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坐怀不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48:37
那一次坐怀不乱(图)(2008-11-24 08:39:22)   分类:巴黎笔记
那一次坐怀不乱

高远

    就我的生活圈子来说,接触过一些中外画家,男女老少都有吧,说实在话,“好色男女居多”。有朋友分析,画家本就是美的
寻觅者发现者,职业使他们对美的追逐敏感而迫切,因而“爱美”就显得比较外露,较少含蓄。我个人倒觉得,除去那些天性“风流”的人以外,画家确实对“色”之钟情超乎常人。他们终日里与各种“美色(美的颜色)”打交道,难免色胆峥嵘,色彩缤纷。林风眠也曾调侃说,自己是个“好色之徒”。

    我刚到巴黎时认识一位画家朋友,妻子久住国内,两人分居有年,按他自己的话说,两人属于“一个共识,各自表述”的状态。朋友巴黎郊区有一套工作室,上下两层,宽绰豁亮。我每次去他那里做客,屋里都坐着不一样的女孩儿。朋友们戏称他那里是“巴黎女子客栈”,除男主人不换,漂亮女孩儿走马灯儿一般,换得最勤。

    有一次,几位老友一起聚会,话题扯到男女那些事儿。我问画家,你赏遍了四季鲜花,多国美色,有没有遇到过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坐怀不乱的时候?他听完笑了笑,抿了口酒,像是在回忆某幅名画的情味。若有所思地说:“曾经遇到过一个法国女画家,没见过这么滋味足的。我俩拥怀而坐,撩拨情思,最后人家没乱,我乱了。乱的丢盔卸甲,险些溃不成军。”后来大家跟他玩笑,尊称他为“法国版”柳下惠。他听后常常冒出一句:“那次地,人何以堪!”据朋友的经验,东方人与西方人,男人女人都一样,表面上男人比女人好色,其实天造万物,均衡着来的。骨子里的七情六欲,半斤八两,各有千秋。他还告诉我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就支持这种说法。

    萨特支不支持此类主张,尚待具体考据。不过,朋友那一次“坐怀不乱”倒是反映出中西古今情感思维的差别。中国古代春秋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到一个无家的女子,怕她受冻,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没有发生非礼的行为,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广为传颂,至今家喻户晓。欧洲维多利亚时代,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风尚为行世规范,这是欧洲文化发展的盛景时期之一。著名画家亨利《良心的觉醒》名画中,维多利亚式的客厅里,一对男女相拥而坐,女孩儿为情人弹琴歌唱,忽然意识到什么,以负罪的神情从男子身上站起……作品似乎含蓄表现画家主观道德批判倾向,却又真实客观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假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或欧洲,不管什么地方吧,一对男女相拥而坐,甚至同衣而卧。一方坐怀不乱,另一方会怎么认为呢?对方或者会问:“您难道身残志坚?”或者迷惘不解:“难道我长得不漂亮?”


注:图为英国著名画家亨利油画作品《良心的觉醒》,作于18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