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之死与喜剧大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3:58
罗京之死与喜剧大国连岳 @ 2009-6-6 16:50 评论(40) 推荐值(482) 引用通告 分类: 至少我认为

1、罗京播新闻联播,我倒不觉得要怎么谴责,他不做有别人做,总有一个罗京在那里念假新闻,不看就行了,再说,他也死了,无法继续播音。倒是罗京死后,似乎要享受哀荣,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你都用饭否、twitter了,怎么还会留恋有声的谎言?

2、有人说罗京至少敬业,播音水平高,所以死了要感动一下。那么,纳粹集中营里的杀手,敬业且高水准地杀人,还能把人皮做成漂亮的灯罩,他们死了,你岂不是要感动两下?

3、有个地方,许多人依然认同只要有繁荣,屠杀也可以原谅,竟然争先恐后为一个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的死去而伤感流泪,这不是性格分裂是什么?这不是矫情是什么?那些流的泪不是脑子里的水又是什么?

4、赞同这个态度:不用庆贺,不配哀荣。珍惜你的眼泪。

5、中国的好处就是从来不缺死亡事件让人感叹一番生命易逝,如果你不曾为那些死去的矿工落过泪,没为那些屈死的冤魂落过泪,没为这一两天成都与重庆的死难者落过泪,罗京一死,你反而泪汪汪地说,生命好脆弱。这就是虚伪。

6、当鼓励哭的时候,他一定青衫尽湿,说些宽容呀、人道呀、生命呀、死者为大呀;当不许哭的时候,他一定会板着一副脸孔,说我不关心政治,说要往前看,说死者难道没有错吗?说我看腻了。连哭都哭得这么投机。真不愧是一个喜剧大国。

7、有好几人拿罗京与《朗读者》的主人公对比,问我罗京有无无辜的地方。如果他站在审判席上,那要看到他无辜的地方,为他争权利。现在他做为”国脸“、”国声“站在高高的受奖台上,此时就要看到他的恶,以还原一个真相。——千万别辜负了《朗读者》这部好作品。

8、也有一些人说罗京死了,连岳你的议论对死者不敬。我从来不认为死者不可议论,议论死者,让他得到真实的身份,这才是生者应该做的,阿谀奉承死者才是侮辱死者与生者。

9、来句煽情的: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谁不是”螳臂挡车的歹徒“呢?  宋石男:下文为转帖,原作者为四川籍贯一媒体人,不喜欢出风头,故匿名。

   罗京死了,大约在一个小时之内,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成了头条,纷纷做专题表达纪念。不久后,成都,我的家乡,发生了公交车燃烧起火事件,死伤惨重,状况极其恐怖,触目惊心。按同事的话来说,公交车和每个城市人息息相关,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条民生新闻。 

    然而我点击打开某些大型门户网站时,发现他们仅仅将这条新闻放在第二条,甚至第三条,罗京逝世仍在第一条,直到下午,仍然如此。

    我感到悲哀、愤怒。想想看这情形吧,一个播音员死了,放在头条,而二十多条无辜生命瞬间消失的新闻放在下面,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命都卑贱如狗吗?一个名人死了就如此重要?我不管罗京身上展现了什么中国新闻变迁的意义,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或者是一种说谎话的标签,抑或展现了什么狗屁的中国政治面孔,我只是用我最简单的良心在思考:任何这样的意义,都胜于生命吗?何况是那么惨烈、那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人间悲剧,它就发生在你我之间!

    不要觉得我斤斤计较。一个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将什么新闻放在头条,实际上体现了这群中国最精英的媒体人,他们有怎样的价值判断,体现着这个媒体的良心。可惜的是,我看到多数门户缺少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而只是一味地追去明星效应,追求宏大意义。

    我知道,对于很多媒体人来说,我们都嘲笑,反感罗京,因为他是说谎的人,是刽子手的发言人,一辈子就没说过几句真话,而且说谎时的表情总是一模一样,令人厌恶,而且他还死在了如此敏感的时刻,20年前的今天,他在新闻里喊出了那句经典的“这个膛臂挡车的歹徒”。然而,我们的个人判断,不能代替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罗京死了只是一个个案,他和我们公众的关系,仅仅是记忆上的联系,谈不上情感上的依恋。相反,成都公交事件,它和我们公众的关系,不是软性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唇齿相依,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共安全隐患的下一个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