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溺爱”作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21:29:02

有一句话叫“天才是爷爷奶奶宠出来的”。与父母严厉的教育相比,爷爷奶奶的宠爱更能使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不受约束地健康发展。但是有得必有失,由于爷爷奶奶什么事情都包办,这类“天才”将存在依赖性太强、生活不能自理等毛病。另外,老人一生坎坷,很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加上隔代亲,所以对孙子看得特别重,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在行为和语言上都会表现出来,这对天生胆子大、没有危险意识的孩子是好事,但对胆子小或谨慎的小孩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它会令胆子小的孩子变得胆子更小,令天性谨慎的孩子变得更谨慎,以致做什么事情都放不开手脚。

儿子从小生活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料理的,学习上则由我捣捅。爷爷奶奶是小心翼翼的,我则是胆子偏小的,这样影响出来的小孩一定是胆小的、粘人的、放不开的。发现这一点以后,我和老公好好交流了一番,我希望他能多抽些时间带孩子出去玩。老公也真不负我所望,经常带孩子去有一定危险的地方玩,比如训练他走海边很陡的斜坡;我则带他去爬树,滑旱冰;另外,我要求老人平时语言中不要出现“小心”、“注意安全”等字眼,我的观点是,这个小孩胆子已经非常小了,事情要有100%的把握他才敢去做,再听到这样的字眼,只能令他对要做的事情产生敬畏心理。

 

老人由于太看重孙子,怕孩子有个闪失,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或限制他做這做那,我不满意这样的做法,因为儿子太谨慎了,所以我和老公都会有意识地训练他的冒险精神。

6岁多,我让儿子自己踩单车到海边去找爸爸。老人一听就跳起来,因为中间要过好几个红绿灯路口。我偷偷告诉儿子:你得用行动证明你是OK的,下次爷爷就不会不同意了。于是,儿子高高兴兴地到海边去了,一个多小时后和爸爸安安全全地回来了。三五次下来,老人也就接纳了我们的训练方法。

还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晚上开车路过老公的办公室,我突然想起放在那里的单车需要弄回家,我便和儿子商量:妈妈穿着高跟鞋没法踩单车,你去帮妈妈把单车踩回家好不好?老公说“儿子肯定没问题!”儿子也满口答应。其实说这话时我心理还是有点打鼓的,因为从办公室到家有几公里,中间要过好几个红绿灯路口,又是晚上,要知道儿子才六七岁,但我还是硬了硬心。儿子高高兴兴地拿了钥匙下车了,我们则继续开车回家。到家后,便有以下老人和我的对话:

“小子呢?”

“他去帮我把单车踩回来。”

“从哪踩回来?”

“他爸爸办公室。”

“就他一个人?”

“是的。”

“……”(沉默。其实表面上沉默,心理一定在骂“不是东西”。公公教了一辈子书,骂人最严重的话就是“不是东西”。超级斯文。)

半个小时后,儿子回来了。爷爷一直不睡觉,等着,看到孙子平安归来,才睡觉去了。

 

每次对儿子的训练,都是对老人心理的拷打。我们有时候也很难过。但为了儿子,我们只能牺牲老人的感受。这好象是我们这一代的现象之一。据说现在每隔5岁便会产生代沟,我们和公公婆婆相差接近四十岁,又住在一起,这样的冲突是一定会产生的。

其实老人也跟我们在一起进步,拷打一次,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就提高一些,次数多了,他们也就见怪不怪了,并且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方法很好。道理很简单:孩子迟早要脱离开大人的监管,与其总是牵肠挂肚、担心这担心那,不如从小开始训练,只要方式是他乐于接受的。他早一天能脱离,大人就早一天放心。

 

到现在,儿子自己出去玩、上学放学自己过马路,或者被别人带出去玩,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最受其惠的是我。带他参加公司的旅游活动,只要有小朋友,他就去找他们玩,我根本不用操心他的安全问题。去年爬丹霞山,上下阴元山时,又陡又湿的路,他和一个比他大一岁的小朋友早就跑得不知去向了,我们还在那扶着栏杆慢慢往下走,同事们都很奇怪我怎么可以不用照顾小孩,我说“他来照顾我还差不多”。

 儿子现在用我的话来形容是“事情只要有80%的把握他就会去做”,而只要他去做,一般都会有100%的成功率。另外,他的平衡性也非常好,滑旱冰、踩单车、游泳,他都学得很快。我曾偷偷观察了一下,踩单车过马路,他比我过得还稳妥;爬山则平衡性比我好得多。这令我非常放心,也更能放开手脚让他出去玩了。这又是一个良性循环。

 

看到孩子的表现,老人其实是很欣慰的,有客人来时,总在客人面前表扬孩子表现如何勇敢、办事如何稳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是我的朋友,我便会偷偷告诉他们当初老人是如何如何阻拦、如何如何反对、如何如何生气的,末了再加一句“老人也是需要进步的”,朋友就会很会心地笑起来,如果朋友家的老人也在,他们听了则会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