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的多事之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35:11

中国媒体的多事之年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席佳琳(Kathrin Hille) 2008-12-15

11月初,中国中部城市重庆,数千名出租车司机罢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一次会议上承诺提高他们的收入后,他们才回去工作。当地电视台对这次会议进行了现场直播,并被搬上网让全国观众观看。

不到一周后,甘肃和海南也爆发了类似抗议。

如果政府值得信赖的话,那么这一连串事件就是中国新闻自由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的证据。“这是数十年里突发事件最多的一年,是对新闻出版系统的一次考验,”中国印刷媒体监管机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

他列举了1月份肆虐中国南方的暴风雪、西藏骚乱、夺去数万人生命的四川地震、奥运会和最近中国需要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回应,得出结论称,媒体经受了考验,今年中国的新闻报道“空前开放”。

“没必要再担心事件会不被报道,”他表示。

然而,当更近距离观察实际情况时,这种说法很快就站不住脚了。近期的牛奶丑闻越闹越大,甚至跨过了国界,部分原因就是政府官员起初禁止对这一问题进行报道。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坏消息报道总体上增加了,与其说证明中国政府更尊重新闻自由,不如说证明中国政府采用日趋成熟的手段来管理媒体。

“共产党处于永久性危机管理状态,”北京中国研究中心(Beijing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主任墨儒思(Russell Leigh Moses)表示。“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难情况,并受到鼓舞,因为他们看到自己能够应付这些挑战。”媒体是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关键手段,中国领导人亲自利用电视和报纸来提高执政形象,尤其是在危机情况下。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个例子是,四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官方电视台上慰问受灾群众,并通过手机发布命令。

依照长期做法,所有官方媒体奉命将这样的消息在某一天在报纸头版统一发表,在电视新闻中统一播出。

然而,在互联网上,情况看上去有点不同。尽管有先进的监视和审查制度,但互联网还是演变成了中国最自由的公共空间。在网上,通过许多私有的新闻门户网站,如新浪(Sina)、搜狐(Sohu)和网易(Netease),2.5亿人(逾六分之一中国人口)可得到的内容,远远超出党提供的标准版本。

例如,中国最大的在线门户新浪网(sina.com)在很大程度上根据编辑认为读者想要什么来安排新闻报道。

“我们每天都对浏览量最多的报道进行排名,这些报道的话题非常广泛,”副总裁兼总编陈彤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后,金融危机的点击率最高,编辑组开辟了一个美股特别页面,这一话题在数天内最受欢迎。但到11月初,焦点转移到了影星巩俐成为新加坡公民之类的问题上。

“这是个奇迹,因为我们是媒体公司,但不是政府机构,”陈彤表示。他认为,政府对提供言论空间已更为自信,因为从总体上说,中国人对未来是乐观的,在政府看来,爆发全国范围政治抗议的风险很低。

然而,即便是新闻门户,也是在一个细密的规则网里经营的,且它们之所以拥有相对自由,只是因为它们在技术上未被视为媒体。虽然新浪的800名编辑制作了网站上的多数娱乐或体育内容,但他们不得制作被界定为政治新闻的内容。

对于这一类内容,他们只能转发报纸或电视频道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已经通过官方审查。

但也存在灰色地带,眼下新闻门户网站就在试水。最著名的一例就是美国总统大选报道。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获胜后的几分钟内,相关新闻就出现在新浪网上——从美国媒体翻译过来并由新浪网自己的编辑改写。“等待中国媒体太慢了,”陈彤表示。“那是一个大家广泛感兴趣的非敏感性话题。”

译者/红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