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分不得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13:42
 
[转贴]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分不得吗
文章提交者:万里如虎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2009-5-13  余元洲    一、引言      一度不受平民欢迎的精英学者张维迎先生,2009年初提出了一个非常受人欢迎的建议——给全民发钱:城里人一份,农村人两份。至于发钱的资金来源,依张维迎之说,主要是外汇储备的一半,亦即大约1万亿美元可变现的7万亿元人民币。      谁知他的此言一出,在获得80%以上网民支持的同时,引起了同行精英学者们众口一辞的一片非议。即以公开站出来者为例,就有全国人大《证券法》修改小组专家组成员、全国人大《国有资产法》和《期货交易法》起草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的刘纪鹏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研究员。其他如学术及非学术会议会内会外的批评之声,更是随处可闻。      对于刘纪鹏教授拿央行资产负债表说事,我已经另文予以批驳。这里,仅就党国英先生对张维迎建议的非难,试析一二。      党国英先生文章的题目是《外汇储备能用来干什么?》。作者在“题记”中告诉我们:“编辑已经通知我,此文发表于新闻周刊,但网上看不到”,因此发到了网上。笔者现在所引的文本,见之于2009年3月25日天涯社区——天涯人物——“党国英的专栏”。      党国英写道:      “中国产生了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有了关于外汇储备的无知。由这种无知我想到了更多问题。      “2万亿美元的确不是一个小数,所以引发了人们的‘外汇幻觉’。一种错误的推理是:如果用这个钱来投资,可能产生3万亿人民币的GDP,使GDP总量在一定    时期里(不一定是1年)增加10%左右,同时,投资本身还有需求拉动作用。如果把这个钱发给国民以支持消费,并且不考虑它替代原有消费的可能性,则消费规    模也可扩大十几万亿人民币。      “问题是这个钱是不是那么好用?在媒体上我见过好几位非经济学专业人士讲,要用这个钱来干这干那。后来见有的经济学者也提类似的建议,我不免惊讶。看来有人批评有的经济学不懂经济是有根据的啊!就不能有谁能出来做个正确的解释么?我没有看到。”      对别人的“错误”作了这样一番尖酸刻薄的讽刺挖苦之后,党国英研究员觉得有必要自己亲自来撰文“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于是就有了许多的妙论。      二、外汇储备过高的原因何在?      党国英先生说:      “往深里想,如果不实行外汇管制,很难出现外汇储备,就是说,外汇储备其实是国家的一种‘创造’。因为国家壁垒的存在,一个国家在本国只能流通自己的货币。企业出口产品或服务换到外汇以后,必须将外汇换成本国货币以方便自己的经营活动。那些需要进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刚好要用外汇,于是用他们的人民币来换    取出口企业的外汇。如果我们的企业拥有太多的外汇怎么办?那就要发生外汇贬值,一直到进口企业感觉到很划算,有了更大的热情换取这些外汇,最后总能把这些外汇换取完毕。反过来讲,道理也一样。所以,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外汇就相当于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它的价格就会跌宕起伏,最终能实行外汇收支平衡,也就没有了大量外汇储备。如果银行由法律规定参与外汇交易,它也不大会囤积外汇,因为这样做会占用资金。收取交易手续费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挣钱办法。      “我们国家实行外汇管制政策。企业出口得到外汇以后要卖给国家的指定机构,且外汇价格并不是随着外汇的供求变化完全自由变动,这样,国家手里就可能有大量外    汇储备。在这里一定要知道,外汇作为国家流出财富的货币表现,其本质上是企业创造的财富,只是因为国家管制,才形成了国家的财富储备。”      党国英先生上面这番话,讲得还算不太离谱,但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何也?因为第一,即使没有外汇管制,外汇入境后自由买卖,汇价随行就市、自由波动,这固然可以调节进出口而使之平衡,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储备,仅只是不像目前这样过高而已。      第二,更重要的是,导致外汇储备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劳工的榨取过甚。党国英说,“外汇(储备)……本质上是企业创造的财富”。这话不对。外汇储备作为企业创造的财富,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原因很简单,外汇卖出后,企业收回了本币资金,连资本带利润都尽在其中。此时,企业已经完全足额地取走了对价,除非遭遇到不公平交易,可以说,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价值原子流失在外。既然如此,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就只能是受雇于企业的员工创造的,并且是其应得而未得的那一部分价值所构成的。试想,如果员工得其所应得,商品在国外就不可能卖价那么低。卖价一高,销量就小,进出口就会很自然地平衡了。所以,党国英那句话应当改成为:“外汇(储备)……本质上是工人、农民和农民工所创造的财富”,因为只有他们没有领回其所应得的全部工资。党国英先生含糊其辞地说什么是“企业创造的财富”,就可能使人误以为企业没有得其所应得。      第三,党国英先生指出了外汇储备过高会“造成国民收入畸形分配的后果”。他说:“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中,劳动要素的收入很低,不到GDP的40%(正常情况应该在70%左右),与这种情形不无关系。”这话本来是正确的,但他不知道这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只轻描淡写地说什么“不无关系”,因而也就说不到点子上。      三、外汇储备能通过引进外资消化吗?      更为可笑的是,党国英先生两次说要通过引进外资来消化过高的外汇储备,这一下子就说到隔壁去了。      试想,引进外资越多,外汇储备越多,怎么可能通过引进外资来消化过多的外汇储备呢?我看网上许多网友的回贴都指出了这一点,在此也就不想再多说了。      四、全民发钱有何不可?      党国英先生不止一次地说别人有“外汇幻觉”,言下之意:这个钱不是真实的财富,因此他就得出结论说:这个钱“不是那么好用”的。      果真如此吗?非也!      前已说过,外汇储备之所以年复一年积存这么高,完全是由于我国几亿工人、农民、特别是农民工没有得其所应得所造成的,也就是通过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这后一方面,连党国英自己在文章中也是承认的。例如他说“中国人……自己创造了财富,给别人使用,当了别人的债权人。这种债权的规模如果很大,就相当于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但乐滋滋地满足于做债权人的快慰。自然,这种情形维持的时间如果太长,就会有内需缩小、经济萎靡的毛病。这种情形对外国人来说,相当于他们只要开出收据,且我们相信他们能偿付收据载明的产品或服务,他们不用劳动便可以乐滋滋地享受生活了。”      既然如此,既然明明这些外汇储备是我国人民“勒紧裤带过日子”省下来的,既然党先生自己也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怎么能说张维迎们“打这笔钱的主意”就是什么“外汇幻觉”呢?      不错,外汇不是我国本币,因而不能在国内使用。但这个问题的解决非常容易,只不过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会立即引出更大的问题(或者说,会导致根本问题的暴露)罢了。      请允余试析之。      首先,抽象地说,可以将这些超高水平的外汇储备削平,也就是强行将其卖给企业用于进口国外产品,然后投入国内市场。      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发现,进口商品根本卖不掉。不仅卖不掉,还使国内商品本来的卖难问题更加严重。也就是说,中国并不是没有钱从国外进口,而是进口回来之后没有销路。为什么没有销路呢?是因为作为国内消费主体的几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没有钱买。      这就奇了怪了。一个国家,央行或外汇局手中有钱,进口商手里实际也有钱,唯独作为消费主体的人民没有钱来买这些市场上的商品。联系到此前正是他们作为生产主体创造了市场上的这些商品或用于进口这些商品的外汇,那么,很清楚,是国家和企业联手剥夺了人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才造成目前有货卖不出的困境。      既然如此,解决办法当然就是给人民分钱,让人民发财。于是,张维迎先生的建议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只有将钱分发到人民的手上,人民才能将国内市场堆积如山的商品以及为削平过高外汇储备而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商品给消化掉。这个道理如此浅显,党国英先生为什么就不懂呢?      五、到底是谁“出丑露乖”?到底谁该改?      前面第一部分,我们从引文中已经知道了党国英先生说话厉害,不留情面。其实,他的话,更难听的还在后面。      党先生说:“外汇储备也不能随便瞎用,特别是不能按有些人讲得那样,把它发放给国民使用。如果发给国民,还是要发人民币,这等于第二次发行人民币,而外汇储备本身并没有消除。这样做要搞乱国民经济。正确的做法,一是扩大引进外资,起到平衡外汇市场的作用;二是扩大进口,增加国内的有效供应,以降低国内物价,使老百姓享受到实际福利。但因为国民经济的实际结构与货币表现总有不对称性,这种调整如果太猛,也会有麻烦。”      “当下中国,鸡一嘴鸭一嘴地批评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很时髦,‘外汇幻觉’就是一种反映。有的经济学家喜欢预测,不免错误,受人批评也对。但大众精英的浮躁也是客观事实,他们就喜欢扯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不免出丑露乖。这毛病也要改。”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      第一,所谓“第二次”发行人民币,是相对于“第一次发行”(即银行为支付出口商结汇而迫使央行所进行的货币投放)而言的。但是,由于“第一次发行”所针对的是巨额外汇储备形成,这种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时间内所完成的,而是年复一年、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所形成的,因此早已通过全国人民对持续通膨的忍受而承担了。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物价水平,已经包含了央行进行“第一次货币发行”的因素在内了。如果要改变这种格局,就会导致物价总水平的大幅下跌,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党国英先生希望通过“降低国内物价”来“使老百姓享受到实际福利”,其动机是好的。问题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转为下跌,宏观经济的运行就会发生阻滞。这与物价总水平不变前提下的结构性物价跌涨是不同的,后者才是市场机制的正常表现。可以说,没有物价总水平不变前提下的结构性价格涨跌,就没有市场机制;而物价总水平本身的下跌就不同了,那可是宏观经济病态的反映。党国英先生身为“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这个道理不会不知道吧?      第二,党国英先生在上面所引的这段话中,责备别人说将外汇储备折为人民币分发给国民“等于第二次发行人民币”会导致通货膨胀,又说“外汇储备本身并没有消除”,并说“正确的做法,……是扩大进口”,一口气讲了好几个侧面的问题。既然如此,何不将其所说的这几个侧面合并起来(即:人民币资金分发给国民,将外汇储备拿到国外用于进口,将进口回来的外国商品投放于国内市场,借以平抑物价,防止可能的通货膨胀)呢?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平抑物价”,而不是党国英先生所说的“降低国内物价(总水平)”。因为,那种“降低”是要不得的。      第三,党国英先生指责别人“喜欢扯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不免出丑露乖”,其实自己也是一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实在不该随便跑来谈论货币金融和国际金融专业的问题,正如笔者作为一个国际公法的教授本不该来谈论这个问题一样。如果像党所说的那样“这毛病得改”,那么,我们两人都需要改,都从此不再谈论这一论题。      不过,笔者以为,非经济专家敢于谈论经济问题,这是一种进步,是好事。因此应当予鼓励,而绝不能像党国英这样打击其积极性,尤其是在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时。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党先生说人家“浮躁”或“鸡一嘴鸭一嘴”,就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