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型疗法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3:06:40

完形(Gestalt)是德国字,原意为形状、图形。完形一词、源自一群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他们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
  此外,就『形与景』的角度而言,能将目标物从周遭的背景环境中区辨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物上,明白的辨别出它与背景环境的界限,亦是形成『完形』,即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
   Perls 曾对完形下过一个解释:『完成乃是一种形态,是构成某事物的个别部份的一种特定组织。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本质乃一整体,并以整体(或完形)感知世界,而不同事物也唯有以其组成之整体(或完形)方能被人类了解。』

贰、Frits  Perls
  完形治疗学派为 Perls 所创立, Perls 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便是将弗罗伊德的心理的理论和身体的理论统整为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
   Perls   为身心分离的传统思想谱下休止符,他认为身体与心理是整体的,若只是解开心理的封锁无济于事,因此完形治疗强调『身体的活动』。例如: Perls 常问来谈者『你想做什么?』『我想吐痰、痛骂一顿』, Perls 会说『那就吐呀』。当来谈者吐痰、谩骂、咬人时, Perls 认为即是一种治疗,因为把内心所想付诸实现,为生理层面的重新架构。
 
  因此, Perls 在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件事,即是他把身体带进治疗的领域里,这可说是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心理主义之反动。
 
   Perls   特别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在这之前的心理治疗,语言是『形』,身体『背景』, Perls 恰恰相反,语言『景』,身体『形』,他认为语言意识性高,容易撒谎,身体却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比意识更诚实,察觉『身体的感受或非语言的表现』,更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基于此完形治疗法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参、理论发展
『完形治疗』理论乃 Perls 所创立,主要是奠基在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上。
完形心理学
  由魏泰迈、库勒与考夫卡所创立,强调行为是有组织的统整的整体,而非特殊分离的部份,即构成整体的部份不能被分开的了解,这种行为的整体就是完形。
  完形心理学强调『全体大于部分的相加总和』,即全体并非把各部集合而成,全体是超越部分的。
  例如:水(全体)是超乎氢(部分)、氧(部分)的存在;欣赏名曲时,不是听到分散的音符,而是连续的音符、速度、音调和强弱的统整体。所以,整体被界定为部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基于此,分析永不能提供整体的了解。
  完形心理学的重点原本在阐明人类知觉与学习的历程,因此,完形治疗法和完形心理学是有所不同的。 Perls 就摘取了其中对心理治疗有意义的部份,作为其治疗法之基础。如下所述:
一、有机体有追求完整的倾向:一个不完全的完形就会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现和
  稳定为止。
二、有机体会依照其当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 Perls 认为要满足需要,就必须形
  成完形。
三、有机体的行为是一种整体,大于部份的相加总和。
四、有机体行为含意要由其生活整体的内涵中去了解。如对人的认识,不能将人抽
  离环境(整体)来看。
五、有机体透过形与景之原则、了解其所处环境。
此外,由于现象学上所指的现象,是指“个人凭感官所知觉到的立即经验”而完形治疗深信『当事人对环境立即的觉察,而不去推论一些形成某一行为的原因。』所以,完形治疗是现象学取向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此时此地,因此也是存在取向的。
在完形治疗中,『觉察』、『责任』、『自由、选择』是很重要的三角关系,即察觉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愈大,而自己应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行为负责。此即存在主义的味道。
而在完形治疗中,所采用的一些名词,诸如『投射』、『内化』、『压抑』...等,是源自精神分析的,故完形治疗学派可说是受到许多学派的影响。
肆、对人的看法
  完形治疗强调接纳真实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
  在人格发展的阶段中,孩子经由『承认』的历程发现自己,欣赏自己的存在,但由于父母的给予评价(赞许),使孩子开始压抑不被称赞的思想、情绪、行为,而转为附和他人,无法完全接受真实原有的自己。
  此外, Perls 提出,在人的体内,存有自我?荍Q者(topdog)与其相反?2悛?underdog),前者很正义,很具权威也很完美,以“应该”“必须”等观念来对个体作操纵与摆布。
  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挣扎,夺取控制权,这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折磨,极之痛苦。
  因此,完形治疗即是要协助受导者,自觉有这两个不协调部份的存在,寻求解决方法,将内在分裂情况改善,以求达到身心统整为一。

伍、基本观念
(一)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完形治疗的核心。完形治疗学派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份觉察,必然改变;也就是,觉察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果。那么自我觉察是什么呢?Simkin在1970年曾对『觉察』做了以下的说明:「完形谘商强调觉察、现在,觉察乃是专注与注意的能力。思考并不是觉察,感觉、感受也不是觉察,觉察乃是去接触、了解我正在想什么、感觉、感受到什么......,如果我不能觉察我正在做的,我即是对我所做的没有反应。」觉察是指去发现某些事情,让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在觉察的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做良好的接触,以经验内在的冲突,统整其人格的分歧与对立,借着觉察,个体发现真实的自我,从新整合自己。
  觉察是一种提供选择的工具,它也意味着改变的可能性。因为觉察,你知道你可以不这样做,你知道你可以改变,也知道你可以不改变。你觉察的愈多,可做的选择也愈多,当你选择以后,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先觉察到,才可以做选择,也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说,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此外,关于觉察有几点要注意:
1.觉察不同于内省。因为内省是有目的性及评价性的,而觉察只是去观察、注意而
 不评价。
 
2.人不可能同时对两件事有相同程度的觉察。因为觉察特别强调专注与注意的能力,
 我们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
 
3.你有意志力去专注在你的察觉上。当你想要做觉察时,你随时有能力可以做觉察。
 
4.缺乏觉察通常与逃避有关。在你生命中,或许有些部份是你一直害怕去碰触,而
 不愿面对的。所以说,成长需要勇气,若我们总是逃避去觉察某些部份,那么我
 们将无法改变与成长。
  个体与环境是无法区分的,因此在觉察的过程中必须兼顾个体与环境,若仅偏重于对自我的觉察或是对环境的觉察其中一者,则无法达成清楚的觉察。
  所以觉察应包括三个范畴:
(1)对自我的觉察
(2)对环境的觉察
(3)对自我与环境互动间的觉察。
  因此自我觉察可分为外部领域、内部领域及中间领域:
1.外部领域:即是对外在世界的察觉,用五官-看、听、嗅、味、触与外界接触。
 例如白纸上的黑字,火车的声音、玫瑰的花香......是他人也可客观而得的。这个
 领域帮助我们植根于「现实」之中。
 
2.内部领域:是个人主观的感觉,发生在自己的内部,只有自己能感觉得到,如
 疼、痛、痒、肌肉紧张以及各种情绪。
 
3.中间领域:即是对想象活动的察觉,包括种种心智活动,如幻想、计划、分析、
 思考等等。
  完形治疗希望帮助当事人多专注在外部领域和内部领域的觉察上,因为许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中间领域的空想、担心等负面想象,而成了中间领域的囚犯。例如我们可能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一些计划;可能担心某些后果,而不敢冒险;这些担心或是恐惧的想象往往带来不安甚或阻挡了生活的进行。
  要如何消除中间领域带给我们的不安呢?我们可以在外部领域做些努力,也就是将不安转换为实际的行动;例如假若害怕考试失败,那就努力用功读书。或是我们可以试着将身体放松,因为身体感官会反应出我们的情绪与不安,所以中间领域的负面想象会使我们的内部领域呈现紧张或不舒服的状态,如呼吸急促、四肢颤抖、眉头紧缩等等,此时我们若能察觉到这些内部领域的变化,并使自己的身体放松,那么不安的感觉就较难侵入了。或是可以改变中间领域的用词和想象,如将「假如考试考坏了,该怎么办?」改为「考试会过关」,那么内部领域也就能随之转换成轻松自信的状态了。
  许多人受困于中间领域,因为他们不了解实际发生的,与自己想象的之间会有一大段差距,所以,我们要学习中间领域的正面运用方法,并使这三个领域平均发展,才能过着平衡的生活。
(二)此时此刻
  完形治疗强调此时此刻,它认为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Polster在1973年曾提出「力量存在于现在」(Power is in the present),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若把精力花在追忆过去或是冥想未来,「现在」的力量将消失无踪。
 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以现在式的问句问「什么」(what)和「如何」(how)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why)的问题。因为完形治疗认为问「为什么」只会引导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而使他们脱离了此时此刻的体验。
  然而,完形治疗法并非不重视过去,事实上,完形治疗者认为,当过去与一个人现在的重要课题有关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治疗者将要求他们借着重演过去将想象带到此地,不要只是谈论那些情感,而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再次体验过去所经验过的情感,透过想象的历程,再度体验当初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
  完形强调「此时此刻」,主要有几项理由:
1.除了此刻他正在做的事以外,一个人不可能经验到其它事。
 
2.个人的改变只能发生在现在,他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或未来尚未发生的。
 
3.当他能存在于此时此刻,他便能运用察觉去发现他的需求,并能知道如何去满
 足它。
4.自我的觉知也是存在于现在之中。
  Perls 指出,当个体离开现实而沉浸于未来时,便经历焦虑,对于未来,既害怕灾难的降临,又期待美好的结局,于是把所有的心思用在空想、计划、取舍不定,因而脱离现实。但是完形并不否认个人生活的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性,个人可将过去拉回现在来重新经验它,也可经验此刻他的计划或未来的期望。
(三)形与景
  完形心理学认为有机体是透过「形」与「景」之原则,了解其所处的的环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无法形成「完形」,即「形」(兴趣的焦点)与「背景」(忽视的部份)无法确定的人。固执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与「背景」,再也无法看出其它「形」与「背景」的人。佛洛伊德所说的情结( complex ),即  Perls   所指病理的完形。亦即「形」与「背景」固定而无法看到其它部份。形和背景 (figuer and ground), 最常拿来被引用的是丹麦的Edgar Rubin 于1915年所举出来的 Rubin 之杯。         
  Rubin 的花瓶只是视觉的完形之例子,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的外形,如音乐。完形治疗并非在外在形成人形与背景,也企图重新组成自己的内在部份以及个体的经验。将视觉的认知扩展到我们的「情绪」部份与「感觉」部份,如此一来,视觉与感觉的认知就能在相同的原则下顺利进行了。
  完形要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感官知觉内在区域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上,以建立一连串图象与背景之间的关连性。因为愈能明确了解其间的关系,就愈能为我们的内心世界赋予意义,也愈能澄清我们真正的需求和意念何在,这是了解自己的根本之道。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形成「完形」,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形成「完形」的人,完形治疗是企图使无法形成「完形」的人或者祇形成一种「完形」而缺乏弹性者有创造「完形」的机会。所谓创造「完形」就是如何去感受实现世界,即对于外界的诠释。
  Koffka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把湖泊当做草原,后来听说那是湖泊,吃惊得从马背上掉下来。因为草原这个完形变成湖泊这个完形,他才掉下来。又譬如精神分析认为父亲天天殴打,小孩才变成不良少年,完形治疗如果形成「小孩被殴打(事实),只是做了精神官能症的父亲的出气筒,无异为父亲做了一次心理治疗」这个「完形」,则不一定会变成不良青少年。
  换言之,完形治疗不认为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产物,它要问的是现在自己对于过去所发的事情究竟形成怎样的「完形」。
  人的成长,主要是在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满足一些动机及需求。需求的出现,成为整个人环境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   Perls   所说的形象,相对的,个人环境即为背景。俟需求满足,形象便退回背景,一旦新的需求出现时,另一个形象于焉产生。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有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了解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困难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们只注意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个人和环境的资源,很可能我们会理不清这个困难索引还的意义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夹杂不清,始终找不出解决之道。所以,波尔斯建议,凡事应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知觉、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才能明白,需求才会获得满足。
  在形与景取得平衡的时候,注意的焦点是强韧且清晰的,另外也具有柔软性,唯有柔软性才能在该变化的时候变化,而当你失衡时,舍弃旧有的注意焦点,固然有它的困难之处,但唯有如此才能发现新的焦点,或许有充份的理由将注意的焦点固定,但唯有超越障碍,人生才有可能更为柔软,更为敏感。
  而人的一生成长不外是形成「外形」之后又破坏它,破坏之后又形成它的不断形成「完形」的过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脑海里,无法忘记,就很难形成新的「完形」。此即精神分析所说的「情结」,完形治疗则称为「未完成的行为」,亦即一个人形成「未完成的完形」之情形。
四、未竟事务
  另一项主要的概念是未完成的事 (unfinished business),包括悔恨、愤怒、憎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被抛弃等未曾表达的情感。虽然这些情感未被表达,他们都与某些特殊、鲜明的记忆或想象连结在一起,这些未曾完全察识、未曾被充份体验的情感在内心深处徘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个体与自己和他人的接触。
  人们都有成千成百种身体的、感情的、心灵的欲求,它们各有其意义吸引着我们的注意,有些无法满足的欲求,将会一直牵引着我们的注意,不能满足的欲求愈多,就愈会被过去所束缚,一旦对这些不满的欲求没有自觉,就会带来疲劳、注意力散漫、混乱、紧张、身体疾病、破坏等不满足的行为模式。在完形上就将这些未解决的情况,和未获得满足的欲求,称之为「未完的形态」或是「未竟事务」。
  未完成的事就如此持续着,直到个体面对、处理那些未曾表达的情感后,才算「完成」。这些不完全的层面,的确会寻求完备,而当它们累积到相当强度时,个体便陷入偏颇、苦闷、强迫行为,以及自我打击中无法自拔。由于这些莫名的情感,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困扰,打乱的我们对现实的觉察。
  未完成的事对于目前行为的影响,可在一位缺乏母爱的男性身上清楚的看出。他可能会对母亲怀有愤恨之情,因为不论他多么努力,母亲总是对他不满意,为了转移这种要求母性赞赏的需求,他可能会向其它女性寻求自己男子气概的肯定。因此,他的行为便成了一种寻觅代替母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在他能体验真正的满足前,他必须先去完成未竟事务的体验,把原不为人知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突破僵局继续停滞的成长历程。
  未解决的状况和未完成的形态都会产生不平衡的情况,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在我们人生的所有领域上,都拥有追求解决或平衡的自然欲求。
  所有未解决的问题出现于现在的瞬间,过去所有未解决的状况皆系在一根在线,而线的一端就握在你现在的手上。假若能观察现在的行为、思想、感情,就可能到达握在手中线之源头。如此一来为解决的状况获得解决,整件事便可打上完整的休止符,也就是放开了将自己束缚于过去的那根线,完全生活于现在,参与现在、解放过去-这也是完形的目的之一。
陆、完形治疗历程
(一)治疗目标
Perls :「完形治疗的目标与其它治疗的目标相同的,那就是使有机体成熟成长。」
*完形治疗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目标:
1.由“人助”转为“自助”E发当事人由外在环境的支持进入自我的支持。
2.帮助当事人过更充实的生活:
Perls :人仅发挥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潜能
Maslow:我们有固定的生活型态,我们一再扮演相同的角色,很少去创新和突破。潜能更进一层地发挥,可使我们生活态度日新,使我们生活更充实。
3.察识的获得:
  察识是人格改变的工具,具有治疗性,在察识过程中,未竟事务将逐一显现于治疗情境,得以加以处理。察识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达到人格统整。
4.协助当事人达到人格统整:
  当事人由于自我印象的影响,造成人格的分裂,无法尽己之才,满足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完形治疗的目标是摒除自我印象的影响,提高当事人的觉察能力,协调本身内、外在中两极化的知觉,使未完成的工作不再干搅现在而达到人格统整。健全的人格主要特质是能自我调适、自我约束。
5.帮助当事人找到自我
  Perls :「只要你与们我同在,就不必再作适应,任何发生的事就像过眼的影像,你可以吸收,可以同化,也可以了解,不再随着世界团团转。」EX:"西藏生死书"中提到像天空的自性。
(二)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促使进当事人的成熟与除去阻碍成长的绊脚石。」从以上的目标可得知完形治疗表扮演的角色是比较主动的,面质的态度。
◎治疗者的功能
1.保持敏锐的意识形态,能够完整的体会当事人所呈现的讯息,并协助当事人认出矛盾,不一致,甚至抗拒,挫折的部分。EX:说一件难过的事,嘴巴却挂着微笑。
2.激发当事人察觉此时此刻自我,包括口语与非口语的部分。谘商员注意当事人的身体语言。 Perls :「个体想要表达的一切都在你面前,但它并不存在字里行间。我们说的,大部分不是谎言,就是废话,但我们的声调、情绪姿势、面部表情、以及身性的语言却都表露出来无所遁形。」
3.温和地面对当事人,帮助他们去察觉语言型式对他们的影响。EX:
(1)它说:非人化的主词,以无生命的事物取代「我」,以逃避
 「我」所面对的问题。 * 以我取代「你」
(2)你说:用「你」来远离真实经验带来的不安。* 以我取代「你」
(3)提问题:使发问的一方掩藏起来,安全而轻易将问题抛给谘商
  员。  * 将问句改为陈述句
(4)否定力量的言语:藉以否定个人的力量, Perls :「在"但是"之后
 所说的一切都是废话。」
(5)隐喻:可能为当事人某些事务的对话。 * 将隐喻的内涵转成显明
 的意义,并连用在治疗过程中。
(6)揭发事情原委的潜隐性语言。
4.有关谘商专业人员的觉察:
  因扮演帮助当事人觉察自我的角色,故当事人必须同样具有觉察的能力,以便在谘商过程中,察觉自我与当事的状况。Enright:「谘商事业人员虽然都认为觉察业谘商专业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意识中,仍多以个人的记忆、猜测、计划、或内在对话等在进行谘商工作很少是真正察觉自已和他人的经验。」
  专业知识让我们对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似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往往成为阻碍我们真正察觉个人经验、情绪、想法及外在环境等的最大阻碍。
◎治疗者的角色
(1)向导和催化剂:提供谘商气氛,让当事人在此气氛中有机会去觉察自己的需
 要。
(2)投射镜:让当事人从中瞧见自己,在彼此互动中,当事人体认到谘商员和自
 己一样都不完美。
(三)治疗者与当事人的关系
  人对人关系(而非专家对病患),治疗者的经验,察识与知觉构成治疗过程布景,当事人的察识与反应则为舞台上演出的戏目。谘商员主动分享自已的知觉与经验。
  一种在你我真诚关系的基础上运作的双向投入,治疗者以诚实而直接的反应面对当事人,挑起当事人的自省,而不以「有病」的眼光相向,不时给当事人回馈。
 
(四)当事人在治疗中的经验
1.当事人的第一项责任:
在完形治疗中必须决定自己希望从治疗中获得何种帮助如何应用,治疗时间中使当事人学习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担负更大的责任。
2.当事人在治疗中阶段的整合程序:
第一阶段:发现当事人对自己和往事有了新的看法、领悟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当事人的反应:讶异
第二阶段:调适当事人察觉到自己多了许多选的机会,准备踏出扩展自己的
     第一步。*当事人的责任:随时给予当事人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
第三阶段:同化当事人学习如何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学会如何去扩大自己的
     机会并在环境中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当事人的任务:明确地告
     知当事人,在他们的内心已发生某程度的改变,某些事情已被完成,
     某认知也已被修正了。
宁默的BLOG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d3219010006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