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信吗?至少在货币发行方面,她是极度缺乏自信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39:29
中国自信吗?至少在货币发行方面,她是极度缺乏自信的!  0点
中国自信吗?至少在货币发行方面,她是极度缺乏自信的!
[ 田夜 ] 于2008-10-12 21:43:46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标签: 自信 热钱
“大国自信”,是需要底气的,这底气不是来自声称“女人都喜欢我”的贪官、不是来自那些出国旅游大方得让外国人惊喜的公家人,也不是来自中国能毫不心痛地挥霍4000亿搞个世界联欢,它只能来自能够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祖国而骄傲的中国民众。
最近,关于货币战争、热钱、股市之类的热点颇受关注,无疑,中国以及中国人在其中扮演的都是受害者的角色,有高明人士声称:近期股市的异常大落,是中央在对付“热钱”:也许国人只是被殃及的池鱼,但是大部分股民的大部分钱都不见了,是事实,究竟被谁赚走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一个让爱国成为问题的国家、一个不能保护国民共同利益的国家,我不知道它的自信从何而来。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一直在喊穷,改革之前喊得比较矛盾:一方面是喊的是我们一穷二白、人口多底子薄,另一方面是吹嘘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多力量大,按毛泽东“一分为二”的办法看,也算是穷得得意洋洋的,瘦骨嶙峋地自信着;改革以后发觉这个矛盾令人喊起来十分拗口,于是逐渐改口,不再自夸“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了,理顺以后喊穷喊得理直气壮地。
但是改革前后对于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这两方面的认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改革前是:地大物博钞票少,苦!人口众多负担重,愁!
改革后是:地大物博,卖!人口众多,廉!
因此,改革前是没有钱就忍着,改革后是没有钱就行动。应该说,改变原来僵化的经济形势、设法解除缺钱的束缚,是对的,可惜,三十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我国只是靠贱卖资源、贱卖劳动力去赚外国的钱来解决缺钱的问题,而在自己主权范围内的货币供应方面,中国一直缩手缩脚。
我怀疑,中国的货币发行,在改革以前是“金本位”的、改革以后是“外汇本位”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以美元为本的。不论是“金本位”还是“美元本位”,都与人民币的本位币地位相抵触,体现了我国在货币发行方面,极度缺乏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大国应有的自信。
就是说,我国在改革前,货币的发行量以黄金储备量为基础,有多少黄金才敢发行多少货币,至于按什么比例发行则很难搞清;改革后,则通过出口换汇“赚钱”,以赚得的外汇为基础提高发行量,还依靠引进外资,借“对冲发行”来提高货币发行量。
人民币是一种特殊印刷品,它发行的成本是趋于零的,因此人民币的发行不存在成本的障碍,仅受商品流通需求、货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总量控制能力的限制,至于发行者缺乏自信,则是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负面因素:它没有能力计算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也没有信心有效地控制货币的流向,甚至它搞不清楚新印刷的钞票应该怎样进入流通,因此它不敢发行。
做为一种自身无价值的本位币,尤其象中国这样在一个几乎谈不上货币体系、经济基础完全崩溃的情况下建立新政权、发行新货币,根本无法参考和借助原有的货币基础,几乎是从零做起,发行多少、单位货币购买力的确定,都需要发行机构自主裁量,并依靠国家法律强制推行。
同时,新印刷的人民币如何进入流通,如何让人民币发挥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更是十分关键的难点。由于我国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解放以后大部分有旧币的资本家都被没收财产,普遍的贫穷百姓几乎没有货币,当时的国家干部的薪水似乎也是用小米代替(每月领取细粮多少、粗粮多少)。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假设,在建国初期,全国人的货币持有量都是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新印刷的人民币应该怎样进入流通。
如果全国人民都没有钱,那么任何生产都无法产生以货币衡量的效益,建国初期的配给制可以证明:在需要生存的人们没有钱的时候,基本的生活资料只能直接分配,而无法借助货币自由选择,它同时也证明了那个时期货币发行的严重不足。
历史上几乎没有新中国遇到的这种情况,在消费领域货币存量几乎为零、完全依靠新发行的货币启动经济的情况下,新发行的人民币究竟应当怎样进入流通?理论上有三个渠道:
一、平均分配。
新印刷的钞票不属于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更不可能属于印钞厂,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钱,而人民并非某个集团、某个特殊群体,它指的就是所有中国人,因此平均分配是公正合理的。平均分配之后,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生存需要主动选择最适合的商品,从而依靠消费启动社会生产。
这个渠道的好处,一是公平,二是可以迅速形成购买力,三是可以借助消费确定生产的重点。
坏处是,控制难度比较大,在建国初期那种情况下,老百姓可能只想购买充足的食物、衣物,甚至是囤积食物,这可能导致生存必需品的哄抢和价格失控,但是可以通过定量定价的办法解决紧缺物资的供销问题。
二、通过国家财政购买国民劳动的途径,使货币逐步进入流通。
通过这个渠道发行,首先将新发行的人民币移交国家财政代管,需要强调的就是这个“代管”,人民币不属于财政,财政通过劳动评价来分配这些货币,因此货币的最终所有权属于付出劳动的国民。如果将新发行的人民币的所有权明确给财政,那么财政部门就必然以“管好用好人民的钱”为借口,想方设法回收货币所有权,否则它很容易在忽视国民劳动付出的情况下,把新发行的货币记为财政收入、把购买国民劳动的支出记为财政负债。
好处是,国家可以有效地激励生产、有目的地积累社会财富。
坏处就是前边提到的“代管”误区,国家财政很容易产生这种误解:“人民币是人民的,必需及时回笼”,从而凭空产生不必要的财政负债。
三、财政发行。
就是渠道二中提到的,把新发行的货币的所有权先明确移交给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再用购买国民劳动的途径将货币投入流通,如果财政部门把这些钱记做财政收入,则购买国民劳动的支出就必然形成无法回收的债务:因为国民劳动所得是合法的,这些钱是不应该回笼的,但是财政的支出也是结结实实的,收不回来的支出当然就是债务。
好处是,人民的劳动至少是得到承认了,消费能力也会在辛勤的劳动中逐步提高。
坏处是,财政莫名其妙地负债了,并且发行越多负债越重,对人民越负责,国家财政就会越努力地通过税收、行政收费等各种途径回笼货币,搞得人民都不好意思挣钱了。
四、就是臭名昭著的“信贷发行”。
这个渠道比财政发行更愚昧,它先盲从西方金融经济理论,猴学样地凭空搞个商业银行,然后在发行时把印刷的钞票以很低的利率贷给商业银行,再让商业银行贷给生产企业,让企业生产商品赚钱,还贷款,然后商业银行赚取差价,发行银行也稍微赚点。
这个听起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行模式:发行100个亿,回来110个亿,儿子银行赚8个亿,中央银行赚2个亿,新生货币总量10个亿,然后理直气壮地增发10个亿,再回来121个亿___,如此它即可不必发愁货币发行总量的测定问题,只要有一个初始量,就能根据贷款收入确定发行增量,甚至它可能还会发愁:“这钱肯定会越来越多,以后应该怎么控制发行量?MMD反正老子也干不了多少年,到时候,谁干谁去发愁吧!”。
问题是,全国最初只有你发行的这100个亿,人民手里一分钱都没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企业到哪里去赚那10个亿?工人的劳动报酬,用什么支付?发100亿货币就得被110乃至1.1的N次方的债,搞得企业只好去赚外国的钱来还人民币的债,我们中国企业有条件诚信吗?中国人能不贱嘛!
这缺德招儿也不知道哪个兔羔子想出来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外国银行这么干,是因为它们没有钱了就发动战争四处抢银子、抢金子,中国能学得来?
此渠道最能体现货币发行方面的信心缺失。
我国的货币发行究竟选择了哪个渠道?无从得知。但是改革前货币发行量畸低的事实却是毫无疑问的。
85年之前现金总量的资料非常难找,按照2005年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第二届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的发言,“1984到1985年,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84年我们现金发行量为262亿,超过了1949到1979年的货币发行总额”,可以推断,49-79三十年间我国现金总量不超过260亿。
对于八亿人口而言,260亿是一个非常可怜的数字,人均30元!
女人是用来爱的,钱是用来花的,全国只有这么点钱,怎么花?如果全国只发行1元钱,那么这种货币就根本没有发行的必要,它不能满足货币的“可分割性”的基本要求。而人均30元,比总量1元危害更大,因为俺王老五总会一厢情愿地存着“有钱”的梦想、请客的希望,却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中国人不可能通过消费促进生产!而企业也绝对不可能通过生产和销售获取利润,更不必说搞研发、搞可持续发展,过度短缺的货币能够彻底窒息国民经济。
我国为什么只发行这么一点货币?以纸币为本位币的货币体系,纸币的信用只有一个保障,那就是国家政权,而我国政府缺乏这种保障人民币信用的信心,所以它不敢充分发行。
我国政府为什么缺乏这方面的信心?很难想象神一样的毛泽东会缺乏信心,然而货币发行的畏怯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并且越是缺乏自信的人,越会倾向于自大自狂,文革期间中国有八亿人为一个“太阳”大跳愚昧无比的“忠字舞”,即使自大如秦始皇也没有疯狂到这种地步!
也许《我国金银管理政策的沿革》可以提供一点启发:“国民党反对派政府在1949年逃往台湾时,将当时的中央银行黄金储备几乎劫运一空,留给新政府的黄金储备只有6千多两,黄金成为新中国绝对重要的战略资源”。
就是说,虽然《金融法》第三节规定“人民币是唯一合法的货币”,已经明确了人民币的本位币地位,但是在发行者的眼里,人民币其实并非本位币,黄金才真正具备本位币的地位。
因此可以推测,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央行不敢发行。而到改革以后,随着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人民币的发行量也急剧提高,可以看出,因人民币发行量一直受困于黄金储备的限制,货币当局又把本位币的角色依附于外汇储备,让美元成为我国货币事实上的本位币。
1986-2005年现金总量与外汇存量对照表(单位:亿元、亿美元)
年度  现金总量 现金增量 外汇存量 外汇增量
==============================================
1986  1218.4   230.6   20.72
----------------------------------------------
1987  1454.5   236.1   29.23   8.51
----------------------------------------------
1988  2134.0   679.5   33.72   4.49
----------------------------------------------
1989  2344.0   210    55.5   21.78
----------------------------------------------
1990  2644.4   300.4  110.93   55.43
----------------------------------------------
1991  3177.8   533.4  217.12  106.19
----------------------------------------------
1992  4336.0  1158.2  194.43   -22.69
----------------------------------------------
1993  5864.0  1528   211.99   17.56
----------------------------------------------
1994  7288.6  1424.6  516.2   304.21
----------------------------------------------
1995  7885.3   596.7  735.97  219.77
----------------------------------------------
1996  8802.0   916.7  1050.49  314.52
----------------------------------------------
1997  10177.6  1375.6  1398.9  348.41
----------------------------------------------
1998  11204.2  1026.6  1449.6   50.7
----------------------------------------------
1999  13455.5  2251.3  1546.75  97.15
----------------------------------------------
2000  14652.7  1197.2  1655.71  108.96
----------------------------------------------
2001  15688.8  1036.1  2121.65  465.94
----------------------------------------------
2002  17278.0  1589.2  2864.07  742.42
----------------------------------------------
2003  19746.0  2468   4032.51  1168.44
----------------------------------------------
2004  21468.3  1722.3  6099.32  2066.81
----------------------------------------------
2005  24000.0  2531.7  8188.72  2089.4
==============================================
以国家主权为后盾的唯一合法的人民币,货币当局一直没有信心支持其本位币地位,先拜黄金,后尊美元,它一直缺乏当家作主的骨气、缺乏主权独立的自信。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穷?
中国为什么要依赖外资发展经济?
中国的宝贵资源为什么滚滚外流?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一直难以发展壮大?
中国为什么一直要求国民无私奉献?
中国的婴儿为什么喝不起合格的奶粉?
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住不起结实一点的教学楼?
中国的矿工为什么总得冒着生命的危险生产?
中国人的道德是被钱逼迫得崩溃的,中国经济是被钱困死的,中国的“大国自信”是被钱搞垮的,这祸国殃民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