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上发帖实名制,后果将会怎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45:56

        【馆主按】据说,朝鲜也家庭上网,但他们的网络只限浏览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内网站。

         中国人这么多,能否仿效朝鲜的先进经验,搞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封闭性网络。在机器过滤的同时,增加大批人力监视过滤网络信息。

         朝鲜经验的推广,好处至少有三:一是实现网络纯净和谐;二是更便于网络信息控制,减少跨省抓捕的经费成本;三是解决大批求职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网上发帖实名制,后果将会怎样?

2009年05月20日 15:10   来源:新华网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定,从今年5月1日起,发帖、写博、网游要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消息发布后,关于“网络实名制”到底是为了保护网络安全还是扼杀网络自由的争论此起彼伏。

    支持者认为“网络实名制”对净化网络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但反对者认为,在目前对言论者保护权益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实名制”将对网络监督造成打击,将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网络舆论监督氛围破坏,也不利于中央倡导的进一步拓展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有专家指出,杭州市的立法是对网络秩序规范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在目前的国情下,“网络实名制”推出的时机不恰当。

    杭州立法探索规范“网络社会”

    目前,杭州市共有互联网网站30多万个,市区户籍人口近70%的家庭接入了宽带,网民总数超过500万人。为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保护和管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并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网络管理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如实登记申请服务的用户基本情况、网络应用种类和范围以及身份证明,每月将用户登记情况及所分配的网络地址等有关情况报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同时还要“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网络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  

    管理条例同时要求“提供电子公告、网络游戏和其他即时通信服务的,要具有用户注册信息和发布信息审核功能,并如实登记向其申请开设上述服务的用户的有效身份证明。电子公告服务,是指在互联网上以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行为。

    按照法规的规定,一旦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互联网上网服务提供单位等违反上述规定的,将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六个月以内停机整顿的处罚;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对有散布谣言,人身攻击他人等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公安机关可以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可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这一系列的制度性设计都是为了“有效阻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制作、发布、传播含有危害国家安全,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等行为。”

    保护网络安全还是“过滤”网络监督

    “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开办网站、论坛、博客,网络舆论主体泛化、分散的特点,导致有害信息极易在网上广泛传播。”这是杭州市有关部门在立法说明中给出的理由。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研究员表示,互联网如今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杭州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就是对规范网络社会的一个尝试和努力。参与该条例合法性审查的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行政法规处的朱振进认为,杭州市立法的初衷肯定是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为了防止一些人把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放上网。

    “是该这样,上网说话就应该不负责任吗?并没有规定不让你说话,难道你们说的话都要别人不知道你是谁才敢说吗?”赞成此举的网民提出,现在网络是发达了,但是我们网站没有用的内容比有用的内容要多很多,乱注册,乱灌水,还有很多网络违法案件,这种现在都不能被有效控制。

    杭州市政府法制办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杭州这一网络立法的创新之处,条例对大量存在的“影射”行为要依法治理。目前有些恶搞的东西,比如给个别领导的名字取谐音外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该条例就明文予以禁止。

    然而,这个条例出台之后,网上一片指责之声。杭州本地最著名的“19楼”网站论坛上,有网友调侃说,“看来以后只能发发表情了……”“宪法规定我们有言论自由,你凭啥来立法管我们?”“中央都鼓励网络匿名举报,为啥杭州一定要实名?”

    有网友指出,对于防止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相信大家都是打心底支持,但是条例规定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公开发布他人隐私或者通过暗示、影射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这些条款,看起来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网友怎么来自身预先判断?条例又如何来认定?  

    比如部分失实算不算谣言;是否扰乱秩序、破坏稳定这些关系重大的“罪行”,如不经过公开讨论甚或法庭质证、辩论,又该由哪个部门来认定?若仅由公安部门甚至只由某位官员来认定是否合适?还有,官员丑闻特别是贪腐、违法丑闻算个人隐私吗?

    网络实名,需先能让网民“敢说”

    许多网友担心,网络实名制看起来是好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可能异化成扼杀正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网络监督的工具。“实名制发帖会不会对舆论监督造成致命打击,将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网络舆论监督氛围彻底破坏?”

    而事实上,近年来,网络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拓宽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渠道,尤其在反腐监督方面异军突起。如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的周老虎、南京江宁的周久耕,温州“购房门”、公款出国旅游等事件的浮出水面,都与网民的积极参与分不开,无不是因“匿名”推动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见诸阳光。也正是因为看到网络的效果,中央领导都多次表态,要重视网络舆论,并且亲自与“没有网络实名”的网民进行交流。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也决定,除坚持原有走访、书信、电话等形式,结合信息化迅速发展实际,增加了网络等举报渠道。对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的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而与之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地方官员打压公民议政的事件频频发生,如“彭水诗案”、“王帅帖案”等,引起社会强烈反感。

    杨建华说,推动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注重对网民权利的保护,实话说现在实名举报还是要担很多风险的。  

    “要保护网络安全,首先要保护网络说话者权益的法规!网络自由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有效的‘排气阀’,而网络实名制则将堵塞这个‘排气阀’。”浙江大学传媒和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邵志择认为,出台规定的部门对互联网谣言和互联网暴力等现象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对互联网过于悲观也不必要,从总体来看,网络自由是“利大于弊”,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

    邵志择认为,互联网上的谣言和语言暴力,终究是极少一部分,守法、诚信的网民是占绝大多数的,即便对于喜欢造谣生事的这一部分人,也可以考虑先怎么样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公民素质。  

    杨建华表示,近年来,官员和普通民众通过网络交流日益频繁、和谐,有关部门更应先从这些成功的活动中找到引导网民合理、有序地发表言论的经验,毕竟并不是网民就是“愤青”,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

(责任编辑: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