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理想 勇担重任 共同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3:45:15

坚守理想 勇担重任 共同发展

——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思考

● 葛建中*

2007年秋,湖南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发生激烈碰撞,各类困难和矛盾逐渐显现,课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曾在湖南本地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其中提到,一些老师把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比喻为“狼来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是它的确形象地表现出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初引起的那种震动,以及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教育参与者面对高中新课程的复杂而微妙的心态。这样的状况,并非仅出现于湖南一省,先于湖南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十多个省份,都曾经在实验初期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与尴尬。不过,高中新课程还是在这些省份扎下了根,有的甚至已经长出了青翠的嫩芽。这一点提示湖南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验初期的工作状态,对今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方向和进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当中,至关重要的就在于我们能否坚守理想、勇担责任和实现共同的发展。

一、工作的总纲:坚守我们的教育理想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教育的理想,没有这种理想的人,很容易碌碌无为,他的管理行为或者教学行为也很可能偏离国家的教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什么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个问题乍一看有点难以回答,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也就基本认清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因为这个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三十年基础教育的发展,我认为主要做了两件意义深远的事情:一是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二是推行素质教育。前一件事情是要解决教育的权利问题,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来保证我们每一个儿童、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后一件事情是要解决学生的发展状况问题,使学生得到有效和全面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看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课程改革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在复杂的工作中,必须牢牢坚守住我们的理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任何时代、做任何事情,坚守理想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事业

发展的进程中,会有种种对理想的误解、抵触和拒斥,高中课改也不例外。但是,只有我们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理解、把握、驾驭高中课程改革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我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衡量、设计、实施这次课程改革的全部工作,整个课程改革工作才不会“跑偏”。

二、唯一的道路:勇担课程改革的重任

湖南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暴露出了我们高中教育的许多问题,我曾经与许多高中校长讨论,感觉其中有几个问题特别尖锐,那就是编制问题、经费问题、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问题、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尖锐,就在于它们涉及到了课程改革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素质教育推进为什么难?外部环境的问题非常重要。比如,人才成长的途径单一。目前,公务员考试非常“火爆”,而许多地方务员的录用规则规定,参考者必须(至少)是全日制的本科毕业生,其他类型和层次学校的毕业生被排除在外,这就涉及到各类各层次教育相互沟通的国民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完善问题。由于全日制本科教育,尤其是一本(第一批次录取本科)教育依然为社会所看重,这就导致了普通高中在教学、管理和评估行为上发生以全日制本科尤其是以上一本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对于高中教育而言,上述情况是制约素质教育实现根本突破的外部环境问题,它同时也从外部制约课程改革的实施。而编制、经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资源建设的整合等问题,则是课程改革的条件问题,从内部直接制约课程改革的实施。面对这样的形势,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态度呢?我认为就是要勇担课程改革的重任。我们共同的这份重任,就是在内、外部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必须有所作为,而且要把这种作为最大化、最优化。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在我们国家提出普及初等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条件是否完全具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我国就是在这种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当时要等条件完全具备,恐怕至少要等到现在才能开始“普初”、“普九”,但如果等到现在,那么我们这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能有这样的人力资源基础吗?会有那么多的外资企业因为中国素质较高而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而选择中国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历史启发我们,在勇担重任的命题之下,我们应该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必须理解、适应高中课改的工作基础和工作环境。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等待,想方设法在适应湖南省情的工作背景下,有效地开展工作。第二,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政策建议。经费的问题涉及到教育成本,在课改的条件下,教育成本是多大,要进行测算。在课改的条件下,教师编制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课改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因而必须增加多少教师编制?我们教师培训工作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社区资源如何整合,相关机制应该怎么建立?这些课题都是课改实践提出来的,也都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以教师培训工作的改进为例。有一些湖南的高中校长曾经提出建议:组建一个讲师团,这个讲师团不再是开讲座和做报告,而是由讲师团的每一个老师带着自己的课改成果下去实践,长沙市就在望城一中实施了“名师志愿支教下乡”活动。又如,选择100堂优秀的课改课,把成功的课改课作为今后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送下去。在教师培训上能否采取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可以研究。类似这样的课题研究的是我们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真实发生的、有待探索的问题,无论如何要把这些课题做起来、做好。更重要的是,课题的成果不能只是一篇论文,必须要有翔实的实践背景和可行的政策建议,先说清楚是什么,再说清楚怎么做,这样的课题研究才有真正的价值。第三,必须反思我们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有一位教育局长向我反映:个别县初中阶段有近30%的辍学率。我想,如果说十年、二十年前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家庭贫困,到了今天,实现了“两免一补”,还有这么高的辍学率,我们还能归结为学生家庭贫困吗?其主要原因只能是——厌学。那么,厌学的责任在谁?学校、班级、教师为什么对学生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全体学生是不是都得到了共同的教育关怀?这些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我始终觉得,历史在很多情况下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我们刚开始普及初等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我们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同志曾经感叹: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实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感觉这是遥不可及的,但是现在这已经是近在眼前的现实了。我认为,困扰高中课改的内外部条件问题的解决,其速度可能也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条件不具备”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客观背景,但是它不是

影响工作进程的借口。三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兄弟省份高中新课程实践的事实都告诉我们:勇于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在“条件不具备”背景下,我们必须选择、也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

三、未来的设想:努力实现共同的发展

未来湖南高中教育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共同发展,它包括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和校长的发展,等等。在建设教育强省的大框架、大目标下,湖南的高中教育将有以下一些主要任务:在事业发展的层面上,湖南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制度政策发展的层面上,湖南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为目标,以爱国主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发展的层面上,湖南将进一步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推动高中办学模式多元化;在教师和校长发展的层面上,湖南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机制,努力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高中教育体系。限于篇幅,我仅就其中的两个方面稍加阐述。第一,制度和政策的发展。高中教育未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要为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也就是说,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要服从于教育的总体目标。

比如,社会上和教育界内部最为关注的学业水平考试,教育部是把它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一个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提出来的。目前,如何根据湖南的教育实践来设计湖南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湖南的教育工作者有很多讨论,主要在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上争论比较大。我认为,要把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和设计,这个体系应该为实现我们课改的目标服务。在这个体系之下,要考虑到我们考试测量手段的局限性,初步建立学校的诚信评估机制。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比较关注的还是统考科目,那么非统考科目怎么办?它们会不会被边缘化?因此我们要把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音体美、技术课程等都纳入到我们学业水平考试的体系中去,只是实施的方式不一样,实施的主体不一样,主要采用灵活的方式,由学校执行,这就涉及到考试的诚信问题了。我相信在湖南七百多所高中里会有一批学校,有一批校长从我们共同的理想出发,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能保证考试的信度。但在制度设计上,我们还是需要对学校实施的科目建立诚信评估机制,评估的结果与学生无关,但能对这所学校诚信与否做出一个评价。接下来,就是评价结果的使用问题,过去的会考,评价结果是内部使用的,社会并不知情。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恐怕就要认真考虑家长、社会对考试及内部掌握的评价结果的知情权了。现在有不少同志热衷于比较学业水平考试和会考的异同,我觉得这不是核心问题,关键在于,学业水平考试和会考一样,都是想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全体学生都受到合格的教育,保证学校能有基本的教育质量。当年,湖南省的会考有一批学校的合格率在10%以下,这就是误人子弟!当时会考命题的通过率设计是95%,教师只要按时备课授课,学生只要按时上课,完成适量的作业,就都能够通过会考。但是有的学校90%的学生会考通不过,没有基本的教育质量。那么,到现在我们要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了,这个老问题解决没有?是面向全体学生办教育,还是重尖子轻多数?有一批示范性高中的择校生,花费极大,但却被所谓的“快慢班”剥夺了享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这个问题现在仍然广泛存在。这些问题可能都要求我们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要保证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此外,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还是不挂钩,大家非常关注,也有了一些实践,但是我想还需要我们根据湖南的特点,充分酝酿,慎重对待。

第二,教师和校长的发展。我们现在呼唤专家级、大师级的教师和校长,教师和校长的终生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桥梁。湖南现在有一百五十所示范性高中,在它们当中能否产生这样的教师和校长?在相对薄弱的学校中,能不能也产生这样的教师和校长?这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领域。以校长的发展为例,我一直对北京汇文中学的第一任中国校长高凤山的办学理念有很深刻的印象。1926年,高凤山先生担任汇文中学校长后,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是强调办学的民族性。改校名为“北京私立汇文学校”,取消了这所教会学校的《圣经》课,让民族文化成为汇文学校的灵魂。第二是对学校培养目标按时代要求作了补充

和具体化。汇文中学的培养目标原是蔡元培先生拟订的三句话“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是中国儒家理想人格中的“君子”境界,先生赞成这个培养目标,但他提出了七条反映时代要求的具体目标:“增进身体健康、涵养审美情操、增殖职业知能、预备升学基础、练习善用闲暇、学做良好公民、养成高尚品德”。第三是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实践。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例,高凤山校长曾说:“健全的头脑只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汇文学校有一个规定,下午四点之后所有的教室、图书馆都关门,学生或在操场上锻炼,或在学校数十个社团开展活动。从1926年到1952年,在高凤山先生担任校长的二十六年中,汇文培养了一大批院士和名人。书法泰斗启功先生和古生物学巨匠贾兰坡先生,分别是汇文高中、初中的肄业生,后来再没有上过学,但在汇文打下的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用。我想,高凤山校长就是一位大师级校长。高中教育怎样建立一个校长发展机制,肯定要提到工作日程上来。从汇文中学的实践看,我们的校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把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作为我们培养的关键点,要把握我们教师职业内涵的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校长、教师的职业内涵,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高高举起教育理想的旗帜,承担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方兴未艾的高中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更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