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起来做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00:28

“躲起来做事”
(2006-04-26 09:38:27)
【周末报报道】■刘根生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先生提出,学术界在学术评价方面存在不少误区,比如重数量轻质量,比如过分急于出成果,比如学术成果一出来就参加评比。杜绝或减少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等现象,首先应走出这些误区。
前些时,清华大学一名教授因涉嫌论文造假被解聘。此事在社会上引来一片叫好声。但还没过几天,报端上又见论文造假丑闻。《广州日报》有报道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履生在学术打假网站上发表了公开信,质疑某院士论文造假。教授造假丑闻不断出现,不仅令斯文扫地,而且大大浪费了国家巨额科研投入。有调查表明,河南省就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竟然是“零专利”。大量科研投入只换来了大量“垃圾论文”,浪费实在太大了。至于这些“垃圾论文”中有多少造假成分,当事人心里最清楚。“垃圾论文”泛滥成灾也好,论文造假现象日趋严重也好,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学术评价机制肯定出了大毛病。俞吾金教授就学术评价误区提出批评,很有现实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有句名言:“躲起来做事。”但如今,又有多少科研人员愿意“躲起来做事”?为了应付评奖、评估、评比,为了“快出成果”,学术界越来越浮躁,“躲起来做事”者少而又少,跑出去拉关系、走后门、请吃喝、送财物的倒是越来越多了。论文造假现象则越来越普遍,“垃圾论文”也越来越多。
上述现象提示我们,纠正学术界种种不端行为,既要靠伦理道德建设,更需要正视制度缺陷。《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要改革科技评审和评估制度及奖励制度,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改变评估过多过繁的现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据报道,“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研究修改科技评价办法,致力于从根本上治理这些问题”。这个评价办法最终会是什么样,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新评价办法应能激励人“躲起来做事”。我们乐观其成。
 
(编辑 叶子)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