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宁波城市能级0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08:43:37
数据库】宁波日报(2009)
【文献号】5428
【标题】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宁波城市能级
【资料来源】宁波日报
【刊出日期】2009年05月25日
【作者姓名】华弼天/胡宇杰
【版次】11
【版名】学苑
【正文】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宁波城市能级
  华弼天胡宇杰
  中心城市普遍具有人口的集聚地、生产的集散基地、商品贸易的集散中心、金融活动的集散中心、航运航空交通的枢纽、科技文化与信息中心等功能,其能级则是指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吸引、辐射和综合服务等能力的强弱。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对于宁波来说,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
  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趋势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历史上,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等天然联系,从来就没有因为行政的分属而阻隔,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其实传统已久。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城市群形态的发展特征,并向世界级城市群方向演进。
  1、更高国际化水平的长三角城市群将加速形成
  世贸组织的统计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开始加快,形成了影响世界经贸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置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时代背景,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日益提升。
  在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世界经济重点已明显向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必将加速提升。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受影响最直接的是和美国经济和金融联系密切的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很可能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和持续低迷状态。而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通过“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已率先显露复苏迹象,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势必进一步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在未来世界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核心节点城市的功能化配置将进一步强化
  目前,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已经牢固奠定了第一层次的龙头地位,并极大地促进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间联系不断加强,但仍然存在特大型城市偏少、功能体系不健全等欠缺。在继续强化上海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推进核心节点城市的功能化配置将是大势所趋。
  长三角地区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江浙两省的核心城市在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方面已总体上呈均质化特征,而且与上海差距也较小,推进以核心节点城市功能建设为重点的网络化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强劲的动能。今后一段时期,江浙两省的核心城市除了加快与上海的接轨步伐和充分接受上海的综合服务以外,还需要结合自身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引进和整合异质性高端要素,来强化联接上海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功能,以促进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深化产业分工和协作的目标是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水平
  区域功能地位的提升和空间组织形式的改变,是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外观表现,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城市群发展水平提升的内在基础。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科技和社会活动的时空概念,城市群发展战略已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单个城市很难孤立地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持续获得优势地位,越来越多地需要依托于区域城市之间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和协作,在进一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加速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及整合,以培育各个城市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来实现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要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是要弱化单个城市独立接受全球产业链外部嵌入的格局,强化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区域经济空间”,深化产业分工和协作,以整体的优势整合来提升长三角地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宁波城市能级的提升方向
  区域一体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区域内各个城市在空间组织、产业发展、商品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等各个领域的共同行为结果。同时,以上各个领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强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各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根据长三角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分析,宁波提升南翼经济中心能级应重点把握以下要求:
  1、城市能级:争取有一个大的跃升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群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众多,城市群次级城市群体系脉络清晰。如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而长三角地区仍呈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的扁平状结构,城镇体系建设和分工格局仍然不够清晰。因此,加快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发展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次一级城市群,是长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趋势。
  与南京、杭州等其它长三角地区第二层次核心城市相比,宁波在长三角城镇体系重构过程中具有更为有利的机遇:一方面是条件更为有利。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宁波在长三角南翼中的交通枢纽地位开始形成,城市能级提升的空间条件逐步成熟;另一方面是效益更为显著。宁波城市品牌、人口规模等方面相对欠缺,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需要更为迫切。
  2、城市功能:提升口岸开放、先进生产、要素配置三大核心功能
  南京、宁波、杭州等长三角主要核心城市各具特色,南京教育科研资源丰富,杭州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宁波的特色优势在于港口资源,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工业等较为发达。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今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一过程除了需要依靠龙头城市上海的努力外,还需要宁波—舟山港等其它港口城市的紧密合作。
  对于宁波来说,在港口资源整合中谋求功能优势存在良好机遇,同时通过港口功能优势的转化,还将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丰富和提升宁波城市的功能体系,需要立足港口资源优势、提升口岸开放功能,加快港口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提升先进生产功能,加快港口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提升要素配置功能。
  3、城市支撑: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和协作的深化,对宁波既存在机遇和具有挑战。一方面,分工协作有利于促进宁波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临港服务业等做强做大,也有利于制造业通过获得上海等城市知识型服务业的网络渗透,加快产业的转型创新步伐。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港口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宁波并不具有太强的绝对比较优势,临港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因此,宁波必须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完善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相协调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人才资源支撑,建立起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不断完善供应链、产业链和研发链,才能适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并从中提升城市功能。
  4、加快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存在重大机遇
  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目前,长三角地区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设施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但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通道、多式联动系统等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仍和发达国家城市群有较大差距。今后几年,国家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在重大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领域将实施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对于宁波发展集装箱、大宗货物的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建设与沪杭高铁、京沪高铁对接的对外交通设施等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宁波提升城市能级的对策思路
  今后的十年,是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开放、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十年。在这一过程中,宁波要增强机遇意识和挑战意识,从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继承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总体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坚持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紧紧依托深水良港、跨海大桥和经济腹地,做大做强现代临港服务业,实施工业化二次加速,推进生产力空间重组,实现宁波城市能级的提升。
  1、抓现代临港服务业,提升供应链管理力
  加快海港空港的独特优势向现代临港服务业优势转化。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出口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发展高端外包和离岸外包业务,兴办大宗进口商品市场,整合网上宁交会、网上消博会与国展中心网络平台,完善提升区域性国际贸易平台。
  构建先进的临港服务业网络体系。适应当代经济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需要,构建现代航运、港口物流、国际会展、市场交易、金融结算、商务服务等临港服务业联动发展格局。重视空港物流发展,积极培育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等新兴业态。加强与上海和舟山、嘉兴、温州、台州等港口城市的合作,努力建设港口服务业跨行政区的合作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成为亚太地区国际门户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化现代临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适应国际经贸关系的变化趋势,整合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开放,扎实推动宁波保税区转型,大力促进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和慈溪出口加工区提升发展,积极推进现代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推进宁波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
  2、抓工业化二次加速,提升价值链竞争力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高档纺织服装等五大优势产业,主攻核心技术,扩张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链,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等五大新兴产业,瞄准国际前沿,增强产业实力,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提升临港工业的国际产业价值链地位。进一步完善石化产业、钢铁、船舶等临港工业发展重点与布局规划,通过“产业招商、精细招商”等手段引进规模大、附加值高、对优势产业的带动和税收贡献大的项目。集聚发展各类原材料、中间材料、零部件等配套生产企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临港工业基地建设的低成本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模具等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
  3、抓生产力空间重组,提升产业链控制力
  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更高起点上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优势互补,扩大配套协作,共同打造航运、石化、汽车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产业基地。统筹市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经济资源向重点产业集群优化配置。
  整合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区。宁波国家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等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化。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培育特色园区,为各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打造新的发展平台。
  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向产业集聚区网络化渗透。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来甬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生产基地,推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会展、科技与信息、文化创意、高端培训等生产服务业形成集聚优势,提升知识型服务业网络化渗透能力。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引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跨地区跨领域开展并购和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专业化协作体系,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提升。以宁波为总部基地,探索发展转产核心部件、外包低端生产环节的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供销异地联合体。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