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 救人、“好人”围观引起的人性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3:19:59
据《东方今报》7月3日报道:最近,在郑州市嵩山路与陇海路路段之间的金水河畔,一名10岁左右的女孩儿玩耍时掉入2.8米的深水中……河岸边有二三十名路人围观,只有两名男子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两名男子中,一个是不会游泳的“旱鸭子”,一个则因车祸负伤腿里还打着钢板。女孩儿最终得救了。这两名救人者事后悄然离去。一个星期后,有人证实,见义勇为的这两个人其实是小偷。记者的调查结果也证明:这两个人的确不是“好人”:其中一个曾因打架斗殴坐牢八年、出狱后又曾吸毒;另一个也曾参与过抢劫,他们目前都以偷窃维持生计。在记者发稿前,他们中的一个和他的朋友又在同一地点救了另一个女孩儿。看来他们是要幡然改进、弃旧图新了?然而又不。他们坦白表示:打算还在原来的道路上走下去(《女孩落水几十名路人围观 两小偷见义勇为救人》http://news.qq.com/a/20070703/002820_1.htm)。
“好人”见死不救的报道我们已屡见不鲜,但“坏人”奋勇救人的新闻我们还极少听闻,因而不能不为之纳罕。纳罕之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人性复杂的反思。
少年儿童看电影,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里面的人物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好人”当然是一切都好,没有半点污点和瑕疵,当初“样板”作品里的“高大全”式人物尤其如此。而“坏人”,则肯定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是不可能做出任何好事的,如果做了什么“好事”,也一定是存心不良,或者包藏祸心。这种绝对化的认知方式在许多成年人那里也是根深蒂固的。不过遗憾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的“好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一般性的“好人”们的道德底线却一再被打破,比如:自认为是“好人”,但在别人遇到危难时却见死不救;自以为是“好人”,却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自以为是“好人”,却生产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粮菜食品以牟利;自以为是“好人”,却污染环境危及人类的生存,等等。一些“好人”的作为其恶劣程度甚至已经超过某些“盗亦有道”的“坏人”,难道不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吗?而这种“好人”道德水平得普遍严重滑坡,将使我们的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是很值得忧虑吗?
“小偷”就是“小偷”,在改过自新之前不会被视为“好人”。但人性是复杂的,“好”和“坏”不是绝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面对见义勇为的“小偷”,作为“好人”却作壁上观的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地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