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文化铸就德育魂 西迁精神引领发展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09:38:02

沈北新区兴隆台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学生总人数1373人,其中锡伯族学生占学生总数33.1 % 。学校中小学共有30个教学班,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文明社会里,锡伯族可以说是一颗耀眼之星,它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民俗、自己的文化,有着两百多年前壮烈的西迁史。为了促进东西方锡伯族同胞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锡伯族优良的民族传统,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强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来自新疆伊犁的肖昌、文兰两位老师的才能,把锡伯族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来打造,几年来,学校将锡伯族文化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地结合,德育教育、学科教育、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适时地体现和突出以锡伯族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相关内容:

一、把锡伯族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阵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体现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主渠道。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年来,我校投入三万余元建设厅廊文化、安装电子显示屏,投入两万余元建锡伯族展室、舞蹈室、乐器室,投入近六万元制作新研制的锡伯族乐器---鹿头琴及锡伯族演出服装。使锡伯族文化教育成为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楼内大厅设有定期更换的宣传板,重点以学校德育活动、教学活动、社会活动为主题宣传内容,其中锡伯族文化交流、文艺演出、西迁纪念活动为主题的《阳光下舞动的旋律》、《西迁精神点亮我们的心灵》等主图展,新颖别致、内容丰富,不仅展现了我校开展民族教育活动的精神风采,更得到来自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视察的领导、来访客人的高度赞扬。

2、一楼、二楼走廊两侧文化建设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成语故事为内容,图文并貌给学生以启迪。三楼、四楼走廊两侧文化建设结合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人生转折等特点,侧重于理想、前途、人生哲理教育,时刻鞭策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3、主楼梯以锡伯族西迁史四副巨画《驻守西陲壮国魂》《西迁路线图》《戍边屯垦的远征铁骑》《横穿岁月的锡伯人》为闪光点,独具匠心。以现代锡伯人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及对祖国的巨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多部画像,令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

4、学校已经成为锡伯族文化教育基地。现已建成了以锡伯族发源、演化、发展为主线的锡伯族文化展室102平方米,舞蹈室102平方米,乐器练习演奏室82平方米。锡伯文化史料宣传板50延长米,锡伯族藏书120余册。二、把锡伯族文化教育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成立了“慕客登少儿艺术团”。其中包括:舞蹈队、器乐队、合唱队。由肖昌、文兰老师任教,每周上三次舞蹈、器乐、声乐课,平时主要以基本功训练为主。

1、先后排练了《百伦舞》、《蝴蝶舞》、《快乐的节日》、《托起明天的太阳》等等别具特色的民族舞蹈。2002 年7 月份,我校组织舞蹈队去新疆伊梨,向那里的锡伯人进行汇报演出,老人们看到孩子们优美的舞姿,简单的锡语问候,高兴的掉下热泪。此次活动受到了当地锡伯族人民的热烈欢迎,达到了东西部文化交流的目的。2002年《哈尔巴舞》参加沈阳市中小学文艺调演荣获二等奖,《打猎舞》荣获辽宁省“金虎”大赛优秀奖,《蝴蝶与少年》(兴隆台)荣获全国首届少儿艺术节开幕式(开场节目)演出特别奖。蝴蝶舞上了2003 年沈阳市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2005年在区第七届中小学艺术节中,兴隆台锡伯族学校的《校园民谣》获农村中学组声乐类一等奖;《托起明天的太阳》获农村小学组舞蹈类一等奖;《春天的故事》获农村中学组舞蹈类二等奖;《活力2008》获农村中学组舞蹈类三等奖;绰纶演奏《蝴蝶曲》获农村小学组器乐类三等奖。2006年1月兴隆台锡伯族学校的张丽野、佟倩等七人在2006年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电视活动辽宁赛区“风采秀”选拔赛中获少年组鹿头琴专业三等奖。同年年2月张丽野、佟倩等七人在“爱国者”2006年全国青少年年优秀艺术人才电视选拔活动中获少年组器乐专业三等奖。2006年5月在区第二届中小学校园春风艺术大赛中兴隆台锡伯族学校的乐队或器乐类小学组一等奖,乐队获优秀乐队。2006年10月24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舞蹈队,在北陵军人俱乐部参加了沈阳市少数民族学校文艺调演,乐器与舞蹈《快乐的锡伯少年》荣获二等奖。肖昌获沈阳市民族学校中小学生文艺调演中获优秀指导员奖。2007年3月7日、8日教师锡伯族服装表演队参加沈北新区“巾帼激情  沈北放歌”演出中,独具特色,深受欢迎,学校舞蹈队每年参加区艺术节演出均获一等奖。

几年来,在民族舞蹈方面为上级输送的人才一批又一批。

2、独一无二的民族乐器---鹿头琴。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锡伯族民间乐器的挖掘和拯救,现在已经使用的鹿头琴(原称绰轮琴),是根据锡伯族民间口传和历史相关记载的有关线索进行考证、挖掘,研制出的当代民族乐器,其功能丰富,表现力强,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独特,音亮弘大,能够演奏二至四根弦的和弦音,可独奏、重奏、齐奏,在民族交响乐演奏中能担当重要角色。现以试制了18把中、低档鹿头琴及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等,为把锡伯族失传的民族乐器及相关民族文化传播弘扬,现在分别在2 年、5 年级选拔了16 名优秀学生组成鹿头琴演奏乐队,已初具规模, 2005年12月26日鹿头琴表演队参加2006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电视选拔活动、辽宁赛区“风采秀”选拔赛中荣获少年组鹿头琴专业三等奖。2006年2月1日校鹿头琴表演队,参加“爱国者”2006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电视选拔活动中,荣获全国少年组器乐专业三等奖。     3、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民族舞蹈的熏陶,弘扬舞蹈艺术,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艺术节,学生们在感受民族舞蹈的韵味与美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民族的伟大。每年参加区“校园春风”艺术节活动,我校选派的民族舞蹈节目、乐器演奏均获一等奖。

4、参加“西迁节”纪念活动。我校包揽了2007年6月3日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的“沈阳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43周年既家庙建庙300周年大会”的全部文艺演出,学生表演的锡伯族乐器与舞蹈《敲起来吧---额姆琴》;肖昌、安英俊、蒋少哲等八名教师表演的锡伯族歌舞《喜丽妈妈之歌》;肖昌老师独唱《西迁之歌》;我校20名教师组成的锡伯族服装表演队与沈阳歌剧院著名锡伯族歌唱家张岩生合演的---歌曲与服装展示《锡伯人》,深受来沈的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的欢迎,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5、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关于锡伯族文体活动调查活动。如学生调查报告中写到:锡伯族抓嘎拉哈、供奉喜利妈妈、蹴球等民俗活动是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抓嘎拉哈活动,传说是当年锡伯族在“西迁”过程中,官兵一路枯燥无味单调,为调动积极性,带队首领就将羊膝骨(嘎拉哈)收集起来,在地面上铺上毡子,召集大家围坐一起,抛掷钢球分组竞赛,在规定的时间里,以抓子多者为赢。这样士兵们兴奋不已,团结一心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信心大增。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锡伯人供奉的家谱——喜利妈妈,是最为独特的一种供奉活动。在一种绳线上,挂有悠车、弓弩、红布条、小鞋子、扳指等,各有各的代表意义。如小红布条,表示生有一女孩,小鞋子表示生有一男孩,弓弩表示勇敢等等。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子一辈与父一辈之间的情感,加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把锡伯族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特色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把特色内容贯穿于学科教学中,与学科活动紧密结合。课堂是进行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另一个阵地。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强调学科整合,要求相关学科教师要将锡伯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有机的容于课程之中,并在教学中自觉地渗透。

1、为了给老师提供更多更全的学习资料,校图书馆购买了有关锡伯族历史、文化、体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订阅了《锡伯文化》等刊物,学校还组织语文、科学、社会、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相关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如何渗透民族教育展开讨论,确立了各学科渗透民族教育的具体方案,并纳入教研计划之列。以民族艺术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市级科研课题《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研究》2005年12月经沈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鉴定验收。2005年魏庆燮老师的社会实践课《民族风情》被评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2、在锡伯族语言文字的教学传播工作中,肖昌老师把简单的锡伯族语言编写为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字母、单词和简单的问话,在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进行教学。体育教师魏庆燮将锡伯族传统舞蹈《蝴蝶舞》纳入体育教学计划。孙德实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锡伯人》,内容从最早的锡伯人、锡伯人的社会地位、西迁、锡伯人的衣食住行、锡伯人的文体活动、锡伯人的宗教信仰到现代锡伯人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锡伯族的发展史,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人的坚韧不拨,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锡伯族的灿烂文化,从而增强崇高的民族自豪感,以激励他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四、把锡伯族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雪花飘飘如蝶飞  /阿莫满载凯旋回  /孩儿长大当巴图儿  /跟随阿莫去撒围     /咱们锡伯源东北  /搭弓射箭在马背  /兴安岭啊是摇篮  /摇出人间情与泪  ----”这首摇篮曲表现了锡伯民族是“马背”民族,能骑善射、英勇善战。历史上锡伯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次大的迁徙,其中18世纪中叶(1764年),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00余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新疆伊犁地区。并开始了抵御外侵、平息当地少数之间的矛盾,凿渠引水,开荒种田。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为了纪念这次事件,锡伯族人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作为民族节日——“西迁节”,历史上把这次迁徙称为“大西迁”。西迁充分体现了锡伯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戍边屯垦、保家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编写、还是德育活动的开展都将西迁精神传输于祖国的未来,

六、把锡伯族文化艺术活动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亮点。

1、底蕴提升:设计、制作锡伯族民族舞蹈演出服装200余件套,教师演出服装20多件套。出版锡伯族歌曲《嚯哩耶-黑土地》、《西迁之路》共24首,出版发行了诗集《舞者之思》,校自编校本教材《锡伯人》等4本。2007年7月阿吉肖昌、陈继秋、付雪英主编的《锡伯族艺术服装   嘎善里飞出的彩蝶》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的出版必将会在东西锡伯族文化交流与发展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也会对锡伯族艺术服装、节日盛装、会议礼服、舞台演出、电视、电影诸方面的使用上得到巨大发挥;书中人物的刻画、服饰的设计、小诗的真诚与纯朴,可以聆听到锡伯族自起源到现代文明间,随历史的潮流铿锵驰骋的脚步声;本书旨在以服饰文化为窗口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锡伯人同时,也是让正在悄悄变异和消亡的锡伯族文化得以保护

2007年8月被评为《沈阳市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形象提升:在人们心中我校已成为传承锡伯族文化的圣殿,代表锡伯族文化交流的象征。国家民委、省市民委领导多次莅临我校指导视察,新区人民政府把当地民族事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我校,全国各地特别是新疆锡伯族同胞对我校充满向往,如有机会来沈阳,必到太平寺锡伯族家庙拜祖,必到我校了解寻访锡伯族文化。我校已逐步变成东西方锡伯族文化交流及社会活动的摇篮,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大型记录片《大西迁》,把我校作为锡伯族现代教育的典范作为内容录制其中。新疆农民画家何叶尔•兴谦到我校举行个人画展,不仅对我校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也对我校锡伯族文化挖掘工作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学校把锡伯族文化教育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把他做为自己的独道办学思路之一,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我们的工作距上级民委、教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其它单位比还有一定不足,我们也深知,锡伯族文化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通过此次特色学校的申办,更好的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普及率。将锡伯族文化永远传承,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祖国大地更耀眼的明珠。

 

                                                      2009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