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意念结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16:40
时间:2009-2-16 8:41:34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魏佳妮 阅读179次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魏佳妮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文学院
邮编:550001
【摘要】以新电影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分析案例,通过对电影元素的意蕴分析来探讨其意念结构,并附带探讨该片中较为松散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与人物关系,从而对该片作出一个整体的评价。
【关键词】新电影结构理论  意念结构  《满城尽带黄金甲》
【Abstract】 Take new film structure theory as rationale , come to discuss whose thought structure in order to "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being to analyse case, by the fact that the intention to film element accumulates analysis , discuss the valuation owing piece of comparatively loose middle time relation , space relation and personage relation , making a overall thereby to that piece and in passing.
【KeywordS】New film structure theory  Ideal structure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前苏联著名电影理论家,新电影结构理论的开创者B.日丹在其所著的《影片的美学》指出:影片的结构有两个向度,它仿佛处于一个边缘上,一方面是在文学的范围里,另一方面是在造型艺术中,电影艺术的本性表现为两种因素——剧作和造型(这两种因素的逻辑)的统一。按照 B•日丹的观点,剧作结构是由意念结构、时空结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结构、场景结构这五个子系统共同建构的。他进一步指出,对影片结构的分析,目的在于认识,认识在于把握特征,在于艺术发现,但并不是影片结构系统中所有的结构要素都必须分析,都值得分析的。
本文拟以B.日丹的新电影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为分析案例,通过对电影元素的意蕴分析来探讨其意念结构,并附带探讨该片中较为松散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与人物关系,从而对该片作出一个整体的评价。
一、新意念结构的理论概述
影片的意念结构即影片中所包含的价值倾向与意识形态的具体构成和相互关系。对影片特定的表意而言,并不只是个抽象主题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更深刻的审美内涵的影片,表意与其说是雾里看花、模棱两可,不如说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构成,并加以复杂的显现在影片中。如果以为,只要把影片概括为某个单一的主题,就可以大概的分析表意,则有缘木求鱼之嫌。
分析影片表意的目的,不是局限于把握某个单纯的主题,而是要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地去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如果分析不能对这个基本的目的有所帮助,而仅仅陶醉于管中窥豹,那么这种脱离了形象具体性的主题必然使得对影片的读解陷入片面、孤立且死板的窠臼。实际上,那些真正优秀的影片,很少是先把剧作概括为一个抽象的主题,再来进行创作的。一个抽象的主题(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是通过影片中寸积铢累的元素来体现它的寓意深邃的主题,也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功能耦合来构建它的意念结构的。
二、意念结构在影片中的具体体现
按照新电影结构理论的说法,影片的意念结构属于影片的内容范畴,而表现意念的各种元素则属于形式范畴,在存在方式上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在功能运用上二者又是有机结合的,《黄金甲》影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规矩”、“菊花”、“药”等元素的运用高度实现了影片内在价值观念的表层显现。
(一)“规矩”的意蕴。
1、影片关于“规矩”的场景回放。
该片从一开始皇帝训诫杰王子说“我不给你的时候,你不能抢”,就暗示杰王子要遵守“规矩”,服从他的意志;在御药房里,很“小心”的喂皇后药时,直接说出要皇后遵守吃药的“规矩”;在菊花台上,皇帝坐在天方地圆的桌前(在片中,方形的桌子放在圆形的菊花台上,就隐喻了一个‘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皇帝需要规矩。)颇意味深长训诫三位王子和皇后要各自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当王后发现皇帝给她喝的是慢性毒药而不肯喝药时,皇帝却当着儿子的面逼她“不能坏了规矩”,尤其强调“规矩”二字。甚至,在大王子和皇后有了几年‘感情’积淀的前提下,大王子在皇后的房内依然喊出“我是父皇的儿子,你是我的母后……这是规矩”。在片尾,疯狂的杀戮之后,皇帝已失去了两个儿子,内心的悲痛还没有平复,看到四名侍女捧着药缓缓而来时,皇帝依然强硬的命令皇后喝药,遵守“规矩”,维护他的尊严。
2、“规矩”的意蕴分析
通过以上“规矩”场景的回放,可见“规矩”贯穿于片中始末,渗透于片中每个角落,君臣之间讲求规矩,父子之间讲求规矩,夫妻之间也是讲求规矩,而这“规矩”是一种以权力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压迫关系。权力就是压迫的根源,使得规矩就像“紧箍咒”似的牢牢的掐在每一个人的头上,无人幸免。
在张艺谋以往的影片是当权者通过手中的工具即“规矩”来压迫年轻的生命,“规矩”是压迫的工具手段而已。在《黄金甲》这部影片中是通过皇帝这个“规矩”的执行者和拥有者为核心来一一展现对杰王子、皇后等人物的压迫。皇帝这个制造“规矩”、执行“规矩”的人,在“规矩”的魔力之下也成了孤家寡人,似乎一切都是规矩惹的祸,单就规矩而言,连制造“规矩”、执行“规矩”的人都成了“规矩”的牺牲品。
如果说“规矩”是人头上的“紧箍咒”,是皇帝压迫其他人的手段,那么“规矩”的运用结果又是什么,从而让人按照一种已有的轨迹行使呢?是命运。是“规矩”决定了影片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无一幸免。影片中的每一个人头上掐着“规矩”,身子却陷入命运的泥潭,所有的人都是命运的人质、受命运的摆布,人在命运面前是渺小而有盲从的,又无可奈何,甚至不可一世的皇帝也难脱孤老一生的命运。正如曹禺常感叹的,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一旦落在里面,无论怎样呼叫,也难脱这黑暗的坑。
(二)“菊花”的意蕴。
1影片关于“菊花”的场景回放。
在影片中菊花渗透于皇宫的每一个角落,大到菊花铺满整个皇宫,小到皇后手中绣得不停的菊花和喝药时用的菊花杯。可见菊花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从意蕴上在片中有相当的重要性。在片中一朵朵的金菊覆盖菊花台和大殿之间的空旷场地,大地被金菊染色,前移和横摇镜头中饱满的金黄色令人目眩神迷。片中巩俐绣菊花的一个场景让人心颤,巩俐穿着一身黑袍,头发凌乱,透着坚定而又凶狠的眼神,专注的用颤抖而又略带神经质的手不停的绣着一朵又一朵绽放的菊花,似乎多绣一朵就增加了和皇帝对抗的信心,她叛乱的胜算就增加了一分。在片中有几个关于菊花杯的特写镜头,晶莹剔透的杯子,杯子上的菊花灿烂的绽放,但杯子则渗满了阴谋。在片尾,巩俐拒绝喝药,药泼向天空,菊花杯将破碎,杯上绽放的菊花也最终支离破碎。
2、“菊花”的意蕴分析。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中,菊花具有高洁、与世无争的意蕴,而在《黄金甲》中,菊花被赋予另一种意蕴:反叛。片中菊花的出现与皇后紧紧相关,皇后手中绣的菊花、端着的菊花杯,和杰王子率领的叛军脖子上所系的菊花图案的纱巾。这一切暗示了皇后是反叛的核心,正如皇帝是“规矩”的核心一样。“菊花”的反叛是对应“规矩”而存在,“菊花”的消逝也是在“规矩”的淫威之下消亡,但“规矩”依然存在。
影片最后结尾处,一切复杂和绚丽的颜色,慢慢褪成黑白色,最后这个黑白画面仅仅留下了一朵红色的绽放的菊花,所有的这种浮华,看上去华丽、缤纷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剩下一朵菊花,祭祀的花。这一朵菊花运用了色彩的表意,一方面它表征着一切浮华和绚烂在强权的压抑下,最终成为一朵血肉淋漓的菊花,它是对于影片中许多的悲剧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唱出的一曲挽歌。另一方面,“秋菊犹有傲霜枝”,傲然、倔强、“遗世而独立”的菊花,居然在强权的压制下,在‘规矩’的摧残下,已失去了风骨,只剩下血与肉。所以,这一朵血肉淋漓的菊花,更是对专制、强权、阴谋、暴力的血与泪的控诉。
(三)“药”的意蕴。
1、影片关于“药”的场景回放。
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皇后喝药的场景,巩俐出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喝药。片中喝药的细节拍摄得相当细腻,四个侍女捧药而来,皇后喝完药后,净口、搽嘴、洗手等一系列的动作全采用的是近景拍摄。在菊花台上,皇帝叫三个儿子跪在皇后的面前,逼迫皇后喝剩下的药。接着在阴暗的太医房内,皇帝亲自喂皇后喝药,说每一种药都是“朕给你精心配制的”,“喝药要按时服用,才有疗效。”在平息叛乱之后,皇帝再一次命令皇后喝药,皇后依然拒绝喝药。
与喝药的场景,紧密相连的是配药和熬药场景,配药和熬药是在太医房进行的。在太医房里,蒋太医邀宠似的向皇帝讲述药的毒性,算计着皇后死亡的时间。用冷色调来拍摄整个太医房,药工们在色彩灰暗的太医房内,忙碌的炮制药,熬药的蒸汽使太医房布满乌烟瘴气,整个画面令人窒息。
2、“药”的意蕴分析。
如果说 ‘菊花’意味着反叛,那么‘药’则意味着阴谋。‘药’是影片导演及其编剧团队从《雷雨》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是话剧中一个简单却具有心理张力和戏剧张力的介质,是影像叙事的着力点。在《黄金甲》中,张艺谋将“药”扩充和落实成一个太医的药房——太医的药房在影视上成了皇帝谋害皇后的空间显现,构成如《红高粱》的酿酒坊和《菊豆》里的染坊一样的空间。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是用来救死扶伤的,而在影片中“药”是皇帝毒害皇后的阴谋的外在表现形式。片中巩俐的出场,导演就设计喝药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巩俐的生命长度随着服药次数的增多而减少,她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另一方面,皇帝谋杀皇后的阴谋当巩俐出场就有暗示,即皇帝阴谋的实现也进入倒计时。后面影片情节中,皇帝在太医药房喂皇后吃药、在儿子们的面前逼迫皇后喝剩下药、在平定叛乱后强迫皇后喝药等细节,“药”贯穿影片首尾,并贯穿于皇帝的阴谋的始终。
说到“药”是皇帝谋杀皇后的手段,而这一行为的帮凶却是蒋太医。编剧们提供了一个“蒋亦儒”这个具有儒家意味的深刻名字,他是如此复杂的情节线索中的节点人物,他爱上被皇帝抛弃而恨皇帝的人,他的女儿爱上了皇帝的儿子,他自己却要用药帮助皇帝杀死皇帝现在的女人,并且最终死在他所效忠的皇帝的阴谋上 。蒋亦儒炮制“药”(给皇后吃的毒药),也死于皇帝赐予的“药”(一场暗杀的阴谋),可以说,在影片批判性的色彩与悲剧性的氛围中,蒋亦儒与“药”实现了间接同一。
(四)“规矩”、“菊花”与“药”的关系。
如果说规矩反映的是压迫与摧残,菊花反映的是抗争与关爱,那“药”所代表的阴谋与暴力则成为了影片矛盾双方斗争的焦点,它是决定了影片中皇后,杰王子,蒋太医等悲剧人物的命运发展,以皇帝为代表的摧残与压迫的一方和以皇后为代表的反摧残与反压迫一方,相互矛盾的主要结合点,更是影片主题与价值意蕴的重要支撑点。简言之,“药”是反映影片情节发展与解释悲剧个性命运的冰点、焦点与沸点。
首先,“药”是“规矩”的运用手段,是“菊花”受摧残的悲剧源泉,是悲剧人物悲惨命运的冰点。皇帝是知道皇后与太子之间乱伦恋的,为了维系“规矩”,他使用“药”;皇后因为违背了“规矩”,被迫服“药”,这一味毒药蚕噬着她娇弱的躯体,摧残着她脆弱的神经。
其次,“药”是“规矩”与“菊花”矛盾对立双方围绕吃药还是不吃药所展开的矛盾斗争的焦点。吃药,对皇帝意味着尊严的维护和阴谋的实现,对皇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杰王子意味着将永远失去他所深深依恋的母亲。不吃药,对皇帝意味着他的权威与尊严受到挑战,对皇后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和新生活的开始,对杰王子则意味着和谐的家庭伦理的重建。这样,“药”的问题成为了矛盾双方的根本分歧。
最后,“药”是影响人物行为选择的分水岭,是促使沉闷的皇宫与专制的暴君这一潭死水走向热浪翻腾与波涛汹涌的沸点。吃药还是不吃药,这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矛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如果说皇帝炮制药和使用药之前的皇宫是一潭沉闷的死水,随着太子与皇后的乱伦恋这股潜流的涌入,围绕“药”而产生的问题最终逼迫矛盾双方通过使用暴力这一极端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阴谋与暴力的洗礼下,所有的人身上的血液沸腾起来。
三、《黄金甲》为创立意念结构而建立的关系
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这部片子的各个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命题。意念结构有很大的言说空间,而在创作者那里,一个抽象的主题(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是被包括在一组更为具体,也更与影片的形象世界相关联的意念之中的。在《黄金甲》中,通过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同影片的意念建立有机的联系,使影片内涵更加丰富、意念更加深刻。
(一)时间关系。
《黄金甲》中,这部以描写古代后宫内乱为题材的影片,讲述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二元对立’”。除此之外,该片是一部充满时间声音的作品,这种时间构成了叙事的参考轴线,成为故事的“时刻字幕”。时间在片中有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两个时间一明一暗贯穿影片始末。
1、显性时间。
在片中,不断出现在走廊上游走的宫廷阉人的报时声。这种报时声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显性时间轴线,时间轴线的终点却是驶向“重阳”,也可以说是报时声作为重阳杀戮时刻倒计时的外在形式而存在。叛乱被平息之后,这对阉人最终宣告“午时”的到来,这个时刻是燃放胜利焰火的时刻,是皇帝阴谋得逞的时刻。
2、隐性时间。
在影片中报时完之后,就出现由四名侍女构成的送药队伍的来临,是皇后吃药的时间点,是她被迫服毒接近死亡的时间,也是她期待的最后复仇的时间,是她重阳叛乱的复仇时间进入了倒计时,也是皇后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隐形时间。与这个时间紧密相连的是皇帝毒害皇后的时间进入了倒计时,皇帝阴谋杀害蒋太医全家的时间也进入倒计时。这些隐性时间是深深的隐藏在显性时间背后的,隐藏在故事情节之中的,如此等等,都构成了影片表达的众多侧面,这些侧面不仅仅存在着,而且彼此之间也围绕“杀戮”时刻的到来作准备。
(二)空间关系。
在影片中,空间关系主要是围绕皇宫和天坑展开的。这两个场景各有局促和深邃的两个相对立方面的意蕴,如果说影片给人的视觉感是局促的,那么这里所反映的就是在阴谋的笼罩下与命运摆布下,人心灵的沉闷与抑郁;如果说影片给人的空间视觉是深邃的,那么它所反映的就是不可捉摸的阴谋与不可把握的人物命运。
1、局促的皇宫。
金灿灿的皇宫,使人享受了视觉盛宴的同时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正如张艺谋所说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皇宫从远处看就像高而阔的四合院,尤其是宫廷广场被人和菊花塞得满满的,从高空俯视,人和菊花成为充填物,使人视觉除了满眼的色彩外,空间上显得局促和压抑。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有色彩斑斓的长廊,色彩温暖、空旷冷寂、曲折迷离,如迷宫般的没有出路的精致鸟笼。皇后在这长廊上来回奔走,就像关在笼中的金丝雀,总是扑腾着翅膀,但永远不可能逃出这命运的鸟笼,在精致鸟笼的笼罩之下是过着沉闷而又压抑的生活。
2、深邃的天坑。
在影片中,天坑驿站的选择不是在绿色谷地,而是在峡谷之中低洼处,陡峭而又险要。从高空俯瞰天坑是深邃的,这一拍摄是在黑夜中进行,又选用了冷色调拍摄。这一切表征着一个见不得光的在黑夜中进行的阴谋-—暗杀蒋太医全家。皇帝的阴谋笼罩着整个驿站,蒋太医夫妇在深邃黑暗中同皇帝的阴谋作垂死的挣扎,同命运作抗争。黑夜似乎给了蒋太医一家黑色的眼睛,但在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他们却不能用双眼寻找到光明,他们的命运最终被深邃的、笼罩在黑夜之下的天坑所吞噬。
(三)人物关系。
《黄金甲》中所有人物关系都是围绕压迫与反压迫,吃药与不吃药这一对矛盾抗争展开的。所有的人物关系的存在形式实质上是两个家庭,一个核心家庭(皇帝的一家),一个附属家庭(蒋亦儒一家)。核心家庭所倡导的所谓“规矩”的结果是乱伦恋、弟杀兄、父杀子、夫杀妻。同时附属家庭与核心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蒋亦儒是皇帝的太医,他的妻子是皇帝的前妻,她妻子仇恨的人是他效忠的人,他的女儿是太子的情人,太子又是他妻子的孩子。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核心家庭的一点点微波都会波及附属家庭的安危,所以宫廷内乱,这场来自于核心家庭的剧烈冲突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毁灭。核心家庭中的皇帝在处理人物关系上所主张的“规矩”并未能带来人物关系的和谐,而是相反;附属家庭里的蒋亦儒虽对核心家庭中皇帝忠心耿耿,对于“规矩”亦步亦趋,却不能逃脱被“规矩”所吞噬的命运。在这里,不能不说影片对于人物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味。
四,结语
通过运用新电影结构理论,对《黄金甲》的意念结构中的各种元素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黄金甲》中意念结构的复杂性。同张艺谋以往在影片中突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二元对立”的简单主题相比,该片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之所以说《黄金甲》的意念结构是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其主题的复合性与多层次性。就其主题的复合性而言,在影片中不仅仅包含了对于所谓“规矩”、“药”所代表的压迫与阴谋的批判,同时也渗透着对于影片人物的抗争行为(“菊花”)的讴歌,贯穿着对其不幸命运的怜悯。可以说,该片的主题是对压迫、阴谋的批判与对不幸命运的怜悯的复合体。就其主题的多层次性而言,在影片中压迫、阴谋与命运的关系并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压迫、阴谋(“规矩”、“药”)决定了影片中一切人物的悲剧命运,而这种命运的悲剧又是以一种更为震撼人心的方式来批判压迫、阴谋(“规矩”、“药”)。在经过复合性与多层次性的主题运用后,在悲剧的气氛烘托下,所有的观众感觉置身于“一口残酷的井”中,是一种愤闷,亦是一种悲凉。
在片中,围绕意念结构所运用的表现形式与所选择的影片元素都是电影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显现。这种主观意图既有制作者关于社会现实的主观思考,亦有影片自身所具备的独特审美倾向,同时这种主观思考和审美倾向也符合中国包括西方在内的广大受众的审美愉悦和文化观念。在文化全球化的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探求一条将影片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商业票房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所谓的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始终应当是中国电影应当矢志不移的坚定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可能有千万条,但有一点是万变而不离其宗的,即拍摄电影必须符合电影这一文学形式的内在逻辑规律,跳出对于影片情节或是其他某个单一方面的局限,从其整体的电影结构方面去探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能够接受的审美倾向与价值意蕴。关于这一点,从《黄金甲》一片所获得的超过2.5亿的票房收入和如潮的好评,即可以找到明证。
参考文献:
[1]B•日丹:《影片的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2]曹禺:《雷雨•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宋家玲:《电影学前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