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为何不继续“含泪劝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13:18
余秋雨:为何不继续“含泪劝告”?(2009-05-21 23:18:56) 标签:欲醉红尘 余秋雨 含泪 愤怒 蘋果日報 桑普 污辱 杂谈 

    自去年以《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不经意间创造了与“兆山羡鬼”齐名的现代成语“秋雨含泪”之后,“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面对该博文评论中网友几乎一致的同声谴责和声讨,关闭了该博文的评论,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或许,在这寂寞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有过反省,有过自责,既然披挂着“文化大师”的峨冠博带,想必会在沉寂过后再出之时以一个崭新的面目示人。果然,四川大地震一周年后的5月19日,余秋雨以《不要继续污辱中国人》一文“重出江湖”,一改其一向的温文尔雅形象,揭开了“含泪劝告”的温馨面纱,高举“中国人”这面旗帜,开始“真正愤怒了”。

 

    余秋雨怒从何来?“愤怒了”且是“真正愤怒了”的他意欲何为?在网上浏览网友声援巴东烈女的帖子之余,“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真正愤怒了”的信息映入我的眼睛:巴东事件的一波三折扑朔迷离,难道竟也惹得如冰雪般高洁的“文化大师”真正愤怒了?未及细观,吃惊之下,随即“窜访”余秋雨的新浪博客,诚惶诚恐真切感受了其“真正愤怒了”的文字——《不要继续污辱中国人》。读罢其文,方知此愤怒非彼愤怒。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与四川地震发生后不久其“含泪劝告”受到万人唾骂不同,这一次因其舞动着一面更加灿烂光鲜的旗帜,在一些人的眼里,“文化大师”的形象似乎又渐渐高大了起来,尽管网友对该文的评论仍然是毁誉参半,但与去年的万人唾骂相比,其还是有了一个不得不让上帝也钦佩的显著的改变。

 

  《不要继续污辱中国人》以洋洋洒洒三千字堆砌了四层主要意思:一是余秋雨先生也为抗震救灾出了力。“亲自” 把万余册图书送到了灾区。隆重的接受赠书仪式场面让其“非常感动”。在一个简陋的工地板房里为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市的几千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了一次“说明一年来抗震救灾壮举体现了中国人的大爱至善精神,说明中华民族在集体本性上具有非常优秀的潜质,不输于世界其它民族”的报告,虽然时间长达三小时,“大家都汗流浃背”,但“全场肃静,掌声不断,没有一个人离开”。通过在灾区的参观、祭拜、访问,感受到“那里是一片令人感动的奋斗景象”。二是对其认定的身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的“桑普”等人表示“真正愤怒了”、“不可容忍”。因为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大爱”、“至善”、“生命关怀”、“以人为本”,被香港《蘋果日報》一个署名“桑普”的认为全是“迷魂汤”。因为“桑普”向香港读者宣布,中国四川的512地震,“涂炭生灵,哀鸿遍野”,“人祸才是主因”,“真相早已摆在眼前”,“地震早有先兆”,灾祸是“官场腐败的结果”,“早在预料之中”。因为“包括那些对中国有对立情绪的国家”也“没有一个人”如“桑普”这样说,美国、法国、日本“没有人这样说”,甚至“连台湾也没有人这样说”。余秋雨断定“桑普”之流“一定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参加过灾区援救队和志愿者队伍”,是在“糟践中国,糟践中国人”。于是,余秋雨先生发出了“你作为中国人的良心放到哪里去了?”的愤怒一问。三是为当初的“含泪劝告”再次作了一次既不显山更不露水的辩护。其敏锐的眼光正是看到了“桑普”之流“要利用那些灾民做政治文章”,完成“政治图谋”,所以才急急地站出来“含泪劝告”,而且其“劝告”的效果明显——“为什么灾民们听从了我的劝慰而不听从他们呢?”四是表明了其高洁的品质。其“居无定所”,“不交权贵”, “是一个无职无权的独立文化人”;未曾用过“石一歌”这个笔名。“今后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要从文化上回击那些向中华民族泼污的一个个利益集团,呼唤华夏子孙本应具备的尊严。”

 

    其言辞不可谓“不铿锵”,其情感不可谓“不至善”,几乎让愚钝如我者要三呼万岁感激涕零。可不幸的是,远有其“含泪劝告”遭万人唾骂之历历在目,近有世间诸多扯大旗蒙虎皮而面不改色的招摇过市,不得不让人在其字里行间细盘桓费思量。要说,余秋雨先生在其文的开篇就明言为灾区做了一些事,不论怎么说,这一点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尽管文中“亲自”、“全场肃穆”、“掌声不断”等词语总让人误以为踏入了官场。我对“桑普”在《蘋果日報》上发表的惹得余秋雨先生“真正愤怒”的文章不能得以一读,对其究竟是怀有怎样的歹心实在就不敢妄自揣度,对其到底是怎样在抨击“文化大师”之余还恶毒地“污辱中国人”也就不明就里,故不予置评,我只能说感谢老天在给予我一个身体的躯壳的同时还给予了我一个不太愚钝的头脑和一双不太浑浊的眼睛:世间自有公道,公道自在人心。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余秋雨先生在“真正愤怒”之下,在提到“对中国有对立情绪的国家”之后,在提到美国、法国、日本之后,随即写下“连台湾也没有人这样说”的文字,想必这是其在激愤之下的辞不达意语无伦次,当不能算作对中国、中国人的糟践、污辱,谁叫温文尔雅的“大师”级人物也“真正愤怒了”呢?这笔帐要算也依然要算在“桑普”之流的头上,对吧?再说了,余秋雨先生既然“居无定所”(不知是无“所”可居,还是“所”多难定?)属漂泊一族,又“不交权贵”无权可依无势可仗,还要完成“从文化上回击那些向中华民族泼污的一个个利益集团,呼唤华夏子孙本应具备的尊严”的大任,事关上述“连台湾也没有人这样说”这笔帐又岂能算在余秋雨先生的头上?确乎!先生“真正愤怒了”。

 

    鉴于余秋雨先生因词不达意而可能造成的种种弊端和损失,为避免给“桑普”之流留下“污辱中国人”的借口,出于“大爱”、“至善”、“生命关怀”、“以人为本”的考虑,我建议余秋雨先生冷静一些、理智一些,就不必“愤怒”或“真正愤怒”了,先暂且放下舞动着的光鲜旗帜,重新罩上曾经用过的“含泪劝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于人于己岂不皆大欢喜?正如先生文中所说,先生“劝告”的口才和文才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长达三小时汗流浃背,但“全场肃静,掌声不断,没有一个人离开”;地震灾民听了先生当初的“劝告”后真是“效果明显”,从了先生而不从他人,一片祥和......既有如此了得的才干,岂能用短避长去愤什么怒?况且,面对“结实婴儿”,先生没愤什么怒;直面“黑窑奴工”,先生没愤什么怒;耳闻“巴东事件”,也没见先生愤什么怒;当初“含泪劝告”时“地震灾区校舍建造的质量,当然必须追究,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承包商和其他责任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我现在想不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你们请愿所说的话,其实早已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决心。但是,这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话语言犹在耳,可一年过去了,“篱笆墙的影子还是那么长”,也没见先生冲冠一怒。如此种种现实多艰命运多舛,可曾见过余秋雨先生哪怕片言只语的愤怒!可偏偏当有人发出与先生不同的声音时,先生就“真正愤怒了”,并悍然代表所有中国人祭起了一面彷佛很灿烂很光鲜的旗帜。在这旗帜之下,词不达意等等也就往往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所以,我劝余秋雨先生还是放弃“真正愤怒”之短,扬“含泪劝告”之长,即便面对“桑普”之流,用“含泪劝告”之术当可所向披靡以“软刀子”消除“桑普”们于江湖之远,耀“秋雨含泪”于庙堂之上,岂不快哉。

 

    说也说过了,劝也劝过了,别人听不听就由不得我了,我实在是没有那种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人言听计从的奇技异才,这一点我还是相当清楚的。我相当清楚的还有:我虽年岁已经不轻,但我还有所畏惧,我畏惧邪恶的侵蚀,畏惧黑暗的迫压,畏惧世道人间的不公,畏惧道德良心的诅咒,畏惧“豆腐渣”的轰然碎落,畏惧“修脚刀”的扬眉出鞘。我更清楚的还有:“从文化上回击那些向中华民族泼污的一个个利益集团,呼唤华夏子孙本应具备的尊严”,需要真正的明辨、审问、慎思、笃行,容不得丝毫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容不得虚晃一枪直取他物而去。当然了,有人能将“从文化上回击那些向中华民族泼污的一个个利益集团,呼唤华夏子孙本应具备的尊严”作为今生往后的唯一事情,这还是值得称道的,但鉴于其既往的某些言行,让人不能不胆颤心惊,故只能姑且听其言,再观其行而已。

 

    最后想说的是,既然能激起“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难得的“真正愤怒”,如此的文章,绝不会是一无是处,必定大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可是,如此文章,谁又能赐我一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