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民”? 传统媒体对网络的拒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00:47

“铜须门”中被“追杀”的男主角
一起发端于网络游戏的性丑闻让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给中国网民发明了一个新词:网络暴民。这个词语出口转内销,回到中国的时候,俨然成为2006年中国网络世界的最有分量的关键词。驾着文明办网的风潮,网络暴民跃然成为诸多传统媒体版面上最引人注目的词语。
在“铜须门”之前,中国网民已经发动集体力量,将一起“虐猫”事件推波助澜为“虐猫门”,揪出虐猫背后女主角的庐山真面目,将网络影响加诸于现实生活中,成为实实在在的一种力量。但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网民,还未成为“网络暴民”。只有在“铜须门”发生之后,当网民声称要“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送给可怜的丈夫做祭品”,并在网上发出“江湖追杀令”的时候,中国网民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网络暴民”。
对于这样的称呼,网民的态度比任何时候都要一致地反对。
中国网民是否真的成为暴民?一件“铜须门”无法立论。应该注意到的是:
第一、这是一件“偷情事件”,本身在道德上无法立足。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猫扑的网民一致抨击当事人,本身是为了维持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纯洁,并廓清网络的虚拟性与生活的现实性。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虽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却有虚拟的特质,网络正在建立它的亚文化生态,对于成熟的网民来说,是不会让网络的虚拟特质来干涉自己的生活的。现实生活是一个世界,网络是另一个世界。
第二,“铜须门”发生在一个网络游戏论坛,这又是网络之中另一个特殊地区。无庸质疑,网络是虚拟的,网络游戏则更是如此,在虚拟之中还有一点暴力色彩。那么有必要质疑,在这样一个地方发生的“江湖追杀令”和“暴力事件”是否具有普遍性,使之给中国所有网民戴上“暴民”的帽子?谁会把这样一个“江湖追杀令”当真?
第三,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件。在事件还没有“暴力”到引起人们注意之前,实际上,语言的暴力已经出现。有网民出于义愤而辱骂铜须,铜须反唇相讥,语气中年轻气盛,并无忏悔的表示,更兼有戴绿帽子的丈夫的委屈,事件遂变得无法收拾。网络的无边界、无成本的传播属性使之立即成为网络大事件,人们的从众心理不断加入,这才走出网络,进入传统传播媒体的视角。
第四,网民的观点具有最为原生态的特点。它的观点驳杂,但也生动;它的语言粗俗,但也风趣;它的论点稚嫩,但也直接。“网络暴民”这个词出现之后,网络上的观点却空前一致:反对。体现了网民对于这个“暴民”称谓的不满和戏谑。
提出网络暴民这个概念的虽然是国外媒体,但将这个概念强化的却是国内的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体(主要为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因为这个概念的出现,已让人们见到其中的分裂。网络言论因为不要编辑流程的过滤,较之与传统媒体上呈现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在传统媒体说出自己的声音是需要话语权的。
因一个偷情事件的“铜须门”而将网络视为暴力的场所,不是见微知著,而是小题大做。但“网络暴民”的概念却让人们看到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分野,以及传统媒体对话语权把持的欲望。
如果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暴力因素,这是人的攻击性本能。但人的暴力因素没有实现为暴力事件便不能称之为“暴民”,正如腹诽不能构成诽谤罪一样。可以承认,网络上存在语言的暴力,以脏话骂人,这很常见。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语言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频繁出现,只是并未构成文字,不能成为证据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的欲望,且他说出的话未必出口成章。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话会有所对象,如果是语言是暴力的,则必然对对方造成伤害。相反,网络是人们表达自己最佳平台,因为网络是虚拟的,是匿名的,而且网络无编辑流程,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的语言暴力,是这种自由表达所付出的成本。很明显,如果传统媒体将话语权下放,使人们拥有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那么,正确的、文明的表达方式就会形成。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体将会更融洽的共处。
网络正在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网络的价值观和秩序也在建构之中,网络中出现的“暴力”没有放大的必要。相反,如果将诸如“铜须门”之类的网络事件而将网民斥之为暴民,同样是一种暴力行为——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暴力。事实上,网络也是一个公共空间,人们应当重视网络上出现的动向,而不是恐惧它、排斥它、指责它。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