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有价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37:33
读到中国媒体以赞赏的角度报道中国“文化遗产日”的诞生,对于领导的英明神武,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回应了民间学者恳切的联名上书感到欣慰,我心酸得想掉眼泪。那份心酸,比我刚到北京,看到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时更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那些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道理,像融化在血液里的价值观念,但来到它们的母体,都要重新受一番严峻的考验,一切从最基本的做起,也从最表面的切入。
而6月10日订为“文化遗产日”,对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值得手舞足蹈,还是黯然神伤的呢?整体而言,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还属于“拯救”(或者抢救)文化成果。有识之士需要疾呼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几经陈情下需要由政府主导,而且是在经过不少努力、天时地利条件配合下才促成政府确立文化遗产保护值得高度关注,开会发文件。要“保护文化遗产,守卫精神家园”,在这个文明古国,到底“文化的成果”是什么?人们的态度是什么?
每次到中国不同省市地区,无论是在庄严的会议厅里,还是轻松的饭桌前,有关领导介绍关于当地情况时,历史文化必然是省市地区领导人口里的要目。而且,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说起时都引以为荣,历史追溯越来越远。山色皆文化,“历史名城”是一种定位。有的地方,是历史文化名人的老家,即便一生也没有回到过该地,那也是光耀门第的。有的地方不是文化名人之乡,至少在那里小住数月,也就沾了些光了。关于这些人物的资料堆砌堆砌,不是十分严谨制作的展览厅,就可以开始收取与展览内容不对称的入门费了。而雄伟的山上,必然要有一二座庙堂,加上一些让人摸之大吉的石头雕像,和上些香油钱的大木箱。
我自然也明白中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之列,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更多拨款投入,但是即便是经济发展得不错的地方,我也没有感觉地方领导准备拨出资源,认真对待文化遗产的处理工作。而一些经济发展落伍的地方,没有钱做文化事业,政府大楼、设施却不落人后。
这个趋势近年又稍稍有些改变,因为文化资源“上升”到旅游资源,“拯救”就有了新的希望。那些老是着眼于经济利益,没有历史和文化眼光的政府,开始重视文化资源时,出发点不是“文化”,而是旅游收益。低劣一点的,就用粗糙的手法,把文化资源变成摇钱树。手法高明的,就去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商业操作模式来经营文化,将之包装一番,做得漂漂亮亮,时髦新颖,实际上对于文化的内涵有多少诚意,让人心存疑虑。
文化遗产管理的政策归文化部门辖下,但是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从来就不应该只属于文化部门。跟文化部门的官员谈话,他们有些不是没有历史和文化的视野,也不是不努力,但如果没有更高层的人有相同的历史和文化视野,文化部门的官员凭它们单个部门,资源不足,往往只能嗟叹。
感慨的只是现在让中国人在别人面前抬头挺胸的文化,现在看到国外有市场急急要输出的文化,在它关起门面对自己时,位置却往往靠后。将文化放在世界格局中从“软力量”、“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考虑,从策略上来说,的确提高了“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它的用处被放大突显出来了。但是文化遗产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作者: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