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科技] UMTS不可輕忽的痛:TDD干擾 - 《臺灣通訊·無線科技》雜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00:34
Peter Relph
編譯:柳林緯

從TDD的發展經驗來看,如何解決干擾問題,實在是一大考驗。而這次的主題,在於討論WiMAX、3G、4G的整合應用,這樣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在此,就以本篇文章,來一窺在無線通訊網路中的TDD干擾問題。

正當第三代行動電話(3G:3rd Generation)於歐洲市場初試啼聲之際,採「分時多工」(TDD:time divisionduplex)模式的寬頻分碼多工接取(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Access)技術也正開始陸續佈建中。然而,對於許多地區來說,特別是對於歐洲地區來說,TDD系統彷彿只是用來輔助或彌補系統涵蓋率不足的玩意兒,只是為了在3G以及802.11 WiFi之外,多提供用戶一些可以高速上網的管道罷了。

TDD系統初試啼聲
雖然系統業者不僅可以提供一般3G手機訊號,還可以提供這種嶄新的TDD上網服務,對用戶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技術上來看,一方面要處理手機的「分頻多工」(FDD:frequency divisionduplex)格式訊號,另一方面又要搞定配備TDD的筆記型電腦,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通訊格式,對於兩種天線之間以及所產生的相互干擾,絕對會讓技術人員深感頭痛。
部分業界人士認為,TDD絕對是個可以取代現今UMTS系統採用的FDD格式,儘管比起後來的TDD,FDD在3G的地位早就已經是不容撼動了。但在東亞地區,TDD格式的TD-CDMA以及TD-SCDMA,由於是IEEE802.16與802.20的變型,因此也成為許多業者在主流的3G技術外,積極關切的新格式。
不可諱言地,TDD系統具有許多優點。單一載波頻率(carrierfrequency)可以同時用來進行上傳及下傳連線,畢竟這是以時間為切割方式的通訊技術;此外,上傳及下傳的時間配置(timeallocate)可以按照資料的傳輸量(譯註:以接收電子郵件或寄送電子郵件為例,其所需之上傳與下傳都不同)排定其大小與比例。也就是說,TDD可以提供非對稱(asymmetric)的資料傳輸,而這在需要上網瀏覽網頁的使用情境時,將不至於讓整個系統的頻譜有所浪費。同時,這其中的上傳下傳比例分配,也可以動態即時調整,以符合人們的使用彈性。

TDD雖然優點多多 但干擾問題卻不容忽視
然而,儘管TDD具有上述這些優點,但其所衍生的干擾問題,卻也不容忽視。把使用同一頻率的發射電路跟接收電路擺在一起,其所引發的鄰近波道(adjacentfrequencybands)干擾,對於整個系統而言絕對不容小覷。舉例來說,如果某個鄰近波道被用做上傳時,基地台的接收端會把它當成是從TDD基地台傳來的干擾訊號。
同樣地,如果TDD的鄰近頻率與下傳相近,TDD系統的接收電路也會把它視為干擾訊號。這樣的系統辨識問題,確實會在行動裝置上產生。更進一步來論,對於行動電話手機這樣的小型裝置,其嚴重的程度是會比其他行動裝置(如:筆記型電腦)高,尤其是手機沒有辦法配置指向性天線,或是其他最基本的分離控制措施,來避免或減少這些干擾。
所幸,業界已充分了解這些干擾問題,並進行一連串的研究,以便能早日解決。其中,最具代表的應該算「第三代行動電話合作伙伴計畫」(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了,該組織訂定了相關的設備規範,以便適用在「同一地理區域」(same geographicalregion)或「與其他服務共存」(collocation with otherservices)的環境中。這些積極的定義對於需要提供與其他服務共存的環境來說,將大大地助長相關設備與器材的發展,並且甚至促成業者導入該等服務與採購此類產品。

「共存規範條件」(collocation specifi-cations)
「共存規範條件」(collo-cation specifications)係由「干擾計算」(interferencecalculation)衍生而來,也就是充分考慮發射機中屬於所謂「鄰近波道洩漏比」(ACLR:adjacent channel leakageratio)的雜訊或是「寬頻雜訊」(wide bandnoise)。而在接收機方面,就要考慮對於非所需頻道的訊號排斥力,也就是所謂的「鄰近波道選取性」(ACS:adjacent channelselectivity)或「排他免疫力」(blocking immunity)。針對基地台設備,這方面的計算則需要考慮現場天線(on-siteantennas)的耦合(coupling)能力。至於其他的統計數據,則包括對於行動電話手機和其他屬於訊號涵蓋率方面等,或是與特定服務有關的項目。
目前已經有許多軟體工具,可以用來進行相關的計算工作,其中包括:Opnet(譯註:OPNET是由美國太空總署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發,做為網路規劃、模擬及分析的軟體)和SEAMCAT(譯註:其全名為Spectrum Engineering Advanced MonteCarlo Analysis Tool,係歐盟官方郵電管理會議CEPT「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Telecommunication administrations」組織所訂定的軟體規範,目前所使用的版本為:SEAMCAT-3)。
而業界對於這些計算過程中的問題來源,大都認為干擾是來自於像是高斯雜訊(Guassiannoise),同時認為這些雜訊是持續存在的。但從TDD系統來看,這樣的論述卻已經被推翻了。從實務的數據來看,干擾雖然會發生在手機或基地台上,但卻不會同時發生。也就是說,即使是發生了鄰近波道干擾,單一時間裡也僅會在出現在手機上,或者是基地台上。

空中傳輸介面協定的防錯設計
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絕大部分的空中傳輸介面協定(air interfaceprotocols),像是W-CDMA,都是設計來對抗傳輸過程中的衰落效應(fading effects),以避免突發的傳輸錯誤(bursterrors)。而為了要達成這種屬於傳輸階層(link-level)的編碼,其資料間隔(interleaves)(或稱之為「重新排序」re-orders)會假設突發的錯誤以隨機亂數的方式,出現在資料封包裏。
爾後,再把資料予以編碼,一般都採用高速或各種新穎的編碼方式進行,由於採用了這些具備多重驗證的編碼方式,因此使得其間所產生的錯誤可以有機會一一修正。從這樣的論述來看,TDD系統的干擾所引發的效應,並沒有嚴重到會像其他傳輸方式那樣,甚至會在同樣的傳輸功率下,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
然而,不幸的是,如果要處理這些突發的干擾(burstyinterference),就必須要動要用到像是益華電腦(Cadence)訊號處理工作系統(SPW:Signal ProcessingWorkSystem)這樣的傳輸層級模擬分析工具。也就是說,只有投入大筆的資源之後,才有可能充分掌握這些干擾的各種效應,並讓整個編碼的表現有所提升。
不論是各種對於資料傳輸速率、資料區塊長度、還是編碼速率等各方面的影響,甚至是TDD干擾源的訊號工作週期,都可以藉此充分掌握之。而在實務上,上述各種可能受干擾的對象以及干擾源,都要以非同步的方式來處理,所以在處理統計數據與研究結果時,更需要有足夠的解讀與判斷能力。另外,為了要有完整的分析,對於突發干擾的衰落頻道(fading channel)衰落程度免疫力,也需要予以考慮。

工作週期效應(duty cycle effects)
當TDD系統的工作週期趨近於百分之百時,其干擾的模態也會趨近於高斯雜訊模式,但這樣的情況應該很難發生。相反地,當TDD系統的工作週期降到非常低的時候,干擾的效應會因為編碼技術的修正除錯而消失。
對於TDD系統的行動裝置來說,這樣的結果確實非常有用。因為,在一般的使用情形下,這些裝置都是以非對稱的低工作週期方式來進行的。而這些可能搭載在筆記型電腦的通訊模組,將會繼W-CDMA之後,被用來進行語音、或是影像的服務。在這樣的安排下,今後的可攜式產品,也會和W-CDMA的使用者們一樣,享受到毫無差別的服務。
因此,對於那些對行動裝置與行動裝置間的交互干擾(mobile-to-mobileinterference)極為重視的人來說,這應該算是一項好消息了。畢竟,其所帶來「毫無差別」的感受與服務,對於一般用戶來說極為重要。雖然比起手機的輕巧與便利,其他的行動裝置顯得有些麻煩,但以手機有限的體積與性能以及相對來說比較花錢的條件來看,這樣的應用多元化與毫無差別的服務,應該算是一個好的發展。

整體來說 TDD仍是利多於弊
誠如剛才所提到的各種利弊得失,很幸運地,TDD系統整體來說還是利多於弊的。儘管部分悲觀人士還是會拿各種干擾與研究結果大做文章,但本文仍認為,編碼方式及各種配套措施將可大舉提升系統的免疫力。對於進一步的細項研究工作,這確實需要大力投入且採用傳輸層級的模擬工具才能完成,同時,這還需要視該空中傳輸介面協定中,干擾源(interferer)以及受干擾項目(victim)各是什麼而定。
然而,對於業界來說,充分掌握「干擾」這個課題,無疑是正確且該走的一條路。不論是對TDD系統,還是今後的各種通訊系統來說均是如此。而單就TDD來說,正視並處理好「干擾」問題,將有助於此系統的發展與推廣。


作者簡介
Peter Relph係PA Consulting公司(網址:http://www.paconsulting.com/)首席顧問。原文刊載於《Wireless Europe》雜誌二○○五年十二月號/二○○六年一月號。

譯者整理
如需進一步瞭解本文中所提到的相關知識或資訊,請參考下列網址:
http://www.tdscdma-forum.org/
http://www.umtsworld.com/technology/tdcdma.htm
http://www.umtsworld.com/technology/tdscdma.htm
http://pcs.csie.ntu.edu.tw/course/pcs/2004/20_UMTS_Overview.pdf
http://www.3gpp.org/
http://www.seamcat.org/
http://www.ero.dk/seamcat
http://www.opnet.com/
http://www.cadence.com.tw/
http://www.cadence.com.tw/news/newsdetail.asp?ID=129
http://www.coware.co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
 2006-01/21/content_4080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