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18亿亩耕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27:04

关于保护18亿亩耕地

     -----5月21日在云南开远答听众问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有听众问:

    如果不保护18亿亩耕地,万一我们的粮食不够吃,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造成国际粮价大涨,岂非极大的混乱。

 

茅于轼答:

   设一条保护耕地的红线当然比没有这条红线,对粮食安全更有保证。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18亿亩是不是最好呢?当然不是,设19亿亩作为红线来保护更安全一些。耕地越多越安全。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20亿亩又比19亿亩更安全。最安全的办法似乎是把所有的土地都用做耕地最安全。可见这样看问题,分析问题,在方法上有毛病。它的毛病在哪儿呢?它没有看到设保护耕地的红线是有成本的。有了红线就不能把耕地转换成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建设是不利的。阻碍城市建设就是保护耕地红线的成本。设18亿亩有18亿亩的成本,设19亿亩作为目标,虽然更安全,但是保护粮食安全的成本必定比18亿亩的成本高。保护得越多,成本越高,这是显然的。究竟应该保护多少?要看我们愿意拿出多少成本来保护耕地。这个合理的成本要看城市建设的速度,人口从农村移向城市的速度,各地的地理条件(平地或山地),是一个变化中的数。所以究竟应该保护多少是一个无法固定的数,不论是18亿亩或19亿亩都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反对设置任何保护的红线。

    从经济来看,如果保护粮食安全所支付的成本太高,就应该降低成本,也就是将红线朝减少的方向修改。18亿亩就要改成17亿亩。使有更多的土地可用于城市建设。反之,如果所得更高,就应该扩大保护耕地的红线,从18亿亩增加到19亿亩。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于我们的粮食安全有没有受到威胁。如果有威胁,就应该扩大保护的红线,使我们更安全一些。也在于我们城镇化的速度如何,如果有大量农民进城,需要扩大城镇用地,设置红线的成本随之增加,就应该放宽保护的红线。这么说来,红线的多少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不存在一条固定不变的红线。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办事原则。它和计划经济不同,计划经济是由无所不知的国家计划部门设定一条红线给于保护,大家遵守。

       改革以后的三十年我国的粮食供给是很充裕的。虽然人口增加了40%,耕地没有增加,可粮食增产了65%。所以我们现在吃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饱,更好。这三十年来我们没有大量进口粮食,我们是有进有出,大体上进出平衡。从全世界的粮食供给看,有高有低,总的趋势是价格在降低,说明粮食越来越不缺。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世界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降了一半。有许多国家靠进口粮食为生,比如日本40%的吃粮靠进口,韩国60%靠进口,古巴80%靠进口,没有出过问题。国际市场上粮价忽高忽低,但是供给没有问题。只要粮食的市场在,供应就不会有问题。怕的是把市场消灭了,老百姓就难免挨饿了。我国五十年代末的三年灾荒饿死三千多万人,就是因为把粮食市场消灭了。在饿死人的1959年还出口足够两千万人吃一年的400多万吨粮,这是完全违反市场规律的。朝鲜饿死人也是取消了粮食市场。对全世界粮食供应最大的威胁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取消粮食市场。

   认为有了18亿亩耕地就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这种想法是计划经济“按比例”的一例。过去大家学政治经济学时,最容易被记住的一条规律是“有计划按比例”。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用耕地红线来保证粮食安全就是用比例法得出的结果。可是事实上经济事物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比例。在自然科学中充满着各种比例。两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这个二比一的比例永远不会变。在地球上如此,到了宇宙中任何一个角落里也是如此。但是在经济现象中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比例,因为经济事物中存在着替代关系。当耕地紧张的时候可以多用灌溉,多施肥,增加亩产,从而节约土地。所以肥料和灌溉可以替代土地,因而土地和粮食产量之间没有任何不变的比例。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水果可以替代一部分粮食,大家多吃一点水果就能减少对粮食的需求,所以水果和粮食之间也存在着替代关系。这就使得耕地面积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弹性。我曾经说过: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由于替代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有多种选择。我们会选择不很稀缺的资源代替比较稀缺的资源,从而改进全社会的经济效率。我们可以选择多吃水果,进口粮食,多施肥多灌溉等等各种方式来代替耕地。所以城市化的速度如何,如果有大量农民进城,需要扩大城镇用地,设置红线的成本随之增加,就应该放宽保护的红线。这么说来,红线的多少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不存在一条固定不变的红线。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办事原则。它和计划经济不同,计划经济是由无所不知的国家计划部门设定一条红线给于保护,大家遵守。 来自茅于轼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