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刚:易中天先生,别逗了!(南都周刊 2009-2-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9:38:10
主页 > 南都周刊294期 > 正文

易中天先生,别逗了!

2009-2-26 15:59:43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167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易中天先生接受了《新周刊》的专访,在这篇“呈堂证供”里不仅点名提到了《南都周刊》,还表达了他对《南都周刊》于2008年11月21日刊发的《清算百家讲坛》报道的强烈不满。 南都周刊编辑:吴金  记者 | 张守刚       前段时间,易中天先生接受了《新周刊》的专访,在这篇“呈堂证供”里不仅点名提到了《南都周刊》,还表达了他对《南都周刊》于2008年11月21日刊发的《清算百家讲坛》报道的强烈不满。作为该报道的执行记者,我对他的相关言论诧异之余,也不禁困惑:满口臆想污蔑之辞的这个人,真的就是那个我曾熟悉的易中天先生吗?
  为简洁起见,我愿意仅就易先生在访谈中对《清算百家讲坛》报道的质疑,逐一具体反驳如下:
    “不调查,不研究,也不核实”——对此“罪状”,我倒要反问易先生,不是为了调查,我怎么会联系到万卫先生,联系到您易中天先生,还有其他专家?而他们对问题的回应,我都如实写在报道里。易先生很忙,但既然准备就我的报道发表评论,还这么郑重其事,怎么不肯多用一点时间仔细读一遍报道?
  “全部是作假,看着就好笑”——笑不笑我管不了,但“作假”却是易先生十足的臆想之辞。对这个问题,我无需讲新闻人操守或者做人准则之类,只有一句话:这不是想象杜撰的数据。对《百家讲坛》收视率的调查,我是否做过采访,有相关录音为证。易先生如果有兴趣,我们不妨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不知意下如何?
  “不是客观呈现”——恰恰相反。为了客观呈现,本报报道里不仅有央视工作人员对本人透露的收视数据,也引用了央视对收视率下跌消息的正式表态。我就奇怪:易先生怎么就是看不到?这到底是易先生的“选择性阅读”还是“选择性失忆”?如果易先生不愿意自己找,那我可以提醒下到底在什么地方。易先生,您能拨冗亲自看一遍吗?
  “瞎编我的表情,很激动地说,很兴奋地说”——这是易中天先生质疑中与自己最密切的部分,但可惜连这个也站不住脚。这几个形容词到底在哪里,易先生能替我找出来看看吗?如果易先生找不出来,那我就要问一句:到底是我在瞎编,还是易先生又一次的狂放臆想?
  有些让人觉得诡异的是,易先生一直对媒体给他戴上的“学术超男”帽颇有微词,但此次提到本报,竟加以“三鹿媒体”之名进行污蔑攻击,本报报道到底触犯了易先生的何处软肋,竟令其大失风度?其离奇的愤怒与污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以上所说的,也是我个人的“呈堂证供”。易先生说,他错了,他会道歉。现在事实都在上面,易先生明鉴,更请读者明鉴。           

相关新闻

  • 他们都是被“修理”过的演员2008-11-21 10:18:52
  • 有讲坛,但没有百家2008-11-21 10:14:21
  • 清算百家讲坛2008-11-20 10:20:47
  • 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揭晓2007-11-6 10:02:55
  • 易中天对谈于丹:小人不妨自得其乐2007-7-23 9:47:34                        
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7268_0.shtml
 主页 > 南都周刊新闻269期 > 正文

清算百家讲坛

2008-11-20 10:20:47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2700 网友评论 5 条 点击查看阎崇年挨打,于丹受威胁,收视率在过去的两个月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前十名,多事的百家讲坛,如今也显出了一股颓势,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曾经风光火爆的栏目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 南都周刊编辑:林斌  制图 |李峰     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易中天等多方说法,从学术选秀、学者包装、利润产生等环节揭示该栏目这些年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并试图从中揭示百家讲坛大起大落的真正缘由。这个时代,所谓娱乐至死,或是娱乐到死;或是因为娱乐,所以死了。   死亡倒计时,现在开始 记者 | 张守刚 北京报道   重新登上《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已经61岁,他见证过栏目的辉煌和黯淡,可谓是百家讲坛一张名片。 摄影|记者 邵欣     娱乐化、庸俗化曾经引起很多主讲者的不满,但是巨大的利益诱惑还是让某些学问人趋之若鹜。解剖百家讲坛,揭示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本质,还有学界的悲哀。     创立于2001年的央视《百家讲坛》,转瞬已整整7年。七年之痒,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同时,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
  先是有阎崇年挨打,于丹被威胁的事情。而现在记者从央视内部得知的最新消息,《百家讲坛》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9、10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有学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任何主讲人都挽救不了《百家讲坛》,这个影响巨大的节目在进入多事之秋的同时,也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收视率日薄西山
  从汉代人物到品三国,再到此次的“诸子百家”,易中天沿着一条上溯的路线品读中国历史。但有点意外的是,媒体对他此次复出“救市”话题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诸子百家本身的关注。
  采访易中天的那几天,《百家讲坛》正在播诸子百家之“儒墨之争”,他表示这是最难被接受的段落,但绕不过去,还是要讲。“我有一个说法,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变成执政党,但是实际上是儒法共制,所以外儒内法,阳儒阴法,都是执政党,道家变成在野党,墨家变成地下党。墨家那套东西确实不好玩,是过苦日子的,所以最近播儒墨之争,收视方面还是比较难的。”
  针对“救市”之说,他的回应是:“这个题材不是救市,诸子百家对于观众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不那么有趣,甚至有一点沉重,靠它来拉动收视率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诸子百家”选题的思想含量、文化含量、学术含量都超过“品三国”,但观众是否喜欢他,他心里没谱。
  有关《百家讲坛》走入窘境的声音,早在此次“救市”说之前的今年年初,就已经见诸报端。2月,上海《青年报》题为《主持人匮乏“百家讲坛”遭遇瓶颈》的一篇报道,以担忧心态揭示了节目的生存窘状。报道称,虽然《百家讲坛》一直在酝酿变革,比如由讲历史故事发展到讲“红旗渠的故事”,还拟请评书家单田芳来讲林则徐,但一番努力下来,效果并不太明显。
  据称,年初《百家讲坛》虽然仍可保持央视十套收视前三名,原来的头把交椅可能难保。而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时创下的0.69%的收视率纪录,再没有出现过。
  到了5月,关于收视率的风波又起。有媒体爆出,《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称,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还不到高峰时的七分之一。随后,纪连海又出面否认自己说过类似的话。
  而本刊记者对收视情况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更为惊人。一位不愿具名的央视科教道(即央视十套)的节目编导告诉记者,今年《百家讲坛》的成绩确实变化很大,跌幅之大令人吃惊。“现在科教频道的24档节目中,《百家讲坛》在9、10月份的收视排名已经跌倒了十名开外,最低的时候已经是第18位,已经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位编导评价说:“跟之前的稳居第一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有其他节目发力的原因,但主要还是自己出了问题。”
  来自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显而易见。一位原来喜欢《百家讲坛》的观众告诉记者,现在的节目到底好不好看,她没法评论,“因为这段时间根本就没看,”而在百度的“百家讲坛吧”,网友各种批评性的言论随处可见。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百家讲坛》已经彻底对外封口,对包括收视率等外界关注的问题,不做任何评论。记者联系到制片人万卫,他表示“领导有规定,不好说”,建议记者采访主讲人。
  《百家讲坛》的衰微气象,从今年主讲人的火爆程度也可见一斑。2005年《百家讲坛》推出刘心武与纪连海,2006年易中天和于丹更是异常火爆,到了2007年,栏目大力推荐王立群、蒙曼等,声势明显弱了很多。到了2008年,后继无人的栏目只能让刘心武、易中天等老面孔轮番上阵,重新出山。
  即使老面孔,也不一定靠得住。易中天向记者透露,自己现在最大的想法,是想退出《百家讲坛》。“我不讲了,我要休息,太累了。”61岁的易中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录制《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任务”。“我现在已经快退休的人了,我凭什么要这么累?已经够了,我想过一点没有计划的生活。
    在年初,万卫也曾表示:“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栏目前景就不容乐观了。”但直到年底,《百家讲坛》派往全国各地海选的各个小组也没有发现让他们兴奋的主讲人。
  与此同时,之前《百家讲坛》系列图书市场上“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状态,也堕入低谷。在北京著名的第三极书局,本月初的销售排行榜上,前十位已经难觅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的踪影,成绩最好的是阎崇年的《康熙大帝》,排在第19位,其他的书店情况也类似。新晋主讲人推出的《蒙曼说唐》、《马未都说家具》等系列图书,销售成绩并没给人惊喜。   娱乐化与伪学术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高潮低潮,这是自然规律。他对该节目的一贯态度是:“百家讲坛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这是我早就批评、一直批评的。”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同时也是古代文学方向的教授,他近期发表的文章《<百家讲坛>现象批判:吊诡的大变脸》,将《百家讲坛》称作“三无”产品,即“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谈到这篇文章的初衷,他说自己“除了学术专攻之外,同时也是学术文化的环保主义者,是学术文化圈中的清道夫,有时候对一些文化现象忍不住要说几句话。”
  早期《百家讲坛》走的是精英路线,比如霍金、杨振宁、李政道等,还有童庆炳、叶嘉莹、莫砺锋等名家都相继到节目做客。对它的前期节目,李浩是肯定的,但对后期也就是“变脸”之后的节目他主要持批判态度。“有个很耐人寻味现象,在我们圈内公认的优秀学者,比如叶嘉莹,学问好口才都好,于丹见了她也毕恭毕敬的,口称学生,但在《百家讲坛》就火不起来。再比如傅佩荣,在台湾大学主攻哲学的,他有西学背景,也有旧学根底。他讲课我听过,有学理有问题意识,无一句无出处,人又儒雅,口才也极佳。但可惜的是,按他自己的说法,‘于丹把我挤出了百家讲坛’。”
  李浩说:“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家讲坛》不认专家,不注重专业。”
  他表示,“变脸”后的节目无学者。改革与变脸后,担纲主讲的并非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甚至干脆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没有写过相关论文,没有先行研究,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现状知之甚少。“无知者无畏,心中没有游戏规则,更没有学术戒律。” 比如,对儒家经典中一再出现的“小人”,于丹“创造性地”解为“小孩”,让人大跌眼镜。
  让一个领域的专家讲述另一个专业的内容,这几乎成了主讲人能火爆的铁律,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人莫不是如此。也正为此,这些在学界看来根本没有该领域普及资格的学者,引起了来自学界和草根阶层的争议,而这种争议,恰恰又暗合了传播学的规律,“争议化传播”将主讲人推到更火爆的境地,个中微妙令人玩味。
  文化评论者北邙山樵在《百家讲坛:权力结构与传媒生态》一文中,也从传播角度分析了刘心武的走红。“刘心武为什么可以在考证不确凿的情况下就信誓旦旦地讲《红楼梦》,此间并无知识的真伪,而只有声音的强弱(谁背靠强势媒体谁的声音就强)”。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不仅在央视讲,也会接受其他电视台的邀请做讲座,其显示出的娱乐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纪连海在上海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中谈到大禹治水时,发表新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另有隐情,因为“大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此论一出,一片哗然。
  这种庸俗化娱乐化的解释,即使在被视为“最学术的主讲人”王立群身上,也屡见不鲜。比如,王立群新解“凤求凰”,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预谋的劫财又劫色”。再比如,他称“可以负责任地说,汉朝的很多皇帝,包括刘邦都是双性恋。” 这种庸俗化的视角,无疑是为了投合观众的猎奇心态。
  不过,王立群并不承认自己有娱乐化的现象。他对本刊记者表示,自己的要求是要有学术底蕴,又有通俗表达。“就我讲来说,不存在娱乐化的现象。我管住我讲的东西是学术的,老百姓也能听得懂。不过别人怎么讲,我管不了。”
  别人怎么讲?北邙山樵评点阎崇年、易中天、于丹三大主讲人说:“阎崇年虽然饱读史书,却居然是在历数清代宫闱的帝王轶事和花边新闻;易中天号称是在“水煮三国”演绎名著,其精神内核却是展示中国人最应该去批判的官场哲学和阴谋论;至于于丹,她讲的内容根本就和孔子庄子无关,她是以复活经典的名义,传授犬儒主义哲学,对大众进行心理按摩。”
  在《娱乐至死》中,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到了娱乐遵循的三原则:第一,你不能有前提条件,观众在观看你的节目时,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第二,你不能给观众出难题,动脑筋的事儿别涉及;第三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或其他传统演说方法。
    这三条,条条都像针对《百家讲坛》而言,似乎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娱乐节目。
  在这种原则下,很多主讲人即使自己想做一些有价值的发挥,却被编导以“太专业”的理由砍掉。近期主讲“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系列的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说,在讲到《梁祝》时候,他本来想要指出,祝英台扮男装读书,是因为读书权作为古代女子人权的一部分,被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体制性文化压制了。“就连这样的话,在节目里面也算太专业。”
  对此,很多主讲人都表示了不满,与栏目组的矛盾也公开化。武汉地区上央视《百家讲坛》第一人、“武大名嘴”赵林教授,就曾公开发飙:“央视《百家讲坛》如果还是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肯定再不上了。”
  周国平在谈到《百家讲坛》时指出,作为强势媒体,它排挤了传统载体,他担心:“由于它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南京大学中文系傅元峰博士的指责则更为直接,更为尖锐。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他认为:“大家的矛头都指向了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成名的学术名人们,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百家讲坛》。只要百家讲坛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易中天和于丹被制造出来。”   产业与利益的诱惑
 
  内容的娱乐化与操作的产业化,是《百家讲坛》成功的两大法宝。以电视节目为中心,《百家讲坛》与出版社、主讲人、听众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而打造这个链条的主要幕后人物,就是制片人万卫。
  “这个人不好玩。”说到万卫,易中天说。“除了谈工作以外,不会谈别的。把工作谈完了就笑,他是不会聊天的一个人。因为他身体不好,原则上不参加宴请和应酬。他觉得吃饭很累,应酬说闲话,他都不会。” 
  有人写文章把万卫比作张艺谋。“万卫也和张艺谋一样,包装明星、出书、出碟、签售、讲学等一路下来,全程一条龙。其实,说到底,所有的围绕学术明星的衍生产品,都是一个利益问题,收视率上去了,电视广告就上去了;名气来了,出版商的利润就上去了。”
    录制百家讲坛本身的报酬很少,主讲人无论名气大小,都是一集1000元,还要扣税30元。来央视的接待水准也很低,像易中天这样的大牌主讲人,来京录制节目也是自己下飞机,花16块钱坐大巴到公主坟站,然后打一个出租车到附近的央视“影视之家”,自己入住,全程没有接待人员。
  为什么如此低的待遇,很多学者却趋之若鹜?利益刺激无疑是极大的一环,这个利益中,最看得见的就是出书后的版税收入。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首印55万册夺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版权,开启了中国图书出版版税最高记录,该社2006年总共6000万的码洋,有3000多万是易中天的“贡献”。在2006、2007年度的作家富豪榜上,易中天收入高达800万和680万。
  而夺得《于丹〈论语〉心得》版权的中华书局,起印数升到60万册。从2006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的签售会开始,一个月内,该书的销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册。而《于丹〈庄子〉心得》更是首印100万册,创下近10年畅销类图书首印的最高纪录。2007年,于丹版税收入高达1060万,超过易中天。
  易中天、王立群等人的命运已彻底被一个栏目改变,这一点他们也不讳言。易中天回忆说,当年留校武汉大学,“最开始住办公室,然后是住宿舍,一家人一间房,没有厨房,没有厕所,在楼道里弄一个小煤炉子,到山上捡一些松果,回来做饭。”而现在,媒体上热炒的是他的“别墅”风波。
  即使没有易中天、于丹的火爆,只要你成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书的销量跟之前皓首穷经写成的学术著作难以同日而语。王立群对本刊记者披露,在入主《百家讲坛》之前,他出版的学术著作版税是8%,印到3000册算不错了,但现在出版“读《史记》”系列,首印都是20万册,按10%给版税,两者之间的稿费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比王立群还不知名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隋丽娟,入主节目后推出《隋丽娟说慈禧》,其销量也有十几万册。该书编辑对记者表示:“这个数量也是不错的”。
  从穷教书匠到名教授,社会地位的提高显而易见。走红后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都是社会活动频繁,其接待级别也水涨船高。王立群最近刚去太原讲了一次课,他透露是“市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市里副处级以上官员悉数参加,1000多人都在下面听我讲课。”
  《百家讲坛》主讲人孔庆东曾说:“倘若《百家讲坛》这样演变下去,简直成了评书或学者讲故事,那我们学者就没有人来了。”这句话前一半是对的,后一半是错的,因为面对利益的诱惑,不是每个学者都能抵制住诱惑。
  李浩认为,所谓学术明星的流行,给了一些学者不少误导,觉得上《百家讲坛》才是学者的风光,能名利双收,特别对中青年教师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师影响颇大。“不少年轻学者把上讲坛作为终南捷径,以为做学者也可以像当明星一样一夜成名,大红大紫,这就极大地误导了青年学生。”
  身为西北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李浩对很多地方大学热捧《百家讲坛》的风气不以为然。“有些院校认为,自己学校的老师上《百家讲坛》,等于是给他们学校争荣誉,也等于给他们学校打广告,就鼓励自己的教师去争取。”他认为,《百家讲坛》已经变成了个人与团体的名利场,这使本来就浮躁的学风更加盛行。   改不改或许都是死
  2008年的一次制片人峰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对《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你们《百家讲坛》的形式就不能换一换,总是那么一个破桌子??” 作为《百家讲坛》的坛主,万卫给出的答案是:“不能变”。而在本刊与新浪论坛联合发起的网络调查中, 面对“《百家讲坛》目前刻板的讲堂形式需不需要变革”的问题,超过一半网民认为“迫切需要,否则观众流失更严重”。
  无论精英分子,还是草根,都希望在《百家讲坛》上实现对话,意图让持不同意见者占据一样强势的平台。魏明伦就直斥《百家讲坛》垄断了无法对答的话语霸权,“《百家讲坛》可否另设一席,请海内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俊杰,与易中天‘教父’、于丹‘圣母’对话《三国》,答辩《论语》?”
  对于百家讲坛的模式,易中天觉得无法改革,他斩钉截铁地说,互动是不可能的,场场自发的提问,根本不可能,只有找托,找托还不如不做。“这是不懂行的意见,因为不可操作。任何意见在我看来,我第一考虑就是可操作不可操作。不可操作的听都不听,你再正确我也不听。因为你不可操作,有什么用?”
  由于缺乏对话的渠道,外部的草根力量开始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形式,向《百家讲坛》发起冲击,网友“大汉之风”掌掴阎崇年事件是一个极端例子。阎崇年一直拒绝对此事回应,易中天为老友伸出援手:“对阎崇年这个事情,我希望大家更多一点体谅,不要那么多的舆论,很难做,都很累。”
  他不承认存在精英与草根的对立,他表示:“观众寻求对话的想法,我们是理解的。但是要有可操作性,你想想全国多少观众,每个观众都要对话一次,你死定了,活不活了,不能这样要求的。”
  掌掴事件之后,网友韩江雪又以一种相对柔和的形式,与《百家讲坛》形成了一种对峙状态。他以山寨版《百家讲坛》主讲人的身份,拍了一段6小时的视频,专讲岳飞的《从靖康耻到风波亭》,上传到播客几天,3天内的点击率就超过3万,被人称作“民间易中天”。
  虽然韩江雪对《百家讲坛》一直持向往与尊重的姿态,但客观上,这个山寨版《百家讲坛》无疑是对《百家讲坛》僵化体制的一个反驳。此前,《百家讲坛》对主讲人的身份做了一些限制,比如必须是副主任、副教授之类的级别,这就将包括韩江雪在内的很多人,都排除在门槛之外。
  易中天对这个“民间易中天”出言谨慎,他不愿评论韩是否有资格进《百家讲坛》,只是表示:“有人愿意做成这样的东西在网络上播,我觉得很好,但他的节目好不好,我不发表任何评论。”
  对于《百家讲坛》走入衰落的话题,制片方、主讲人看法也不尽相同。在央视的官方网页,《百家讲坛》以辟谣的形式,称纪连海所说的“《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从来没有超过0.1%”之说,是媒体杜撰,今年第二季度《百家讲坛》的综合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都位居科教频道的第一位。
  易中天不想对《百家讲坛》的未来做预测,也不喜欢说电视栏目有个寿命。“我不太喜欢那些人讲规律之类的话,我不太喜欢听这种话。那是先验的,不是经验的。不是有人讲,楼价跌一分我就道歉,只好道歉。你少说这种预言好不好?”
  “小于丹”蒙曼则坦率地表示,《百家讲坛》的衰落是符合规律的。“这是符合一个电视节目生命规律的,从一个新生事物到大家司空见惯。这不是没落,是回归正常,当年的狂热现象只是一时的,是不正常的。”
  推出阎崇年、于丹等人图书的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则从国学热的角度分析了图书市场上《百家讲坛》系列的集体衰退。他说,“作为一个栏目,《百家讲坛》讲了很多年,到了阎崇年、易中天、于丹,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大火。但国学热也是有起有落,如果很长时间的书在长销前列,本身都不正常了。大众图书市场总是一波波的,大众的阅读趋向会有变化,观众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
  李浩说,虽然《百家讲坛》一直在想推新人、新选题、新思路,但从传播学的原理来看,大众的兴奋期已过,不会再亢奋了,更不会再如痴如醉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承转合,《百家讲坛》的黄金期过去了。现在无论谁出来,也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了。”他甚至表示,《百家讲坛》再要变脸也为时已晚。“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的相 关节目已弥补了《百家讲坛》的不足,要再改,就成了地方台的跟屁虫。”
  “《百家讲坛》已进入了衰退时期,将成为一段历史。”他说。   百家讲《百家讲坛》   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栏目前景就不容乐观了。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百家讲坛》是“三无”产品,“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百家讲坛》已进入了衰退时期,将成为一段历史。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     阎崇年虽然饱读史书,却居然是在历数清代宫闱的帝王轶事和花边新闻;易中天号称是在“水煮三国”演绎名著,其精神内核却是展示中国人最应该去批判的官场哲学和阴谋论;至于于丹,她讲的内容根本就和孔子庄子无关,她是以复活经典的名义,传授犬儒主义哲学,对大众进行心理按摩。
—文化评论者北邙山樵     百家讲坛如果还是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肯定再不上了。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     由于它的大众传播性,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     大家的矛头都指向了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成名的学术名人们,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百家讲坛》。只要百家讲坛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易中天和于丹被制造出来。
—南京大学博士傅元峰   “百家讲坛 过分追求娱乐、摒弃思想,这是我早就批评,一直批评的。??倘若这样  演变下去,简直成了评书或学者讲故事,那我们学者就没有人来了。
  上讲坛的可能收益     录制百家讲坛,主讲人无论名气大小,都是一集1000元,还要扣税30元。     前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开启了中国图书出版版税最高记录,该社前年总共6000万的码洋,有3000多万是易中天的“贡献”。在之前两年的作家富豪榜上,易中天收入高达800万和680万。     夺得《于丹〈论语〉心得》版权的中华书局,首印100万册,创下近10年畅销类图书首印的最高纪录。去年,于丹版税收入高达1060万。 王立群在入主《百家讲坛》之前,他出版的学术著作版税是8%,印到3000册算不错了,但现在出版“读《史记》”系列,首印都是20万册,按10%给版税。     走红后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都是社会活动频繁,其接待级别也水涨船高。王立群最近刚去太原讲了一次课,他透露是“市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市里副处级以上官员悉数参加,1000多人都在下面听我讲课。” 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6388_0.shtml 主页 > 南都周刊新闻269期 > 正文

有讲坛,但没有百家

2008-11-21 10:14:21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1301 网友评论 1 条 点击查看最近易中天先生重上《百家讲坛》,开讲“先秦诸子百家”,这大概是《百家讲坛》创办以来第一次勉强算是有“百家”色彩的节目,这应该算是很大的突破了。 南都周刊编辑:潘葱霞 本刊研究员 | 郭宇宽 央视《百家讲坛》打造的明星学者左起:易中天、阎崇年、于丹、王立群。                  制图 |李峰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百家讲坛》的百家只有一家,那就是权谋家,可以说《百家讲坛》有讲坛,没有百家。
  尽管在宣传中《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但他们所理解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特有所指的,以往《百家讲坛》除了红楼梦、唐诗宋词,偶尔再谈谈家具瓷器收藏,除此以外,它的所有主打节目无不围绕宫廷权谋、政治斗争、帝王霸业,这些主题从市场效果上讲是非常成功的,越是在一个政治不透明开放的社会,政治越被人津津乐道,从吕不韦的策划到神龙政变的密谋,一个科长、处长可以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上下5000年的权谋智慧,领悟如何在今天的办公室政治中运用,而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借此意淫权术,它的收视率自然也颇为叫座。而且这个节目的制作再简单不过了,一台摄像机架在那里拍就够了,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是中央电视台里效益和制作成本性价比最高的节目。
  这相当于宜家这样的商业模式,当它具有了强大的品牌营销能力和用户黏合度后,就有了对上游产业的控制力。它可以选择很多家不知名制造商竞价,按照它的方式生产和供货就行了。更强大的如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即使你是有品牌的制造商,也可以让你专门按它的要求生产。
无形之中,《百家讲坛》成为了一个在传播领域强势的话语平台,中国只有一个CCTV,中央电视台只有一个讲坛类节目,于是这个传播渠道简直比宜家、沃尔玛更强势。有一则报道是这样描述的:“(06)年初,央视到国内各所大学海选主讲人,河南这一站,他们到了河南大学,当时王立群正好在北京,学院致电要求他火速赶回开封。当天面试每个人被要求自拟题材讲一个人物,一遍就过,当天一共来了40多人。王立群回忆说他当时请求第一个讲,题目是《鸿门宴》中的项羽,想着讲完赶紧回家睡觉,因为赶了一夜的车很累。结果,他在海选中唯一胜出。”
不知道一个快60岁的教授,给几个年轻编导叫去排队面试、现场表演是怎样的心理感受,但可以看到的结果是,一个并不出名的学者,一登讲坛则身价倍增,曝光率增加,出书,演讲,财源滚滚,这个动力是巨大的。所以除了春节联欢会,也许《百家讲坛》可以算作对嘉宾最为强势的央视栏目。
  尽管有一些自诩清高的学者不愿和《百家讲坛》打交道,言谈中提到它甚至带有不屑,但超级女生般一夜成名的梦想,还是激励着很多人甘愿接受苛刻的条件,排队接受《百家讲坛》的挑选,他们是《百家讲坛》的外包制造商。
  当然,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更为体面一些的待遇,像如日中天的易中天先生,在收视率方面已经成为了《百家讲坛》的定海神针,自然可以享受在话题方面较多的自主权。但即使这样他也有很多无能为力。
  有次,记者出差路过厦门,与易中天在一酒店吃饭。一群服务员一见就围了上来,一女服务员像见到刘德华一样,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最终蹦出来一句,“易老师,你电视上的声音好优美啊!”记者打趣到:“你不知道易老师和赵忠祥是同学吗?”那些服务员更是惊呼:“哇,真的呀?好利害啊!”教了大半辈子美学历史的易中天被人如此称赞,很是无奈。在席上,记者问,你不是写过《美国宪法诞生的故事》,干嘛不拿出来讲讲?易中天叹了一口气,说,美国宪法诞生的故事也是我最看重的一本书,没办法,你又不是不知道央视,他们不让我讲这个啊。
  但这些也不能都怪《百家讲坛》的制造者们,和宜家不一样的是,他们不是老板,除了到一些地方高校,他们可以很有权威地挑教授来讲讲老少皆宜的权谋,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多少空间,他们上面还有更大的订货商。2007年有则消息说,一位领导非常爱看《百家讲坛》,传来话:“《百家讲坛》讲故事很不错,以后可以多讲讲革命历史题材么。”于是很快《百家讲坛》就有了杨子荣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
  其实在这个制造注意力的产业链中,老百姓是没得选择的,打开电视都是那些拖着大鞭子的权谋故事,哪怕你不爱看也没办法,也没别的可看;《百家讲坛》的说书人们,也没得选择,因为他们被告知,这些权谋故事是电视观众收视率的需要;而那些节目制片人也没得选择,至少现在的状态就过得挺舒服。这是一个循环而没有挑战的价值链条,而每一个人都是这条链上没得选择的一颗螺丝钉。
  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6390_0.shtml 主页 > 南都周刊新闻269期 > 正文

他们都是被“修理”过的演员

2008-11-21 10:18:52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1618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易中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要想在《百家讲坛》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够被修理。只有被彻底“修理”过的主讲人,才能包装成为符合《百家讲坛》流水线出品要求的杰出“演员”。 南都周刊编辑:潘葱霞 记者 | 张守刚 北京报道   主讲人揭开《百家讲坛》选秀包装内情
他们都是被“修理”过的演员
2007年1月14日,上海,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的中学教师纪连海,用一堂名为“儒家文化的破坏和重建”的专题讲座,正式拉开了“文庙讲座”的序幕。   2007年年底一个周五的晚上,10点左右,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怀清正在电脑前“干活”,家里的电话响了。
  电话是《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打来的。这趟杭州之行,她打算挖掘一些主讲人。
  在学校,段怀清日子过得很舒心,学生们都喜欢他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讲课风格。电话里,对方还询问段怀清对《百家讲坛》的了解情况。段怀清知道这个节目,但没有看过多少,甚至没有专门看过,印象比较深的是钱文忠的一讲《大唐西域记》。
  段怀清并不知道《百家讲坛》如何选择主讲人,也没有觉得自己会有机会和实力做这个主讲人,更不知道之后还有预选、初选、面试之类的程序。
  完成了这道程序的段怀清,正式成了《百家讲坛》流水线的一个“演员”。11月,他主讲的“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奇”系列开播。电视画面里,段怀清笑容有点僵硬,“对着镜头到底笑不笑?这都斟酌再三。”段怀清说。
  类似的经历,几乎每个《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经历过。仰慕大学教授风范的观众们,希望通过电视来体验在大学课堂的感觉,却不知见到的主讲人都是被彻底“修理”过的,被包装后符合《百家讲坛》流水线要求的杰出“演员”。   海选:三管齐下+毛遂自荐
  王咏琴想到段怀清,是直接找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领导推荐的。
  这是《百家讲坛》选拔主讲人环节之一——海选。
  《百家讲坛》的体制是这样,万卫是制片人,制片人下面有执行主编,执行主编下面是编导,这样分三个层级。栏目人员又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都是有固定的主讲人,谁发现的主讲人谁就做,每个组也要为节目收视率、影响力等各个方面负责任。
  即使在栏目内部,编导们也不讳言“海选”这个选拔主讲人的环节。主讲人王立群向记者透露了栏目到各个大学进行“海选”的方法,他称之为“三管齐下”:“第一,在校园网发公告,征求主讲人,全校教职员工都可以去;第二,请人文院系推荐几个好的老师,进行面谈;第三,走访大学生,让他们推荐讲述好的老师。”
  由于易中天、于丹的火爆社会效应,很多大学教授都对《百家讲坛》趋之若鹜。《百家讲坛》先后到河南大学挖了四次人,每次的报名都很踊跃。王立群回忆自己“中举”的过程:“他们选了两三天,没选到合适的主讲人。面试是上午一批,下午一批,几十个人去试讲。”王立群自己本来是最应该错过的人,因为海选期间,他到北京出差了,经过沟通后急忙赶回河南,才赶上了面试。
  除了“三管齐下”,还有一些辅助方式。比如小圈子的推荐,“小于丹”蒙曼结缘《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她的学长、在坛里讲唐史的孟宪实教授的推荐;而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透露,毛遂自荐的学者也大有人在,“有的老师就把自己讲课的录像寄过去,和节目组的人套近乎,希望能得到赏识,一夜成名。”   面试:尴尬地对着镜头“胡说”
  次日,按照事先约定,段怀清到浙大附近的一个宾馆见到了王咏琴,与栏目组人员聊了约半个小时,看有没有重合的兴趣点。
  当时电影《色·戒》正是社会热点话题,同名小说作者张爱玲正好是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他就谈了下对《色·戒》的一些看法。“对方就说,咱们接下来录一个十分钟的东西,一个片断。”
  那十分钟试录,用段怀清的话来说是个“尴尬的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就要求你对着镜头讲十分钟。就对着一个摄像机,什么人也没有,就是胡说。”
  没有经验,没有准备,段怀清不大想讲。“他们说,没有问题,对着镜头随便说。我就讲了一点点关于张爱玲的东西,我估计还没有录到十分钟。”此次面试之后,段怀清特佩服王立群、阎崇年这些主讲人,一把年纪,能够很快适应,而且做得那么好。录完像,段怀清就离开了,栏目组又开始面试后面的人。
  两天之后的早晨,段怀清再次接到栏目组的电话,得知自己“初选”通过了。“希望尽快安排一些时间,直接到北京录一堂课。”几日后,段怀清飞到北京,录了40多分钟的一讲,内容还是与张爱玲有关。“录完之后,他们当天就告诉我,可以了。”
  “可以了”。这句简单的话意味着段怀清已经被正式“录取”,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能否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决策权最后还是在制片人万卫手中。万卫曾提出了“三维选人轴”理论:这个选人轴中,Y轴是纵轴,对应这个备选主讲人的文化和学术根基,X轴是横轴,也就是备选主讲人跟大众交流的能力,要口齿清楚、思维缜密,同时最好有幽默感。而Z轴,则是直指人心的,就是这个人要有人格魅力,受观众喜欢。全部符合这三者的学者,才能进入正式的打造明星程序。
包装:“职业演员”的诞生
  易中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要想在《百家讲坛》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够被修理。
  段怀清的“张爱玲选题“最后被撤了,原因是过于小众化以及涉及一些敏感问题。考虑到国家广电总局对《色·戒》的大棒态度,央视放弃这个选题也可理解。段怀清就提出另一个建议,他想讲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百家讲坛已经有人在说庙堂文化与精英知识分子文化,做得也很好,相对来说,民间做得稍微少一点,而我个人对民间传说有一些兴趣。”这个选题顺利通过了。
  “一个人讲什么,一定有和他的性质和气质相符,这其实就是一种包装。”万卫曾如此表示。比如易中天刚到栏目组并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让他讲《三国》,他起初不同意。而中学教师纪连海刚开始讲,也学阎崇年开口闭口是“皇帝”,后来重新定位后,专注在二十四臣以及太监。
  一位曾和万卫共事的编导告诉记者:“万老师很敬业,同时也透着几分狡猾。”这颇像对导演张艺谋的评价,而《百家讲坛》选拔包装主讲人的过程,跟“谋女郎”甚至“星女郎”的走红过程颇为相似。最文化的与最娱乐的,在产业化包装操作的这一点上,重合在一起。
  这种包装还具体到很多细节上,段怀清的女儿看了节目后,批评他说“动作幅度太大了”。段怀清很郁闷地认识到,镜头把很多平时都不注意的小动作都放大了,限制了自己的发挥。有段时间,他几乎都不会笑了,“不知道露出牙齿笑会不会很难看。”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某些体验跟演员非常类似。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他可以准备七八个典故,兴之所致,张嘴就来,但到了《百家讲坛》却只能说一个。他抱怨说,自己现在特别同情演员:“一个演员如果不让他上台是多么委屈啊!我们准备了很多内容,却一声‘咔’,就被砍掉了,也是一样的心情。”
    《百家讲坛》在介绍主讲人的时候,头衔动辄就是“专家”、“教授”,其实,易中天与《三国》、于丹与《论语》,王立群与《史记》,包括段怀清与“四大民间传说”,并不存在研究方向上的对应关系。对此,北邙山樵在《百家讲坛:权力结构与传媒生态》中说:“于丹、易中天等主讲人,名气虽大,但其实质只是节目的面孔,形同于木偶。他们挂着学者教授的职位,但是讲述内容经常跨越自己的专业,实质上只是在提供电视台需要的东西,所以已经和职业演员无异。”
  52%观众说《百家讲坛》要变 南都周刊·新浪网 联合调查     2001年7月《百家讲坛》开播,那是一个惨淡的开端,节目收视率最低时只有0.02%。之后,《百家讲坛》从选择主讲人、内容、包装以及播出时间上都在不断调整,但依旧挡不住一个节目的衰落。日前,记者联合新浪网,调查了5000多位观众,50%多的人认为《百家讲坛》需要变革。   你觉得目前《百家讲坛》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选项    比例 票数
A 好选题少,观众口味难调  41.49% 2429
B 靠几个老主讲人撑着,后继无人  25.44% 1489
C 样式呆板,缺乏变化   22.74% 1331
D 挺好的,没啥问题   10.33% 605    你认为《百家讲坛》目前刻板的讲堂形式需不需要变革? 选项    比例 票数
A 迫切需要,否则观众流失更严重  52.25% 3059
B 根本不需要,现在这样就很好  27.4% 1604
C 不好说,修修补补也许还能撑几年 20.35% 1191    你怎么看待《百家讲坛》的娱乐化、庸俗化倾向? 选项    比例 票数
A 开始是文化普及的榜样,
   现在越来越娱乐化了   52.32% 3063
B 靠文化八卦起家,
   日益严重的娱乐化、
   明星化操作   28.27% 1655
C 一直都保持着很高的文化品位  9.41% 1136   你如何看待《百家讲坛》的商业化、利益化? 选项    比例 票数
A 沦为了大学教授、
文化人的名利场,
忽悠似懂非懂的普通观众  36.86% 2158
B 值得肯定,
这是对高收视率与
文化智慧的客观回报   33.81% 1979
C 披着文化外衣,本质上是电视、
主讲人与出版社等结合的利益集团  29.33% 1717   你如何看待《百家讲坛》的未来? 选项    比例 票数
A 应尽快变革,
适应观众收视要求和趣味变化  41.77% 2445
B 难逃电视规律,
几年内将被残酷地淘汰出局  39.51% 2313
C 坚持风格,继续保持高收视率  18.72% 1096   调查说明  调查人数:5854人  调查方式:网络
调查地点:新浪论坛   调查时间:数据截至2008年11月19日14时
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638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