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2008 --何志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22:47
时光倒流一年,站在2007年的时点上,2008年是令人想往的美好年份:奥运会即将到来、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中国经济总量即将成为世界第三。
        谁知道,2月来了一场大雪灾、5月来了一场大地震、9月来了三聚氰胺、10月来了全球金融海啸。大雪灾、大地震、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讨论和大辩论,全球金融海啸引发了对美国过度崇拜的反思,而这两个主题正是《北大商业评论》长期关注的主题。
        全球金融海啸引发了对美国模式的重新思考,一是传统金融产品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关系;二是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三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四是本地与国际的关系。美国人的金融衍生产品被认为是值得骄傲的创新,美国人消费大于储蓄的理念和行为被认为是先进的,美国的市场自由化是全世界学习的楷模,美国的国际化引领了世界主流。可是,一场金融海啸来临了。金融海啸是由金融衍生产品引发的,传统的金融产品可以允许银行总资产在自有资产的基础上放大12倍,而有些金融衍生产品则放大了30至50倍。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人的消费大于储蓄,传统的金融业务空间太小而催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金融,现代金融业务是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信心,任何健康的银行和股市都会迅速崩溃。任何企业能够给予人们的信心远远小于国家能够给予的信心。建立一国人民对一国政府和一国市场的信心容易,而建立全世界人民对全世界政府和世界市场的信心非常困难。
        我们可以得出四个基本结论:过度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是危险的,过度消费是危险的,过度市场化是危险的,过度国际化(其实应该是美国化的国际化)是危险的。由此导出一个结论:过度崇拜美国和跟随美国是危险的。
        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四个“过度”,但中国的确存在过度崇拜和跟随美国,而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向四个“过度”行进。
        《北大商业评论》自创刊之日起,就把探索中国管理作为自己的使命,就把非美国化的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国际化传播目标。在《北大商业评论》创刊五周年之际,在全世界金融海啸之际,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应该更充满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政府有信心,就没有必要跟着美国人恐慌。我们既然能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银行坏账率极高的时代依然没有丧失信心而安然度过,今天就更不应该丧失信心。
        重要的是,2008年的大雪灾、大地震和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金融海啸事件引发的对美国模式的思考已经远远不仅在经济和管理层面上了。在原有的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和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的乐观预期下,由意外灾难引发的思考,会使我们更加理性、更加深刻。中国人应该在企业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三个层次上总结历史、审定方向,摆脱美国崇拜,大胆地思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