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风不正的黑锅让太监背不公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4:46:09

    周娜娟  作者文集 

    最近有评论在 批不正官风时以太监来类比一些不法官员,大批其变态与奴性心理,似乎太监就是十恶不赦、大逆不道的代表,但公允的说,这有悖历史真实。  

    历史上早期的太监专指宦官里地位较高的内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遂统一尊称为太监。历代宦官多是穷苦人家出生,迫于生计才阉割进宫。除少数能熬成头目外,其余多从事打扫院落、挑水砍柴等艰苦劳动。太监在宫里身份低微,待遇菲薄。常常要忍受身心双重煎熬,到年老不能劳动时还面临着被赶出宫门流离失所的命运。

    太监奴颜婢膝为人鄙视,有人称之为奴性文化,但奴性文化产生的根源却是封建等级意识。在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人与人身份地位不平等,太监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除了巴结讨好皇帝,没有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尊严和权势的通道。贵族子弟可以得到荫庇,普通读书人可以参加科举,但太监哪有此等机会?这种不平等的阶级差别决定了太监必然处于屈从权贵、讨好主子的地位。

    在等级制度被废除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职业种类差别,没有身份贵贱之分。但现实中有些人骨子里还存在等级意识,一种主要表现为“官本位”思维。有些官员自觉高人一等,不把人民放在眼里,甚至把人民当成自己的对立面。“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你们算个屁”正是此种心态的表现。欺下者必然媚上,“官本位”思维其实是奴性思维的现代根源。要根除奴性思维,必先除官本位意识。官员心中的等级意识不除,就不可能俯下身来深入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更遑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奴性虽然为人鄙视,但还不至于遭人如此痛恨。人们之所以对太监恨得咬牙切齿,概因几个败类祸群。人们对赵高、王振、魏忠贤、李莲英误国的印象,远比蔡伦、郑和等有功绩的太监印象要深刻。其实败类不止太监里有,哪朝哪代文臣武将中没有呢?东汉末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西晋石崇王恺斗富,清朝和珅贪污,此类乱臣贼子不胜枚举。只因太监身份特殊,且在封建正统思想里不应该干预朝政,对其恶名的记载也就格外突出。

    这些太监中的败类之所以能够专政害国,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太监,问题的根本在于他们手中掌握了太多权力,而且得不到有效约束。大凡宦官专权的年代,多皇帝昏庸,朝政溃乱。皇帝听信佞言,不辨是非,任宦官作恶而不加管制,必然使得他们变本加厉、胡作非为。

    不独太监,不受约束的权力都有滥用的可能。一旦握有权力而约束乏力时,百姓就会遭殃。一些官员贪污腐败,拿老百姓的钱挥霍浪费;一些官员颐指气使,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推诿扯皮,无所作为。等等情状,不一而足。

    历史上作威作福的太监多没有好下场,现代贪官恶吏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媒体报道:近日中共中央纪委对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一月之内,深圳市长许宗衡,公安部原部长助理郑少东,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朱志刚等四位“高官”均因违纪接受调查。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滥用权力者必将受到权力的反噬。  

    人摆脱不了所处现实环境的约束,太监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奴性不是太监的错,恰恰是那些自命不凡、颐指气使的“主子”导致的。而“得志便猖狂”更不是太监的专利,只有加强法治建设,从制度上对权力进行约束,使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特权,才能保证握有权力的人不敢也不能把手伸向法律之外,危害百姓利益。

不同观点

警惕“太监文化”污染官风

     官员人格太监化,奴颜婢膝,趋炎附势,是滋生腐败的黑色土壤,害莫大焉。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扶正祛邪,扬荣去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我们应警惕“太监文化”污染官风,谨防官员人格太监化。全文

天下杂谈:做下级还是做太监?

    太监这一角色对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太监的生理、性格人人皆知。皇帝打倒了,太监随之消失,可这一角色仍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中太监人格和太监这一角色的影子似乎还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