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政协委员关注城市建设科学决策,提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21:54

对重大工程组织“不可行性分析” 

潘高峰 江跃中 



  去年两会期间,本报头版头条《城市交通建设为啥老是“差口气”》报道了多位市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关注的焦点——上海城市建设中存在规划设计“短视”的问题,引起市民热烈讨论。

  今年,市政协委员曾乐才和孙敏卿联名提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应组织不可行性分析》,再次思考“城市建设如何科学决策避免失误”,以“逆向思维”找寻解决办法。

  城市建设多项失误

  提案中,两位委员列举的城市建设多项失误——

  ● 1991年建成的吴淞路闸桥,因外滩通道建设即将拆除,实际使用16年

  ● 1995年建成的南北高架,当时号称“建成后20年不堵车”,但仅两年就开始堵车,现在已经拥堵不堪

  ● 1996年建成的上海西部第一门户——沪宁高速真北路立交桥,2005年因修建中环线真北路上的高架道路被“推倒重来”,实际使用仅9年

  ● 1997年建成的“亚洲第一弯”,今年上半年被拆除,实际使用仅10年

  ● 1997年通车的首条市级文明样板路远东大道,使用仅5年,2002年开始再投资改建成郊区环线A30

  ● 汶水路拓宽工程持续数年,2001年12月沪太路—万荣路部分完工,其余部分至今未完成。2003年因修建中环线,已建成部分又“开膛剖肚”,重新来过

  直接损失不下10亿元

  “这些项目,都是政府高度重视,市民高度关注的重大工程。前期经过分析论证,决策层层把关,但为什么还是失误频频?仅直接经济损失,加起来就不下10亿元!”

  曾乐才委员认为,对具体项目,尽管要分析存在的风险与不可测因素,但可行性分析小组有可能因为项目上马时间很“紧迫”,而不能充分完成“可行性”分析,也可能为延续自己工作的有利性,更倾向于寻求“可行”的依据,对风险或“不可行”因素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

  在专家论证阶段,很多项目都会倾向选择自己“熟悉”的专家,使方案更容易通过论证。

  兼听则明科学决策

  如何解决这一决策难题?“我建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马应专门组织''不可行性分析’。”曾乐才委员指出,“不可行性分析”的队伍应是与“可行性分析”队伍相对的另一组人马,他们的目的应该是寻找一切可能存在的“不可行”依据以及风险等不利因素,证明项目“不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报告与''不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同时送达决策层,为领导兼听则明创造条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