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是摄像机不让我笑(中国青年报 2009-6-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25:59
    人们已经习惯了他在电视画面上的样子:谨慎严肃,不苟言笑。26年来,他就这样播报风云事件,定格历史瞬间。很少有人知道,生活里,他也幽默、随和、爱打麻将,甚至做得一手好菜。曾有人当面问罗京:“你会笑吗?”罗京回答——

    对这个国家来说,罗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去26年来,每隔几天,人们便会在电视里看到他,听他用一种不变的语气,讲述着被指认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如今,他死了。在与淋巴癌斗争了近10个月后,这个48岁男人最终撒手。6月5日早上7时08分,在北京307医院的特护病房里,因为癌细胞扩散所引发的心力交瘁,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个副科级干部的离世,成了不小的新闻。所有门户网站的首页头条,都在第一时间用粗黑体字刊发了这个消息。在这一天,罗京生前所在的中央电视台,要求所有的播音员都素装上镜,以表悼念。

    在位于307医院的灵堂里,这种悲伤呈现得更为明显。3天来,有5000多人自发前来悼念,他们多半眼圈通红,遗照前的黄菊花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山,供人留言的厚簿子,没多久也就写满了,不时需要更换新的。

    灵堂外停放着宝马、奥迪,也停放着自行车和三轮车,吊唁的人们遍布各个阶层。的确,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个播音员的表情和声音,代表着中国民众的一种集体记忆。

    他所服务的《新闻联播》这档节目,往往代表政府对新闻事件所做的最权威解读。而罗京则是这种解读最著名的一个传播者。

    几十年来,国内外风云变幻,但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字正腔圆,具有唱京剧的那种独特的穿透力。更多人则记得他的表情。那是一种庄重、严肃、不苟言笑的神情。

    有人说,很大程度上,罗京用他的不苟言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成为20多年来一副特定的“国家表情”。

    在电视机里,这副“国家表情”,几乎很少变化。每遇上大事,人们就会和他的声音联系起来。在过去的20多年中,作为播音员,罗京播报过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从邓小平逝世到香港、澳门回归,从三峡大坝合龙到北京奥运会开幕。然而观众从他冷峻的面孔和声调中,察觉不出丝毫的个人情感。

    曾有人当面问过罗京:“你会笑吗?”罗京回答:“是摄像机不让我笑。”

    不但如此,因为“主持人还要保持严肃、庄重和沉稳的形象”,罗京就连剪个头发,都要经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批准。

    直到罗京去世后,人们才得知,这副表情看似从容,其实背后未必从容。

    从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稿件提前10分钟才送到播音员手中。有些重要新闻,稿件来得更迟,有时甚至到要播音时才拿到。改成直播前,《新闻联播》的播报速度是一分钟180个字,直播之后变成了一分钟300字。而且,时间限制很死,要求播音员话音一落,时间刚好19时30分。

    播音员们在工作时都是一心多用,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挪着稿子,耳朵听导播的要求,还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罗京又创造了一个纪录:在26年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生涯中,他从没出过错。在他的办公桌下,人们找到一本新版《新华字典》,已经被翻烂了。

    事实上,20多年中,罗京和他的搭档们遇到过无数次“险情”。有一次,《新闻联播》开播后,一条重大新闻的稿件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搭档李瑞英从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可最后一张稿件她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到罗京播完前一张稿件的最后几句时,李瑞英才终于找到。

    观众们怎么都不会想到,镜头里那个面孔沉稳的播音员下来后,吓得几乎虚脱。

    还有一次,也是一条重大突发新闻。有人悄悄蹲下身子,把一张张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纸,送到罗京的播报台前。当时,电视台所有领导都站在演播室外,有人手里还拿着一瓶麝香保心丸。但罗京没有皱一下眉头,没有流一滴汗,镇静地把陆续送来的17页半的纸,一字不差地读完。

    这些颇为惊心动魄的场面,从电视画面中根本看不到。曾有一个外行问罗京:“你们每次节目播完后,和搭档收拾资料时都说些什么呀?”罗京回答道:“我们在说,终于又过去了一天。”

    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总是那张脸上不变的表情。传媒人梁文道曾这样评价道:“罗京是我喜欢的播音员,他的声音很客观、他的样子很有静气,让我感到稳定、标准、干净、专业。我看他报新闻,常常不听内容,就听他,是一种对‘央视体’播音员的审美。”

    这副表情,人们早已习惯。以至于当这位《新闻联播》老牌主持人,满脸笑容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许多人都有点惊讶。一年前,在一场娱乐节目中,罗京出场并演唱了一首《千里之外》。唱得当然不错,但多数人被“震动”了。原因是,罗京原来也会笑。

    其实,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生活中的罗京,随和、爱笑,没有什么架子,更像一个邻家大哥。

    “你的《千里之外》唱得好听极了。”有人这样夸罗京。“是吗?”罗京也开起玩笑来,“下回我再选一首好歌,等人气下滑的时候,再炒作一下,你们看怎么样?”

    同样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足球球技。身穿9号球衣的他,总是用一些高难度的进球,让人们惊叹不已。

    作为主持人,西装领带是他唯一的选择,但罗京平常更爱穿一身运动装。他的嗓子好,京戏和流行歌曲,都是他在央视内部晚会上的保留节目。

    这个四川人同样喜欢打麻将。有一次,他正在家里和朋友“酣战”,突然有人上门拜访。当看到电视屏幕上一本正经的罗京,居然坐在屋里码着麻将牌,来人吃惊得张大了嘴。这把罗京乐坏了:“没办法,不方便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所以就在这小屋里搞搞四人娱乐项目。”

    他也像每个中年男人一样,每天忙碌着往返于电视台和宿舍楼之间。他顾家,会做菜,最拿手的菜是“玫瑰鲜虾”。

    工作之余,罗京喜欢逛古董家具店,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拍成数码照片传给妻子看。妻子如果满意,他再买下来。

    他过着令许多人羡慕的日子。一本时尚杂志曾描述过罗京的家:“巴洛克式繁复饰边带有奢华气息的大镜子下,是北欧式简朴的布艺沙发;典型维多利亚时代的玻璃柜门书橱旁,是洛可可风格柔媚气质的躺椅长榻;还有线条硬朗方正的明清式家具、中国古典条桌和橱柜里,摆放的都是罗京淘回来的各式装茶的精致小罐子。”

    这才是真实的罗京,但并非我们熟悉的那个罗京。我们熟悉的那个总是准时在晚7时和我们见面,似乎只属于《新闻联播》,只属于那半个小时。

    不过,自从2008年8月被查出淋巴癌后,罗京就带着他的表情和声音,从电视上消失了。他躺在病床上,却想着早点回到镜头前。就在前不久,48岁生日那天,他还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主播的岗位上。

    没过几天,他就闭上了眼睛。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表情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

    如今,他付出大半生心血的那台几十年不变的节目,也许终于要更换面孔了——有消息称,央视在这个月或稍晚时间,将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许多新闻节目,作出重大调整。

    这个消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

    不过,这一切,跟罗京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由妻子亲手挑出的遗像不再板着脸,而是略带笑容。位于307医院住院楼12层走廊深处的7号病房,已经被封起来,屋内收拾得干干净净,蓝白条纹的被褥,整齐地铺在一张单人病床上。

    与病中的罗京相处最久的小护士还记得,这个往常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大明星,安静而有礼貌,总把“您”、“请”、“谢谢”这些词挂在嘴边。

    有一次,他心情比较好,一个人在病房里轻轻唱起了《千里之外》。

    “那声音,可好听了。”小护士说。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6/10/content_2703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