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告诉了我们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19:26
“新新闻”告诉了我们什么?
何为“新新闻”?
近年来,美国媒体流行一种“新新闻”。据留美博士、在美国从事传媒研究、最近刚刚回到国内的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史安斌介绍,美国新闻学者定义,“新新闻”是“一种速配的混合物,符合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新新闻”受到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影响。“新新闻”的概念实际上将流行文化和趣闻轶事放在一起,将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结合起来。它的主要指向是:
第一,“新新闻”将新闻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新新闻”的主要对像是新一代的受众,着力争取年轻人和女性的“眼球”。
第二,“新新闻”比较重视地方性。有人对《纽约时报》过去20年来的头条新闻作了统计,结果70%的报道是总统和军方领导人的。而“新新闻”提出的观念是重视地方性,让离受众最近的地方新闻成为报道的重点。
第三,“新新闻”强调参与性,不光让你看,还要让读者参与到活动中来。1992年,总统竞选的时候,克林顿多次到电视节目中做访谈,而老布什有70%的电视镜头,是事先录好后再播出的,克林顿当场做,当场接电话,通过网络与观众交流,结果拉到了许多选票。“新新闻”鼓励受众参与,鼓励媒体与受众交流和互动。
第四,“新新闻”的特点是窄众化、分众化。中国的电视节目很多,但没什么区别,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中国的电视都一样。“新新闻”的概念推出来对其他媒介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美国的有线电视网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有新闻台,也有关于女性的、黑人的,有旅游台,有书评台(BOOK TV),有烹调台,还有一个专门的登山台……媒体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你总可以找到一个你想看的频道,让你看个够。
我们不难发现,“新新闻”很多理念的形成,都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的,“新新闻”的四大主要指向集中到一点,就是受众。“新新闻”告诉我们,要有非常明确的受众意识,要研究受众。
“读懂”读者
研究受众,就要“读懂”读者。
有人说,读者是一本书,读懂了是幸福,读不懂是糊涂。所谓“读懂”,就是了解读者的特点、爱好、需求等等。否则就是糊里糊涂地办报,跟着感觉办报,肯定是办不好报的。
党报的读者群如果用一个同心圆来表示的话,包含在这个圆内的是各级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核心层是党政干部,而圆心部分又是各级领导干部。这样的核心读者群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概括为“四有”,即:有点权、有点钱、有点闲、有点烦。
所谓“有点权”,他们是干部,负责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方面的工作,手中都有权力;所谓“有点钱”,这些人虽是工薪阶层,但收入比较稳定,每月按时拿工资,生活属于比较富裕的一类;所谓“有点闲”,干部们也有八小时以外,他们也有业余生活和业余爱好;所谓“有点烦”,他们也有正常人所有的烦恼,普通人所没有的烦恼,他们也有。
党报要根据这些人的特点,搞好报道。比如他们“有点权”,党报要指导他们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去为人民服务,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干出政绩来。古人云:民意闲谈时,政声人去后。政绩,是衡量一个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标志。然而,不同的干部对政绩有不同的追求,一种人为了追求“政绩”,搭“花架子”,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牺牲老百姓的利益,谋求任期内的轰轰烈烈;另一种人却脚踏实地,甘做“铺路石”,也许他们没建“形象楼”,没修“功名路”,没抓“首长项目”……但是他们每做一件事都为老百姓着想,每一天都在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党报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的报道,来教育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党报要让干部们明白,一个干部在任时,也许大家表面上都会说你好,这不是真正的好,离任以后,甚至离任三五年、十多年后,大家还说你好,这才算是真正的好干部,这就叫“政声人去后”;老百姓怎样评价干部,在街谈巷议中才能真正听到,这就叫“民意闲谈时”。
干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干部在单位是领导,想的是工作;在家是丈夫、是儿子、是父亲,想的是如何尽到自己的丈夫、儿子、父亲的责任……党报应该高举人文关怀的大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体现人文关怀
“新新闻”的窄众化、分众化,以及地方性等特点,就是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这就启示我们,党报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在报道内容上以人的需求为取向,这里的人是指“公众”,包括了干部和群众,因为群众关心的问题,往往也是干部们所关心的问题。如果抛弃了人的需求,对公众关心的冷漠,不仅会失去群众读者,也将最终失去干部读者。当前读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走向
我们的时代向哪里去?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关注的问题,党报要将变动的最新信息告诉广大读者。
2.环境变迁
这里的环境不是自然环境,而是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它的变化会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机构改革,机关干部要精简,干部们都要关心哪些人走?哪些人留?走的人往哪里去?留的人干什么?……此外还有医疗制度改革,取消了公费医疗之后如何看病等等。
3.生存艺术
在市场经济中如何生存?有的人活得滋润,有的人活得苦涩,有的人事业有成,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财运亨通,有的人硕果累累……这里各有各的奥妙,上海一家报纸推出“成功版”,可以说是看透了当前社会的本性。
4.发展策略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单位的事业要发展,一个企业的经济要发展,一个人也要发展进步。为了发展,我们将采取什么策略?有什么捷径可走?这当然是读者关心的问题。
5.规避风险
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干部怎样才能不被撤职?工人如何不下岗?走路如何不跌跤?吃饭如何不生病?……为了规避风险,读者不仅要看成功者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者的教训。一次,华东九报的老总们在浙江开会,会间采访了中国万象集团的总裁鲁冠球。鲁冠球是我国第一代乡镇企业家,曾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人物”,记者问他最喜欢看哪些报纸,最喜欢看什么内容?鲁冠球说他除了要看成功者的经验,还特别爱看反面典型,失败者的教训。鲁冠球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鲁冠球一步步走向成功,在众多的第一代乡镇企业家都纷纷落马的背景下,他被誉为中国企业家中的“常青树”,笔者认为是与他不断研究失败者的教训分不开的。党报要满足成功人士的需求,在报道正面典型的同时,要及时报道反面典型,把他们的教训变为党报读者的镜鉴。
党报通过人文关怀来展示其可读性的魅力,从而实现必读性。
关注主流人群
什么是社会的主流人群,外国人的理解是,拥有知识、拥有金钱、拥有权、拥有未来的人。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拥有未来”,谁“拥有未来”,当然是年轻人。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
“新新闻”十分注意吸引年轻人和女性的眼球,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年轻人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关注他们,党报要关注他们,就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时代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把时代的变化告诉他们,把前卫的新闻报道给他们。
年轻人又是领时尚之先的人,许多报纸开辟了时尚版,正是迎合了年轻读者的需求。《扬子晚报》是开辟“时尚”版较早的报纸,这个版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作为党报的《新华日报》在最近改版中又专门新增了“时尚”版,其内容都是年轻人所关心的。
“新新闻”告诉我们,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动的时代。年轻人早已不习惯于灌输式的传播,“你说我听,你登我看”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新闻”非常强调参与性,这一点顺应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与受众在参与中精彩互动,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传播形式。广播、电视、网络的参与性相对比较容易,报纸、特别是党报如何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管道”。如“读者点题”、“读者热线”、“双声道”、“互动窗”等等都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