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他的后宫宠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1:00:44

         最近一段时间,大型历史电视剧《汉武大帝》在国内各家电视台上热播,涉及汉武帝题材的电视剧一时之间,竞相推出。汉武帝顿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汉武帝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他的私生活,历史学者和平头百姓或津津乐道、或恨恨不平。汉武帝的私生活在电视剧里反映有限,且容笔者一一道来,并由此对他做一番评价。

        汉武帝还是个小孩子时,就曾出口不凡:他要“金屋藏娇”,愿娶姑妈窦太主之女陈阿娇,为她打造金屋。此种亲上加亲的婚姻,自然一拍即合。汉武帝十六岁登上皇帝宝座时,陈阿娇已经是他的妻子,于是名正言顺成为正宫皇后。元光五年,当了十一年皇后的陈阿娇被废黜;一本正经的理由是她未能给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真实原因则是汉武帝对她已经腻歪了,纵然陈阿娇自觉美如天仙,贵不可言,可是在那么多花枝招展的美人堆里,她已然是黄连婆,岂能让好色成癖的汉武帝专情于她?何况她有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一大坏处:嫉妒。

        当时汉武帝已经十分宠幸大姐平阳公主送给他的一位妙龄可人儿歌女卫子夫,即卫青之姊。陈皇后对卫美人嫉恨异常,想害卫美人,一时不能得手;想杀卫青以泄恨,又未能成功。妒火难平,就借助女巫,以下三滥手法诅咒卫美人。结果被汉武帝发现,龙颜大怒,下令彻底清查,终于酿成后宫中一大“蛊案”:女巫和她的徒众,还有宫女、太监共三百余人一律被处斩,陈阿娇被褫夺皇后之位,打入长门宫——皇宫里的阿鼻地狱,闭门思过。陈阿娇无法面对现实,她幻想皇帝会回心转意,她深信“金屋藏娇”是信誓旦旦,绝不是是一句戏言。为了实现重返皇后宝座的“复辟梦”,陈阿娇不惜以重金相聘,请求当时名闻天下的大文豪司马相如代笔,用他那生花妙笔为她撰写一篇字字珠玑、缠绵哀怨溢于言表的《长门赋》,内容类似“君居江之头,妾住江之尾;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朝朝共暮暮,相思古今同”;如此这般。在陈阿娇的花钱活动下,宫女们日日吟诵《长门赋》,给汉武帝灌耳洗脑。阿娇是投其所好,因为汉武帝喜好读书,对司马相如的才情十分欣赏。然而一切都是白费功夫;那如泣如诉的思念和悲叹并没有能够打动汉武帝的铁石心肠;供他寻欢作乐的美女数不胜数,区区陈阿娇,残花败柳,岂能妄想破镜重圆?还远不到“轮台悔诏”的时候呢!不过汉武帝提高了陈阿娇在冷宫里的衣食住生活待遇。陈阿娇复位无望,年纪轻轻便抑郁而死。

        出身卑微的歌女卫子夫当上了皇后。她生下了皇太子刘据;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也因为她受宠而平步青云。然而卫皇后在生了一男三女以后,成了半老徐娘,不再赢得皇帝的欢心。一位姓王的后宫美女深受汉武帝的宠幸,她为汉武帝生了齐王刘闳;卫子夫的皇后地位岌岌可危。有人给卫青献计:赶紧巴结这位圣眷日隆的王夫人的老母亲,给她馈赠重金,并在汉武帝面前奏请给老人家加封名号。此招果然奏效,位皇后虽然失宠,不过一直保持着皇后的地位。即便霍去病、卫青先后病逝,她仍然能够保全自己。卫子夫很聪明,她深知汉武帝的为人品性,懂得伴君如伴虎的生存哲学,因此她言行谨慎,在宫中保持低调;也时时提醒太子刘据,谨小慎微乃安身立命之本。然而最后她和儿子及两个女儿仍旧难逃一死。

        为汉武帝生了齐王刘闳的王夫人,红颜薄命,她在最受汉武帝宠爱之时得病身亡。汉武帝追念不已,曾请方士给他接引王夫人的芳魂;方士装神弄鬼,居然在夜半时分让汉武帝目睹一位婀娜轻盈的美女姗姗而来;可是当汉武帝要上前与王夫人的芳魂说话时,方士却言“不可”。喜好舞文弄墨的汉武帝为此写诗一首,交乐府收录。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意思是那个魂灵究竟是不是王夫人,他也疑窦丛生。齐王刘闳年纪小小就夭折了。

        汉武帝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后宫。史载他在位的五十四年里,前后进入其后宫登记在册的美女共一万八千名。不过真正受到他宠爱的却不多,大多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游龙戏凤,逢场作戏。汉武帝是一位诗人,除了那首《天马歌》外,他还有一首《秋风辞》传世,是写男欢女爱的,什么“兰有秀兮菊有芳,俏佳人兮不能忘”,不知写给哪位美人。但是他喜欢过的美人,他一个一个都忘了。王夫人病殁后,宫中艺人李延年把自己的能歌善舞、色艺双全、才貌兼备的妹妹献给汉武帝。李美人千矫百媚,汉武帝视为天生尤物,倍加宠幸。李延年还写诗配曲演奏,为妹妹的美貌摇旗呐喊。其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美人被封为夫人。李夫人的另一名兄长借此裙带关系而扶摇直上,他就是赫赫有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李夫人同样红颜薄命。她生下儿子之后不久,得了一种绝症,身体日渐消瘦。到了生命垂危之时,汉武帝殷勤探视。可是汉武帝驾临李夫人寝宫时,李夫人却将头蒙在被子里,嘴里连说衣饰不整洁,不好见至尊天子;汉武帝揭开被子看她,她赶紧面向墙壁,死活不肯让汉武帝看到她的脸。这应算“大不敬”罪的,为何敢冒犯皇上?宫中的知心姐妹责备她不该忤逆皇上,引得皇上不悦;李夫人流泪说出心里话:“我们女人,全靠容颜服侍皇上。色貌如同鲜花,一旦衰谢,君王立码厌弃,现在我患了重病,死期不远,容貌哪里能同以前?如果让皇上看见我此刻的枯槁样子,必定令皇上失望,由失望转而变作厌恶。那么我死了他连想也不愿想我,难道我的两个哥哥和全家还能继续得到皇上的关照么?所以我宁可违忤皇上,只求皇上能记住我从前的相貌。”姊妹们听了李夫人这一番肺腑之言,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联想起各人今后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同声哭泣。呜呼!女人,美人!

        不出李夫人所料,她死后,汉武帝时时念想她的花容月貌,李广利也能继续蒙受汉武帝得重用。然而到头来,李夫人的良苦用心白费,李氏一门还是被汉武帝全部诛灭,李广利惨死异邦他国。王李二夫人病逝,后宫中又有尹婕妤、邢泾娥争宠。虽然两位美人同在后宫,同样都是汉武帝的心上人,可是后宫美女太多,尹婕妤和邢泾娥竟然从来未曾照面过。某一天尹婕妤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要与邢泾娥当着皇上的面比美,究竟谁是后宫之花?汉武帝好找乐子,听了尹婕妤的话,点头称是。他先打发一名后宫美女冒名顶替邢泾娥,扭扭捏捏来见尹婕妤,被尹婕妤一眼看破来人远不如己,绝对不会是邢泾娥。后来邢泾娥奉诏而来,只见她衣着素雅,风姿绰约,娥眉轻描淡画,身段娉婷袅娜,楚楚动人。尤其是那超凡脱俗的气质,令尹婕妤顿觉自愧弗如,不知不觉流下嫉羡的泪水。邢泾娥微微一笑,飘然而去。汉武帝在旁自鸣得意,不免百般安慰尹婕妤一番。不过从那以后,尹邢二美人彼此避而不见,虽然近在咫尺,却老死不相往来。可是她们都没有能够给皇上生下儿子,所以不久就销声匿迹。汉武帝后宫美女数以千计,她们只能昙花一现,各领风骚数十百天而已;由于比美轶事,留下“尹邢避面” 的掌故,她们才为世人知晓;那没有掌故可留的美女,不知有多少呢!“尹邢避面”、“金屋藏娇”、“倾城倾国”等成语都是因汉武帝私生活而来,还没有别的帝王有此殊荣。

        东汉人郭宪所撰《洞冥记》记载:“汉武帝所幸宫人丽娟,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如兰。娟身轻弱不欲衣,缨(丝带)拂之,恐伤为痕。每歌,李延年和之,于芝生殿旁,唱回凤之曲,庭中树为之翻落。常置娟于琉璃帐,恐垢污体也。常以衣带系娟袂,闭于重幕中,恐随风起。娟以琥珀佩置衣中,不使人知,乃言娟骨自鸣,相与为神怪也(人们传言是神奇古怪事)”在现代,这已经构成对儿童的性侵犯,是重罪;但在皇帝,只是小儿科。恐怕十四岁的丽娟,还要受宠若惊,叩谢“皇恩浩荡”呢!

        汉武帝晚年宠幸的是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姓赵,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太始年间,汉武帝北巡到赵地,随行的方士向汉武帝报告说,他观察到紫气。他附耳对汉武帝解释:紫气预示当地有一名绝代佳人。年过花甲而好色之心不减当年的汉武帝大感兴趣,下令寻找。在方士的引导下,汉武帝找到了赵家女。此女正值豆蔻年华,真是月里嫦娥下凡,巫山神女入梦。据史书一本正经记载:赵家女有怪病,自出生到长大,两手蜷曲,不能伸展。可是当汉武帝伸手握起,怪病居然不治自愈,纤纤玉手伸屈自如。汉武帝把她带回宫中,立即册封为“钩弋夫人”,又称“拳夫人”。古代史书,常有荒诞不经之事记录,证明“天子”与凡夫俗子不同。例如说刘邦之母在田埂上打瞌睡,梦见一个金甲神人腾云驾雾从天而降,不知与她做些什么;她的老公前来找她,老远看见老婆周遭云遮雾罩,隐隐约约有龙游弋其中。自此有了身孕,后来产下真命天子刘邦。汉景帝登皇帝宝座的那年某天,他梦见一头红猪从天而降,他受惊而醒,走到他心爱的王美人的宫里,但见赤云环绕,仿佛龙的身影;九个月后,王美人生下刘彻,即后来赫赫有名的汉武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红口白牙,白纸黑字,说得煞有介事,其实是马屁精们精心炮制的齐东野语;统是欺人之谈、无稽之谈。不过世上事无奇不有,或许赵氏女真有十指不能伸开的神经性疾病,她一个小家碧玉,皇帝大佬骤然出现在她面前,只怕惊得她灵魂出窍,神经性疾病不治自愈;这叫歪打正着。就像前述那两臂不能放下的猎人的故事。

        钩弋夫人进宫一年之后怀孕,一直过了十四个月,才生下一子;汉武帝给他取名叫“弗陵”。此时汉武帝已经六十三岁,老来得子,文人戏称“老蚌得珠”。由此钩弋夫人更成了汉武帝的心肝宝贝。钩弋夫人生刘弗陵两三年后,“太子造反”事件发生,卫皇后含冤而死;皇后宝座虚位以待。毫不奇怪,钩弋夫人是最接近它的人。不过尽管她母仪天下,是事实上的皇后,汉武帝却始终不曾发表她的皇后名分。正当她小鸟依人一般在老皇帝怀里大撒其娇的时候,正当她为皇后宝座辗转反侧的时候,她万万想不到汉武帝要对她下辣手了。

        据说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两位同母兄弟都多次犯有过失,因此汉武帝无意在他们之间决定皇位继承人;因而太子非刘弗陵莫属。汉武帝特别钟爱他的老来子,很乐意让刘弗陵继承皇位;可是刘弗陵太年幼了,汉武帝苦苦思索万全之策。他认为选好顾命大臣辅佐幼主乃是第一要着。汉武帝火眼金睛,确定霍去病的异母胞弟、位高权重但秉性忠厚的奉车都尉(皇帝卫士长、皇帝车驾总管)兼光禄大夫(皇家宫廷事务大臣)霍光,随浑邪王投降汉朝的休屠王之子、忠实可靠的车骑将军(皇帝禁卫军将领)匈奴人金日磾托孤。他物色的另外几位顾命大臣还有太仆(皇家交通大臣)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扶桑弘羊。

        汉武帝为确保刘弗陵继承皇位无虞,就是要处置钩弋夫人。他忽然一反常态,对钩弋夫人吹毛求疵,不是指责她说错了话,就是斥骂她做错了事。钩弋夫人虽然万般委屈,哭得泪人儿似的,却不能不连忙脱簪叩首谢罪。可是汉武帝有一天终于沉下脸,命令太监将钩弋夫人牵走,送去掖庭狱中。钩弋夫人如闻晴天霹雳,她被太监强拉硬拽,挣扎着频频回顾,泪眼汪汪,似在问:“为什么,为什么?”汉武帝的回答是:“去,去,你别想在活了。”当天夜里,钩弋夫人被赐死,悄然蒸发。呜呼,皇帝以“莫须有”罪名杀人,还曰“赐”,是皇上恩典,这是从何说起!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后宫里的又一名悲剧性美人。倘若她早知自己红颜薄命,结局如此悲惨,难道她还会以能进皇帝的后宫、做耄耋之年的皇上的玩物而深以为荣么?

        汉武帝在处死钩弋夫人以后,曾问心腹侍臣,朝野舆论对此有何议论?侍臣回答:“臣民都不明白,皇上既然要立小皇子为太子,为何却处死他的母亲?”汉武帝叹气回答:“愚氓之徒能懂得什么江山社稷?自古以来社稷发生危机,多半都是由于皇帝年幼,太后正在盛年所造成。难道你们不知道高祖皇帝驾崩,吕太后称制的教训么?”心腹诸人闻此言如醍醐灌顶,一齐伏地,心悦诚服地呼喊:“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汉武帝是叹着气说那番话的,但是在叹息之余,那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命不凡,溢于言表。专制制度的本质是蔑视人权,蔑视人的生命,天下一切,都是他的私产,他必须要把天下交给与他血脉最亲近的人。正是这种凝固的天经地义的观念,历代皇帝都绞尽脑汁抓继承权问题。为“任人唯亲”,而“大义灭亲”。但是不管他们如何挖空心思,皇帝权力的交接,总是要伴随一场场血腥的厮杀,许多人的人头落地。在权力决定经济利益和满足人的低层次欲望、权力即真理的农业社会,以血缘关系的亲疏继承和分配权力的游戏规则,常遭破坏。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绝对化,使其诱惑力足以腐蚀人、异化人,那些性情中人无不为之神痴心迷,阴谋、机遇、凶杀、暴力,政变,夺权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汉武帝杀太子、杀钩弋夫人,也未必保证他的江山太平无事。

        国家、民族的兴旺,必须要在政权运作中引入民主机制。圣心独运、乾纲独断,再聪明的脑袋,只能保得私天下于一时,能保证国家民族的持续进步发展么?再何况,女人称制当女皇,未必不能实现国泰民安:亲子接班,未必不会造成自相残杀、天下大乱。所谓红颜祸水,如果是西晋引起八王之乱的惠帝皇后贾南风、北魏激起全国如火如荼抗暴民变的宣武帝的胡贵嫔那种类型,则只是男皇帝极权政治的某种逆反而已。

        汉武帝的歪理邪说,居然被五百年后的北魏皇朝奉为圭臬。北魏皇帝每逢选立太子那天,年轻的母亲即被迫服毒,撕心裂肺的哭叫响彻皇宫内外;此一反人性的野蛮制度,延续一百多年,才被宣武帝废止。但是保全性命的胡太后却以倒行逆施报答宣武帝的善意,最终断送北魏。这又似乎证明汉武帝的歪理邪说的必要。悲剧的根子,在于权力魔杖是黑匣子里送出。

        在确定了托孤大臣和消除了大权旁落太后的可能性之后,汉武帝才册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太子刚立,汉武帝“驾崩”。他享寿七十一岁,在位五十四年。

        在中国历史上,名正言顺的皇帝总共出现过五百五十六个。其中汉武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仅次于清朝的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和乾隆(在位六十年)。在位时间超过半个世纪的皇帝,还有一位辽圣宗,五十一年。在位时间长久的其他皇帝,有明朝万历皇帝,四十八年;嘉靖皇帝,四十五年;唐玄宗四十四年,宋仁宗四十二年。而享有最高知名度的秦始皇为三十七年,明太祖为三十一年,唐太宗为二十三年,宋太祖为十九年。在皇权社会,皇帝的思想性格和寿命,决定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圣君贤臣”当政时间长,老百姓能够诚惶诚恐、完税纳粮,暂时做稳奴隶,已是幸事;“暴君奸臣”当道,老百姓想做稳奴隶而不能得,故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之哀叹。

        汉武帝坐江山长达半个世纪以上,同时他个人颇有才具,因此他给中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他打通“丝绸之路”,使封闭的中原向世界敞开国门;他兴办太学,也是一大创举,尽管太学只是政治学院,为禁锢天下万民的思想而设立,与开发社会生产力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与古代欧洲的大学相提并论;但教育因此而得到规范,培养的官员之中不乏正直清明之士,总是与民较为有利。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值得肯定。他使汉朝的疆域向南方、西南方、东北方拓展。在西北方向,他开拓了河西四郡,并在西域施加了影响力,虽是“不仁之功”,不过客观上为汉朝后来经营西域做了某种意义上的前期准备。

        有人认为汉武帝在西域开疆拓土,功莫大焉,此言实为不顾历史事实的过甚其词。事实是,汉武帝在西北的开疆拓土仅限于河西走廊。他在西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纯系耀武扬威、好大喜功,至多是为了向匈奴发出挑战;他没有考量汉朝在西域的长远的利益,由此形成明确的政治目标。他在玉门关修筑长城,就证明他对在西域开疆拓土没有兴趣;否定桑弘羊的屯田建议更表明他在政治上的短视,这是他的一大失策。至于流传至今的西域地名如轮台、莎车、且末、渠梨、焉耆、疏勒、库车、温宿、若羌等等,多出自张骞所用,它们成为汉朝的版图或藩属,还是汉武帝的后来人所为。汉武帝在西域的成功还应算公主和亲。因为公主和亲产生的积极文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显现,不过这属于客观影响。不可因此吹嘘汉武帝。征服匈奴失败似乎使汉武帝厌恶了一切;他对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的态度,远远不及他对江都公主。解忧公主和亲之后,他不闻不问,但是这位美丽的公主,却在积极发挥她的独特作用。

        汉武帝对匈奴,一改和亲为征伐和修长城,他用兵四十余年,付出了沉重的高昂的代价,取得了若干重大胜利,可是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破坏了业已形成的独特的和平共存的良好关系。他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实为任性而为、随心所欲的穷兵黩武。唐人李华写《吊古战场文》,提到“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是大实话。唐玄宗时将作大匠韦凑也说,汉武帝“北击匈奴,虽广获珍器,多斩首级,而中国疲耗,殆及危亡”。 崔明德先生在他的《汉唐和亲史稿》中说:“汉武帝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从表面和暂时来看,的确收到了解除匈奴对汉威胁的效果,但实际上是无益的,因为,匈奴自冒顿单于死后已由发展的高峰向下跌落,势力开始减弱,而西汉这时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即使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匈奴也不会大规模地侵扰,从景帝五年(前152年)到元光二年(前133年),汉匈双方的平稳关系就很能说明问题。再者,汉匈战争持续时间长,‘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耗’,‘用度不足,乃榷酒沽,管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另外,史称匈奴贪图汉的财物,愿意和亲,所以有和亲互市的基础。”这是很公允的见解。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给那时的平民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和痛苦。这灾难和痛苦也因他当政时间太久而加剧。不管后世人如何歌颂他的“文治武功”, 雄才大略,尊他为“武帝”,但是他把国家折腾得民生凋敝,当时的人民说什么也不会苟同后世御用文人的高见。

        在位五十四年的汉武帝造就了一个深深烙印着自己个性的大时代。他和秦始皇以及清朝的康熙、乾隆一样,不遗余力地推行极为恐怖的文化专制主义。他的“罢黜百家”、“腹诽罪”、“沉命法”继承秦始皇衣钵,并一代一代传递到朱元璋、康熙乾隆那里,由他们发扬光大。阿伦特如是说:“恐怖手段是极权主义政府管理的真正中介”。帝王绝对专制主义必不可少的恐怖手段的长期使用,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扼杀思想自由,窒息民族精神,无限强化君权,竭力奴化民权,结果导致中华民族的衰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者黄宗羲有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当非愤激之词,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入骨三分的言简意赅的结论。现在的人称颂秦皇汉武,以为自己是在抒发爱国主义激情,其实是很可怜的民族主义病态心理。汉武帝把汉朝从太平盛世带进危机四伏的险地,可是在他以后,汉朝居然化险为夷,又一次通过瓶颈,出现中兴局面;岂非咄咄怪事?这恐怕是汉武帝的“轮台悔诏”,赢得了民心而使然;当然还有其它偶然因素,使汉朝度过了又一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