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进化与Linux的应用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0:03:01
第一次浪潮:以IBM为先锋的,个人电脑(PC)的硬件普及。这种公司需要生产、销售、分发产品,效率不高,成本巨大。

  第二次浪潮:随着PC的硬件普遍化,其上的软件开始发展,以微软、甲骨文等为先锋的软件公司引领风骚,至今IBM仍然在软件化。可以说软件公司的商业模式更好,所以才能有微软等巨型公司出现,因为软件的载体只是一个光盘,分发的成本极低,非常容易产品化。举个例子,卖一台电脑可能最多赚2000元,而卖一个Windows的 License可以赚1000元,但是谁付出的多呢?

  第三次浪潮:随着独立计算机的增多,他们之间的通信需求逐渐显现,这样联网需求促使了以思科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厂商的第三次IT浪潮。

  第四次浪潮:网络硬件连接起众多的计算机后,形成质量不错的超大型网络,网络软件开始发展,这种商业模式更加先进,分发成本和传播速度更快,代表公司有Google、Baidu、Facebook、Alibaba等。比如Google把软件做成网络上服务器端软件,只需要用浏览器就可以使用,这样跳过微软的强大的单机客户端软件优势,软件引入到下一个阶段,客户端逐渐淡化,大家可能通过手机或电视机都可以访问到这些软件,这时候微软的优势逐渐淡化。在次背景下微软开始了Live计划,它就是微软的网络软件计划。 Ajax等技术会催生这样的公司和技术。换句话说软件在进化,进化到服务器端,分发形势以web为主,速度更快,商业模式更好。

  设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不用背着笔记本来回跑,你能在任何终端上得到自己的桌面,自己的文档,自己的聊天记录,自己的照片。因为他们都放在服务器端。这不就是Google正在做得事情吗?谁说Gmail仅仅是一个免费邮件?

  所以很多人拿一些Linux发布版的市场占有率来说明Linux停滞不前,这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很多使用Linux的公司是不付费的,很多公司可以自己编译安装Linux,所以虽然Linux本身虽然不赚钱,但是使用Linux的人却可以凭借Linux和其上的众多软件“发家致富”。比如Google、Baidu、sina、sohu等公司,Linux是他们的基础平台,没有Linux他们就需要购买成千上万的License,动辄上千万的费用,而且性能不一定比Linux好。随着客户端的逐渐淡化,谁还需要单机软件的霸主微软呢?

  更进一步的“狂想”,假如大量的输入输出需求催生相应设备发生革命,不再需要键盘鼠标,可以通过神经脉冲或电流直接控制输入,是否在人体内植入相应的输入输出芯片和通信芯片,人本身就可以作为终端的一部分,随时连接进入大型的服务集群,查找信息,跟别人通信,也许那个时候所有的人类都将进化,Matrix(黑客帝国中的大型计算机系统)离我们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