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长江》,我的一些记忆片断 - 六一居士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01:09
《再说长江》,我的一些记忆片断  今天收到了在卓越上订的《再说长江》和精装D9版《变形金刚》。 世界杯之后我很少看电视,本来都忘了《再说长江》已经开始播出这事儿。多亏小帕同学在上个礼拜看杂志时提醒了我一下,这才开始关注,没想到中央一套已经快播完了。于是我忙不迭的到卓越上订了一套DVD。按照去年《故宫》的经验,我不一定会把DVD从头到尾看完,但这种耗时两三年的大制作,收藏一套也是值得的。更何况,其中有些段落我非看不可。 对于我来说,长江只是课本上的一个符号而已。虽然我生活的城市也是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没有生活在长江边,对于这条大江的感情自然是要比那些长年累月在江边生活的人更淡一些。 初二的暑假,我在九江住过一段时间。那年夏天,我在姑父的带领下,徒步走了一遍九江长江大桥;在长江岸边,我从姑父口中知道了,原来长江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江心洲,那上面竟然还住了很多人。几年之后,我在电视里看到,当时我看到的江心洲上的居民,因为大洪水被迫全体转移;而当年我站过的位置,后来被总理怒斥为“豆腐渣工程”。 这可能是我与长江最近的一次接触。 而让我对《再说长江》感兴趣,还是因为两年前的那次高原之行——唉,到了八月份,高原之行两周年之际,任何事情都会勾起我的这段回忆。 两年前,也是《再说长江》刚开机拍摄的时候,他们选择从长江的源头拍起。我记得我刚刚到格尔木时,经常看到有两三架直升飞机从城市上空飞过。后来小罗告诉我,那应该是成都军区的黑鹰直升机。直到上了高原,我才知道,原来这些直升飞机是为《再说长江》摄制组执行航拍任务的。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上航拍,普通直升机是没法完成的,只有靠这种军用直升机才能爬升到足够的高度。当时惊得我伸了伸舌头——这种不惜血本的大手笔,也只有央视能做得到。 在保护站时,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再说长江》的车队从门前驶过。时不时的,他们也会在保护站停留和站里的人打招呼。这个时候,我就会有一种特寒碜的感觉。我当时所掌握的,不过是两台小DV,三角架还是借来的摄影用角架;而他们,两三台越野车,十多位工作人员,高清摄像机,以及充沛的后勤保障。同样是拍电视,差别咋就这么大咧…… 我唯一一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也是借着《再说长江》摄制组的光。其实在我上高原之前,他们已经和可可西里管理局的一些队员们进入可可西里转过一圈了,但是还缺一些管理局才嘎局长巡山的镜头。于是这一天他们就让才嘎局长和管理局的同志们开车进入腹地,给他们摆拍一些镜头。我当然是乐得跟上去。那天是2004年的8月25号,阴天,我在日记中是这么写的:
……阴天让大雪山都藏在云里,无法露出真容。所以,虽然我们去了卓乃湖这个离玉墟峰最近的保护站,也没能拍到雪山漂亮的一面。今天卓乃湖一行多少也有些运气成分在其中。《再说长江》要给才嘎局长补几个镜头,于是乎局长和几个高阶官员全副武装的准备进山。我一看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跟上去拍拍,马上和小罗跳上管理局的警车就上路了。 本来我早上起床时,已没有了头疼的症状,这说明我正在一点点适应高原。早上才嘎局长看到我时,还非常惊讶和高兴的拥抱了我这个“危险分子”。但是随车进入无人区之后,因为颠簸和大风的原因,再加上开始工作之后运动量加大,头“嗡”的一下要炸开一样。特别是后脑勺,疼得厉害。中午回去吃饭,看着一桌子好饭好菜,很想吃,却没什么胃口。小有点郁闷。 不过今天收获还是不少,巡山的画面拍了不少,虽然都是摆拍的,但人家CCTV能摆,咱们就不能跟着记录吗?而且有的地方,像泥地、洼地,汽车开过去的时候,是实实在在的提心吊胆在开车。我从那泥地上跑过去的时候,两只脚全陷了下去,按照小罗的话说,我们俩的鞋是真真正正的沾上了可可西里的泥土。管理局的巡山队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条件下工作的。……
所以今天我一拿到DVD,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时的那些镜头给找出来。非常容易,就在第三集里面。我可以认出很多熟悉的人。当我看到才嘎局长拿着望远镜远眺时,差点没笑出声来。这个场景,我们用DV机同样记录了下来,回到福州编片的时候,我看了无数遍。 虽然那天的午饭是在索站吃的,但我记得在卓乃湖保护站的大帐篷里,大家还吃了一顿简餐,基本上都是《再说长江》摄制组带来的食物,诸如蛋糕、牦牛干、麦片之类,都很好吃。当时我想吃又不好意思多吃的心思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在另一个帐篷里,我采访了藏族医生寒梅,她是研究高原病的专家,摄制组专门请她来做医疗保障工作。在我们的采访中,寒梅大夫讲述了她亲历的可可西里十几年的变化。而当时我想的更多的则是——从食品到医疗,这是一个准备得非常周全的摄制组。 简单的接触之后,我就没再继续关注《再说长江》。于我而言,他们和很多驴友一样,都是我在可可西里生活的那段时间中,有着一面之缘的路人而已。直到前一两个月,央视说《再说长江》已经制作完成即将播出时,我心里才一动:呀,当时在卓乃湖边一起吹风的那些人,已经把这个片子做完了啊。 这个片子和《故宫》一样,都是央视花了大钱,投入了大量精锐打造的精品。不过我觉得从可看性上来说,《再说长江》比《故宫》更强些。看《故宫》,是因为我们对皇家禁地的好奇。我们看的是历史,看的是国宝,看的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宫殿。但对于纪录片来说,历史是最难表现的东西。所以《故宫》需要动用大量的动画特技进行还原,这当然不如记录正在发生的人和事来得鲜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宫是死的,但长江是活的。《再说长江》它的魅力就在这里,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画卷。 从《再说长江》这三十三集的分布上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沿江而下,移步换景。但和《话说长江》的报道点均匀分布有所不同,《再说长江》明显侧重了长江上的几个重点工程和重点开发地区:长江源和青藏铁路、四川和重庆、三峡工程、长三角地区。这明显是和拍摄《再说长江》的目的密切相关的——反映二十年来长江流域的发展和变化。无疑,这些城市和地区,这些重点工程,最能体现这一变化。 比较而言,《话说长江》显得更像是风光片,把长江流域各个点上的风土人情介绍了一遍。今天我在查《话说长江》的资料时,惊讶的发现其中竟然单独有一集讲的是瓷都景德镇。我下载了这一集,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景德镇。整个城市还是黑压压一片的瓦房,林立的烟囱、用瓷器铺就的小路,是我熟悉而又久远的画面。现在的景德镇跟那时比,变化挺大。但让我有点伤感的是,这二十多年,景德镇的瓷业竟衰败至斯。当时片中一一亮相的那些瓷厂,现在似乎一个都不在了。 不知道再过二十年,我们回过头来重看《再说长江》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