时小多少。华盛顿在部署和投射力量时倾向于在特定时间内保持对特定区域的主导性控制,而不是发起一连串快速打击以求震慑潜在对手放弃预定的战略目标,而后者正是中国近期所追求的。而这种差异极有可能在中美对峙台海时导致对对方意图的误判。

危险的差异(下)

发表于 2009-06-30 16:36:49 类别:军情观察

 

中美双方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差异很大,因此很有可能在未来台海危机中出现各行其事的场面,那时稍有误判就有可能真的演变成一场浩劫。

危险的差异(下)

          

――中美两国因军事理论和学说差异引发战争的前景

 

(美)克里斯托弗·图米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毛翔  杨晓波 编译

 

     本文为《现代舰船-军事广角》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当中美两国又一次相遇于台海之时,两国会如何看待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如何解读对方的军事信号呢?无论在常规力量还是核力量方面,中美两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对双方的危机管控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中美两国似乎都有些高估各自的实力

根据我们的理论,危机双方因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导致的第一种危险是双方容易对各自的真实力量对比产生过高的估计。那么两国在台海危机发生后,会如何评估两国、两军间的均势呢?而事实上,中美两国对对方的判断不会都完全符合现实,两国似乎都对目前各自的常规力量充满信心,而出现误差较大的一方肯定会经历更多挫折。

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海上战场方面,这种过分自信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比如,目前美国海军很少正视新技术与战术的发展对航母构成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拥有这种能力并精于算计的国家。其实,用于取代巨型航母的方案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过的武库舰计划、轻型航母、“海狼”潜艇计划等,越来越大的航母只是美国海军抱残守缺的一个侧面。在潜艇战和反潜战方面,我们也同样如此。自冷战后期美国海军最后一次迎来核潜艇下水高峰以来,近二十年间美国海军的潜艇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极低速的增长中。“海狼”级潜艇被当作冷战遗物,以不适应在浅水作战为由只造了一艘,“海狼”的替代者“弗吉尼亚”级也为数不多,而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洛杉矶”级也在一艘接一艘地退役;而反观中国,无论是核潜艇还是常潜艇,都在经历井喷式的发展。当中国、俄罗斯的核潜艇再次进入大洋角逐之时,我们最适合大洋作战的却只剩下一艘孤独的“海狼”,这难道不是对海军战略规划的莫大讽刺吗?至于反潜战方面,我们也在吃老本,无论技术上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无法与冷战高峰期相比,美国及其盟国目前所依赖的海底反潜侦听声纳阵列大多布设于上世纪7080年代。与其他能力萎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海军却执意把更多的鸡蛋装进一个篮子里,患上了“航母强迫症”,航母更是越造越大。

海上领域只是中美力量对比此起彼伏的缩影,在其他领域美国也同样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竞争对手――中国。在陆上,美国遍布全球的基地网不再只是威慑、遏制中、俄的据点;有时候,它们更像是两国手中的“人质”。以往,中、俄要在军事上冲撞美国的底线,必须运用战略武器,如战略轰炸机、导弹核潜艇或是洲际导弹,这种近似摊牌的行为会造成更大的误判;而如今随着常规近、中程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和部署,中国更容易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中寻找灵感,而美国遍布中国四周的基地网正是最佳的标靶。但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却并未对这种挑战做出反应。在空中,美国空军自恃拥有F-22之类隐形战机,仍幻想着在未来的冲突中能在中国领空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对中、俄的反隐形雷达、先进防空导弹视而不见。实际上美国空军最应吸取教训:他们在朝鲜空战中被迫承认了“米格走廊”的存在,也被迫承认中国一夜打出了“世界最主要的空军强国”,上世纪60年代号称无法被击落的U-2间谍机也被中国打下了5架;70年代以F-4和格斗导弹与装备老式机炮的米格-17对抗时也没占着多少便宜;数年前中美在南海撞机事件中更是如此。

至于中国方面,似乎也在犯和美国同样盲目乐观的错误。中国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精确制导弹药,而这些制导弹药所依赖的GPS导航、制导系统在中美危机时绝对会停摆。解放军也并未将未来信息作战中分散式的指挥控制节点等先进的军事系统硬件整合进“人民战争”的传统理论和学说中。不仅如此,解放军与美国这样的强手对抗时,还存在着淡化“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趋向。在海空作战环境下,解放军的四艘“现代”级和近百架苏-30战机将不得不面对美国及其盟国近千架作战飞机和2~3个大型航母编队。虽然中国遏制台独部署了上千枚M-9M-11短程弹道导弹,但要阻击前来驰援的美军舰队、阻止美国利用在日、韩的空军基地,却需要使用更先进的DF-21改型中程导弹,而这些先进导弹的数量在近期内还不会增长到美国无法忍受的程度。此外,解放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后勤支援系统也很容易遭到攻击。虽然美国在以往的几次战争中大量攻击对手基础设施的战法无法在中国奏效,因为若像科索沃战争那样彻底摧毁中国的基础设施,所需的弹药数量会使美国政府破产几十次,但要全面攻击中国的军事设施却也未必全无可能。

显然,在目前中美对各自实力的评价方面,美国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中美两国虽然有意无意互视对方为对手,但两国军事理论和学说上的差异使其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劣势和对方的优势,更不用说要站在对方角度上看问题了。

 

中美双方都有可能误读对方释放的信号和举动

危机双方因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差异导致的第二种危险是如何解读对方施放的军事信号。由于中美两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军事理论,这尤为困难。但在现实当中,通过对方的军事信号正确解读出对方的军事、政治意图,对于减少误判却是极为重要的。 

 

尽管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二、三十年间,两国很少发生重要的军事危机,但私下却“暗战”不断。通过这些军事突发事件,就可清楚两国是选择何种举措和行为模式来展现自己的意图和对外所承诺的责任的。然而,正如危险的差异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双方军队决策者为显示自己的意志而采取的种种举措中,总是遵循着各自的军事传统、渗透着各自不同的军事思维逻辑;而这必然导致双方理解上的误差。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大量中国为维护其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或显示政治决心而运用武装力量的事例。如,19951996年,北京指令解放军二炮部队向靠近台湾本岛的指定海域发射了数枚短程弹道导弹,以慑止岛内日益膨胀的独立倾向;20071月,中国进行了反卫星拦截试验,使用一枚改装后的中程弹道导弹击毁了一颗高轨道上运行的报废卫星。

在核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方面,北京方面保持了相当的低调。但我们仍然可对下列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首先,中国在核武器发展上的速度曾极其惊人。先不用说中国人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时间间隔之短史无前例;就是早在1969年中苏因边境问题而处于战争边缘时,中国示威式地完成两次核试爆,并第一个实现了将导弹与核武器结合试爆试验,随即迅速将这种应急核导弹交付第二炮兵部队,并很快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这种装备速度和决心也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其次,与毛时代解放军高级将领提及核武器时的含蓄表述不同,如今解放军将领似乎已不太忌讳显露自己的“核牙齿”,即便这在美国人看来有点虚张声势。这些信号清楚地表明,中国决策层已开始认真考虑某种形式的核报复理论,这是一种更强调防御性的,以社会财富和人员为打击目标的核理论。

中国方面的言论和举动自然也会挑动美国军事当局的神经。五角大楼拥有的选择不多,仔细评估这些选择的利弊自然是重中之重了。对五角大楼来说,显示决心和意图的最主要的军事行动莫过于派遣海军航母战斗编队。自19951996年中国向台海试射导弹以来,这已形成了某种惯例,每当台湾有重大事件发生或出现其他重大危机时,附近海域总会出现美国的航母。与派遣航母相比,向热点地区部署核动力攻击潜艇则是次一等的选择。除此之外,向关岛部署B-2、向日本部署F-22也都被用来炒作美国的关注和决心。与冷战高峰时美国动辄挥舞核大棒、进行核讹诈相比,如今美国在核问题上算得上克制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从此放弃了核恐吓,相反,先进核武器的持续开发、新一代核作战条令的颁布意味着美国在核武器的实战运用方面更为积极。

从上述分析和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无论在常规还是在核力量方面,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显示力量和意志的手段与方式。在此,我们只选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当美国做出向西太平洋地区部署航母战斗群的决策后,人们普遍认为,北京方面会意识到这一美国式的举动体现了对台湾的强烈支持。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得知美国军事力量将实质性地介入危机后,并未将自己的军事行动升级到与美国的介入相匹配的程度,这就是成功的威慑。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认为北京意识到美国意图的证据却并不充分。笔者走访了中国的数个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并与多名中国学者展开对话后,发现不仅中国的专职学者,就连绝大多数持北京观点的受访者都认为中国政府展现了毫不妥协的决心,并“成功地”处置了与美国的军事对峙。换言之,他们认为中国并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威慑。这种认知上的反差意味着,当时北京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派遣航母与其强烈的战争意志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联系。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次角色互换后的例子。2007年初,中国进行了冷战结束后首次反卫星试验,美国的学者和官员们广泛地对其进行了讨论。在中国看来,由于美国比全球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依赖于太空设施,展示拥有攻击这些设施的能力,将会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太空军事化问题,或迫使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更迎合中国的想法。但是,美国并未从外交和国际环境的角度向中国施压、也没有像北京所希望的那样重新考虑对台湾的支持,反而以另一次反卫星试验回应了北京的挑战。虽然事后美国辩称击毁卫星是为防止卫星搭载的剧毒推进剂坠落地球,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向中国展现美国实战性更强的轨道攻击能力。 

此外,在其他诸多领域,中美两国因军事理论、学说和传统的差异,都有可能误读对方所释放的信号和举动。比如,如果中国真的将俄制“现代”级驱逐舰上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作为显示重大决心、对抗美国航母战斗群的王牌的话,那么中国很可能会失望,因为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模拟,航母战斗群将有十足的把握在“日炙”导弹发射前将其母舰击沉。而不太引人注目的中国潜艇反倒会耗费美国海军更多的精力,但美国海军囿于长久以来轻视潜艇的传统,也不太可能意识到中国部署这些潜艇的意图和决心。另一方面,中国可能会忽视美国部署精确制导武器投掷平台(比如B-2B-1)所体现的政治、军事意图。但是,中美双方也并非完全没有交集之处,比如一些性能先进的战术战斗机,如苏-30F-22,反而更能使对方理解己方的关注和意图。

还应看到,在台海危机管控领域也存在着一些缓和性的因素。比如,中国对美国的不对称战略不仅讲究装备、技术和战术上的不对称,更讲究“势”上的不对称。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注重“造势”,强调营造一种“非战而先胜”的环境和氛围,具体而言,就是极有可能利用一些难以预期的突发性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攻势。比如当美国承担的全球责任过重而无暇顾及台海之际;台湾社会内部发生分裂、力量衰弱之际;或是发生类似“9.11”之类的重大事件之际。这些都有可能降低中美直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误判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浩劫

基于以上判断,中美两国在台海的交锋将是相当危险的。中国对台海局势的军事应对措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先发制人的打击,相对台湾不受惩罚地升级和扩大打击规模,但是这些行动却极易遭受美国的攻击。即是说,中国用于台海的常规作战能力,在美军的干涉下面临着“投入即损失”的尴尬地位。因而,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肯定会非常好的隐蔽自己的企图和战争准备,以增大自己作战要素的生存机率。而这种侥幸绝对对危机管控无益。

通过对各个国家军事理论和学说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国家危机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以往观察这些事件通常只是对双方军事实力进行简单对比,或将其归于虚无缥渺的所谓战争偶然性。在以往东亚发生的各类战争中,这种军事理论和学说上的差异导致的误判比比皆是;而今天,同时代的中美两个大国更应认真对待这种因差异而导致的误判,而华盛顿和北京尤其要避免出现这种失误,因为这种失误很可能真的演变成一场浩劫。

然而,现在的美国军事领导人大多成长于中美朝鲜交锋后的冷战岁月,他们沉湎于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对他们的中国同行表现出相当的轻蔑。不仅美国军界如此,美国的政治领导层更是习惯于这种颐指气使,升级冲突对他们来说并非困难的决定。比如,依照目前美军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当判定与中国的冲突的机率增大后,他们极可能会在中国的“现代”级战舰进入发射阵位前将其击沉,在中国潜艇出海前轰炸它们的母港;至于机动式弹道导弹发射架,则摧毁它们的保障设施和指挥控制枢纽,所有这些战术都需要美军不计升级代价地发动进攻。但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解放军如何看待美军的这种自信,毕竟美军的作战能力是中国以往从未经历过的。但可以明确的是,双方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差异如此巨大,因此有很可能出现各行其事的场面,那时稍有不慎的决定就会导致危机升级和战争。特别是在台海这一特殊的危机背景下,双方目前似乎都有些过分乐观,都没有对对方的军事逻辑和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在一方看来是意图清晰无比的举措,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极不合时宜的盲动之举,因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危险将会急剧增高。这对双方的军事指挥官和决策者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美除了可能对决于台海之外,更可能因不断重叠、交错的利益冲突而对峙于其他地区和领域,对华盛顿而言,要充分评估北京的行为特点并预测其行为,充分注意东方军事行动背后的政治意图或政治声明背后的军事语言;情报分析人员和政策研究者更应考虑中国处置重大事件的理论指导和方针。未来,当华盛顿或太平洋总部向北京发出明显信号时,必须考虑到中国人的偏好和理解程度。这样在出现危机时,就不会盲目地派遣航母战斗群,而是高调部署几艘核攻击潜艇;不再距中国很远的地方部署战略轰炸机(虽然这种距离对轰炸机本身来说并算不了什么),而是将先进的战术战斗机部署在中国的眼前。此外,美国还要重拾以往被认为不合时宜的装备计划,比如部署于“俄亥俄”级核潜艇上的装载非核弹头的“三叉戟”洲际导弹;能够替代航母的武库舰和类似“海狼”的先进攻击核潜艇等等。

上述提到的对策建议无须美国对现行的国防方针和装备计划进行大的调整,更不影响美国为防务所作的各项准备。其基本点则是用解放军能理解的方式和信号明确显示我们的意图和决心。最后,我们的理论不只适用于中美两国间的危机管控,更适用于美国与其他国家在危机发生后的控制和管理。当前,随着信息战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军事革命和军事转型为代表的词句屡见于各国军队的理论,这更意味着未来各国的军事理论和学说异质化的现象更为普遍。美国对信息战争的理解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美军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并预先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护和保障美国的国家利益。 《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