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莫把院士捧杀(中国青年报 2009-4-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17:01
    以学者或诗人的招牌,来批评或介绍一个作者,开初是很能够蒙混旁人的,但待到旁人看清了这作者的真相的时候,却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诚恳,或学识的不够了。然而如果没有旁人来指明真相呢,这作家就从此被捧杀,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翻身。——鲁迅《骂杀与捧杀》

    在科技界,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很受关注。这个事件,暴露了我国科技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据悉,浙江大学共核查了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发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针对院士是否参与造假问题,浙大明确表示,根据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国外期刊的主编给我回信说,李连达英文不太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容易被套进去。”

    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学术腐败这股歪风与学术价值导向有关。在高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量,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与导师评级、学生毕业直接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风浮躁。急功近利者不惜在弄虚作假上做文章;自抬身价者在文章加上有名望的专家联合署名,以便于文章发表。”

    我同意钟院士的意见,但问题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对院士的盲目追捧。世界上一些大国都设有科学院或工程院。例如,美国科学院是在1863年3月3日,根据林肯总统签署的国会法令建立的。它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其下不设研究机构。据我所知,因为美国科学院是民间组织,院士的经济待遇并不因为当选院士而有所改变,相反,每个院士都是要交纳“院费”的。我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却是一个官方机构,院士一般享受部级待遇。由于院士在学术界和民间有很高威望,特别是各种科技基金和科研经费都向他们倾斜,更有不少院士,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很多大学都争先恐后地聘请他们来兼职。假若我是校长,我也恨不得多请几个院士来兼任院长,从而能为学校争来许多科研经费。据报道,这位李院士也给浙大争来经费数以百万计。

    无疑,中国的院士确实代表科技界的精英,其中也有不少院士就是所在专业的泰斗。然而,就像小沈阳在娱乐界走红,除了他有一定表演能力外,还靠他的“赵师傅”和“毕姥爷”。更何况,一个院士好像并不是每一种能力都比别人强。就说这位李院士吧,他的英文水平,就大不如他的学生贺海波,因此才会上当受骗。

    这让人回想起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文学家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不是科举制度下的状元。到了21世纪,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我们不能排斥非院士中也会有许多能人。为此,我们不必把院士神化,应让他们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更不要对他们盲目追捧,正如鲁迅所言,这样就会把他们捧杀的。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4/13/content_2619726.htm   

安慧:莫把院士捧杀(中国青年报 2009-4-13) 梁子民 毕文昌:院士兼职应当受到限制(中国青年报 2009-4-1) 安慧:贪婪失控的代价(中国青年报 2008-11-3) 彭冰:六教授联名投诉一工程院院士“抄袭剽窃”(中国青年报 2009-3-2) 从玉华:院士增选名单泄密后的猜测(中国青年报 2009-12-9) 王毅:院士是“院仕”,一种必然的结局(中国青年报 2009-12-18) 王毅:院士是“院仕”,一种必然的结局(中国青年报 2009-12-18) 从玉华:院士增选名单泄密后的猜测(中国青年报 2009-12-9) 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中国青年报 2009-4-2) 叶匡政:别把旧史当新闻(中国青年报 2009-4-14) 张鸣:把虚伪造假种进孩子的心灵(中国青年报 2009-4-21) 美国用“捧杀”把苏联忽悠解体 现在轮到中国了 魏剑美:把民族主义当钱卖(中国青年报 2009-3-26) 杨涛:把标语关进笼子里(中国青年报 2009-9-16) 院士终身制阻碍了科学发展?/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付雁南:候选院士报仇记(中国青年报 2010-9-29) 中科院新科院士数量减少 方舟子建议把院士选举间隔拉大 09年中国高校院士排行榜:清华稳坐头把交椅 院士抨击部分导师沽名钓誉 一味把研究生当苦力 点评:赵启正、安新民、陈希少、钱道康(中国青年报 2005-11-23) 马国川:能把哈佛大学也纳入高校统招计划吗(中国青年报 2006-7-13) 马国川:能把哈佛大学也纳入高校统招计划吗(中国青年报 2006-7-13) 西铁城:别把个人过错别都让社会扛(中国青年报 2009-5-15) 郭建光:沈阳实验:把信访变成一门学问(中国青年报 20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