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里的中国“两会”:难坏了记者忙坏了官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03:15
   经济危机里的中国“两会”:难坏了记者忙坏了官员
  来源:联合早报
  叶鹏飞/中国总理温家宝上周四在全国人大开幕式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外交成绩时形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并没有自夸的意味。路透社当天报道说,因市场预期工作报告将公布对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9041亿新元)投资计划加码,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集体上扬。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2.2%,结束五日的连续跌势
  无独有偶,在工作报告没有如市场预期为4万亿加码后,纽约股市主要股指同日重挫4%以上,道琼斯指数跌破6600点。中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今年的“两会”分外让人瞩目。从北京发出的任何关于经济的话语,似乎都可能在数千里外的角落引发“蝴蝶效应”。
  正因为中国的决策将对全球更多的人产生影响,对于决策过程与品质的期待势必相应提高,“两会”制度的利弊也将被更严格地检验。在温家宝宣读工作报告后,“两会”的主要活动就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报告内容。然而几年来采访“两会”的经验表明,这些讨论内容都不是记者关心的重点。
  上周在人民大会堂与一位在西方新闻机构工作的同行闲聊,对方说,她的两名同事去旁听小组讨论,最后连半个字也写不出来,公司因而决定取消派记者去采访小组讨论的安排,节约人力调配。
  当天上午在大会堂只有一个小组讨论开放给媒体采访,现场的记者在代表轮流发言时不耐烦地进出会场,或三三两两在会场外聊天、打手机;或围堵出来上厕所的代表寻找新闻点,几乎没有多少记者对正式的发言有一丝兴趣。仔细听发言内容,就不难明白为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发言的人毫无例外地对报告内容表示“支持、拥护、同意、感动”,从写新闻的角度而言,确实会让记者有点“巧妇无米”的无奈。
  这又似乎是对媒体开放的小组讨论才发生的现象,另一名意外进入不开放的小组讨论现场的同行说,其实有不少代表和委员的发言相当坦白尖锐,对敏感问题也有比较诚实的言论。然而这种只开放给官方媒体的小组讨论,敏感的内容应该难逃被过滤的命运。
  中国领导人开始注重网络舆论,无疑让人大在“议政”和“监督”的两大角色里更需要侧重后者。作为宪法规定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人大代表的发言当然还具备政治意义,可是在现有的状态下,网络多元活泼的观点或许更贴近民情民意。经济危机给予人大发挥其监督角色的机会,4万亿元怎么花?如何避免贪官上下其手?多项网络民意调查均为榜首的腐败问题如何解决?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怎么建立?……这些都考验着人大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实际功能。
  从西方主流大报如《亚洲华尔街日报》、《国际先驱论坛报》隔日头版头条、图文并茂地报道温家宝的工作报告,可以想见深陷在经济危机里的国际市场对于“两会”的重视。对很多外国记者,“两会”最大的作用还是提供了接近和采访官员的机会。中国总理和外长一年里也就只这么一次机会接受现场提问。
  温家宝在工作报告里说:“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对于已经因产能过剩,需求萎靡而叫苦连天的国际市场,无异当头棒喝。本周五人大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自然是国际媒体屏息以待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