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摇:关于文科生和理科生——从memetics的角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5:46:17

Meme一词,最初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他是为达尔文理论打抱不平,认为这么牛逼的一个理论,不该只局限在生物学范畴里。事实上,任何信息,只要满足能复制、能变异、有选择性的差异,就会产生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进化演变。

 

“能复制”、“能变异”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的基因,能被复制到下一代,但下一代的基因又不完全和我们一样,而“有选择性的差异”,就是指这些种种不同的基因,对生物体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有些适合环境,因此能产生更多的拷贝,有些不太适合环境,因此早早消失,好像是环境对它们“进行”了选择一样。

 

这类信息,我们最熟悉的,是基因。道金斯造出meme这个词,意思是“文化的基因”,认为人类文化也是在遵循着同一机制在进化、演变(当然他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

 

对这个词,中文有很多译法,本文采用“模因”。那么,究竟什么算模因呢?

 

道金斯给出的例子是“曲调、主意、酷词、时尚、陶艺、建筑”,简言之,人大脑中的一切念头都是模因,其中小念头是模因,大念头是模因组(memeplex)。为了方便起见,下面我说“模因”的时候,有时也指模因组。这些模因在人脑中生存,通过人际间的交流而传播、竞争、变异,通过占领更多人的大脑而繁衍,或因为得不到多少人的青睐而默默消亡。

 

事实上,绝大多数模因都是默默消亡掉的,比如你早上醒过来,睁开眼睛,看见天花板上的花纹,脑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个花纹不错。”但这个念头一闪即过,你没跟人说起它,以后醒来时也没再想到过它,这个模因就这么默默地消失了。

 

可惜吗?这好歹也是一个模因啊。

 

要我说,没啥可惜的。一个男人一天要产生约一亿个精子,可一生也只有几个精子中的基因能见天日,跟这浪费率比起来,我们对模因的表达已经是唠叨得令人发指了。

 

再说了,这样的模因,就算能得到传播的机会,也传播不远,除非你是领导或者专家。比如乾隆皇帝,身兼领导和专家(大清国天花板花纹鉴赏学会主席),要是说了句“这天花板的花纹不错”,自然有人会立即屁颠屁颠地把这花纹描了,装上烫金镜框,上书“圣上御定”,拿这模因去污染全国中小学生的大脑。至于你我么,说出来也没人理会。

 

要说可惜,当年费马发现了费马大定理后,在书边写下“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结果他老人家后来不知道怎的,既没告诉别人,也没在其他地方写下证明,结果这模因就丢了。这才叫可惜。

 

 

------------背景介绍结束的分割线------------

 

 

那么,什么样的模因才能传播开呢?

 

道金斯列了三个标准:多产、少变、长寿。显然,这三个标准,是针对一切进化信息的,不止限于基因、模因。Francis HEYLIGHEN还列了个公式:F(m) = A(m) . R(m) . E(m) . T(m),也就是模因的成功率等于其同化率、记忆率、表达率、传播率之积。

 

这两种说法,当然也是模因(关于模因的模因,metameme)。但这两种模因自身的传播都不算成功,因为它们不讲人话,太学究气了。所以我总结出个更通俗的模因成功秘笈,虽然严谨性不及那两位,但假如我的理论是正确的话,我的这个模因将会得到更广的传播。

 

假如它没有广泛传播开呢?那就说明我错了。那,那就活该它传播不开。

 

以下是按重要次序排列的模因成功要素:

 

 

第一、简单。

 

一个模因越简单,它在大脑中所需要的资源越少,因此也就越容易在大脑中生存下来,就象在自然界中,假如一只猫具有和老虎一样的捕食能力,但只需要老虎的十分之一食物就能生存,那它当然会比老虎更具有生存优势。对同一件事,同时提供简单和复杂两种答案,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都是简单的答案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比如你想了解金融知识,于是看了两本书,一本《金融学入门》,一本正经地讲金融系统的由来、构成和规律,一本《货币战争》,说这些金融现象都是一个叫罗斯切尔德的家族为控制世界经济所作出的阴谋。你看完后,更容易记住的是哪本书?

 

看看各书店的畅销榜就知道了。《货币战争》这本书的销量,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金融书籍,可见这个模因在竞争中是大获全胜。(当然,美中不足的是,“罗斯切尔德家族”这个名字还是太复杂,作者要是把它换成“山西孔家”,我看还能再多卖几十万本。)

 

同样的,当一个国家陷入危机时,一个人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揭示了社会体制的严重缺陷,并开出了解决问题的渐进方案,另一个人说,这都是敌人造成的,把敌人都消灭干净,问题就都解决了!你说哪个人能得到的选票更多?

 

另外,模因越简单,可能遭到的变异也越少,因此也就越可能流传广。比如一神的宗教,比多神宗教就天然占有优势。希腊神话,传到罗马就全变了样,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了这么多年下来,上帝还是那个上帝(甚至基督教的上帝还是犹太教的那同一个上帝。伊斯兰教我不了解)。所以这些一神教,从中东发家,往西横扫罗马、北欧,往东也把印度教的地盘打得七零八落。还好现在它们都被一个更强大的模因,科学,给挤压住了,不然我看假以时日,我中华上国的孔孟圣教也玄得很。

 

有鉴于此,本文也做了很多简化,比如模因的不同定义、对模因学的质疑等,如果展开,得一本书才说清楚。为了让本文的模因能成功传播开去,只好简掉。

 

 

第二、和人的生物本能相契合

 

模因生存的环境是人的大脑,而大脑是生物进化的产物(Susan Blackmore认为大脑是基因和模因共同进化的产物。简掉。下不再注),因此凡和人的生物本能相契合的模因,比如能引起性兴奋,就必然更受大脑欢迎。

 

人的本能有哪些?

 

最主要的当然是生存和繁衍这两样,或者说食色性也。

 

性对模因传播的作用,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美国传媒界的金科玉律:Sex sells。通常的那些例子我都不用举了。举个偏一点的吧。下面这幅图是美国二战期间的宣传画,用日本军官侵犯白人女郎来激发美国人的仇日情。

 

可见到了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爱国主义也顶不住了,还得靠原始部落里进化出来的“保护我们的女人!”的本能。

 

至于食,在现代是以钱的形式表现。多金,相当于远古时的足食。凡是号称能帮助你增长财富、获得利益的模因,都比较容易传播。如果这模因还特别简单,那就会势不可挡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大凡我们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周围所有的人都中了邪似的,一窝蜂地全去干同一件事,比如传销、炒股,他们所中的邪,就多是这类模因。

 

人的其他本能还有:

 

对危险的警惕,所以“阴谋论”总比正面分析容易流行;

 

社会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已经开始流行的模因往往会更流行,因为人都有想合群的倾向;

 

党同伐异,这是战争模因的基础;

 

好奇心,这是人类得以进化出高智商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过也常惨遭一类叫“标题党”的无良网民的利用。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表现外,人的本能还有其他很多不引人注意的冷拳。比如读书这个模因,其实是不符合人的本能的。人的自然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如果我们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的话,我敢说,书籍只是人类传播模因的一个权宜之计。随着现在电视、电影、互联网视频的普及,愿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舆论只会弹些人心不古、娱乐时代之类的腐腔烂调,他们看不出,也不愿意承认,影视这些给人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的模因,更符合人的本性,因此注定将在模因竞争逐渐将“读书”模因赶尽杀绝。

 

当然,“思考”、“求知”、“文字”这些模因,不会和“读书”一起灭绝。随着技术的进步,影视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也不用再为了盈利而片面追求商业回报,再加上互动技术的成熟,那时用影视来传播的知识和思想模因,只会比书籍范围更广、效率更高。

 

 

第三、和大脑中已有的模因组共存

 

模因所处的环境,是人的大脑。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人的大脑里都早已装满了其他各种模因。假如你是个模因,觉得这蠢汉的脑袋难以落脚,便跳出他的脑壳,往外一看,结果准得把你看得倒吸一口冷气,只见周围其他所有人的脑子都一样,说得好听点象联合国前万旗攒动,说得不好听便是象粪坑里万蛆蠕动,到处都是模因,在竞争、在繁衍、在消亡、在变异。

 

就在你迟疑的那一瞬间,你又发现,在人脑之外,还有数不清的书籍、报纸、iPod、计算机、地铁广告,在向人们绵绵不绝地灌输着模因;还有看不见的电波和电缆,传输着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信息,无数模因正顺着这看不见的渠道,向远方无数肥美待噬的大脑扑去;甚至就在你四顾的同时,你看见一个青春靓丽的美女,魅力四射地走过,而随着她的魅力散发开的,还有她的衣服样式、品牌、化妆、发型、猫步,甚至她那曲线诱人的胸部,好像也是整过的……街上的男女和你一起回头,在赞叹垂涎嫉妒羡慕的同时,这些模因又成功地在更多的大脑里复制下来。

 

这时你才明白,模因竞争里所谓的环境,不是把人类的大脑都切瓜似地摆到你面前,用洗洁精洗成一尘不染的处女地,然后你和你的竞争者们发一声喊,冲将进去,攻城略地,一刀一枪挣个功名。就象基因所处的环境也并不仅指自然界,而是包括它们所在的生物体的全体基因,乃至其他一切生物的全体基因。好比有个新基因,能使眼睛视力倍增,若是生在一个需要好眼睛的生物体上,比如老鹰,那当然会大受欢迎,很容易传播开去;可若是生在一个对眼睛无所谓的生物体上,比如鼹鼠,那就只能明珠暗投,不但不能为主人(更确切的说,你传播自己的奴隶)带来好处,反倒可能使它为了视听冲突而苦恼终生,最后因精神分裂症而抢救无效,英年早逝。

 

所以,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跳不跳,而是往哪里跳。假如你是个广告模因,主打人的权势心理,比如“帝王内裤,成功标志”、“瑞士名牌马桶,国际顶级品牌”,那你往中国人的脑袋里跳,准没错。

 

如果你主打的是人的环保心理,比如“纯布内裤,不污环境”、“自然马桶,天然化粪”,那就得找准了欧美大城市的自由派。
 

还有一个好例子,是“抵制法国”这个模因组在中美两国的不同表现。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法国高调反对,引起广大美国爱国人士群情激愤,开展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抵制法国”活动,蔚可与我国的类似模因相比较。不过这个题目太大,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还是等下个周末看我有没有空来侃一侃。

 

 

第四、让人感觉良好

 

“西方文明将靠中华文明来拯救”,和“中国文化是一种前现代文化,完全不能和西方文化相比”,这两个模因,哪个能传播得更广?

 

我去过很多次华人家庭教会的聚会,他们最喜欢用来劝我的论据之一,就是“人在孤独无助的时候,就会认识到神的存在。”然而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无非是“有神”和“无神”这两条模因的竞争,在人孤独无助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有神”这条模因,因为那时相信“有神”让人感觉更舒服。

 

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消息。并不是说反面的消息不存在,只是它们竞争不过“好消息”的模因而已。

 

当然,这条标准所说的“让人感觉良好”很难定义,比如前述第二条里,契合本能的模因,很多都也能让人感觉良好。而下面我们要讨论的“美感”,究竟多少是出于生物本能,多少是出于社会建构,就更难说清。

 

“美感”是一切艺术模因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过,除了艺术类外,我们对其他很多模因也会做出“美不美”的取舍。

 

比如美国一个报道说:我英勇的特种战士突破敌人强大防线,救出被敌人残暴虐待的美丽女兵林奇。这个故事就很美。

 

后来林奇自己出来作证说,她在敌人医院里并没有被虐待,新闻界也发现,在抢救行动中根本没发生战斗。这个故事就很无聊、很乏味,一点也不美。

 

所以,不管可恶的左派媒体怎么喧嚣这一发现,也不管林奇本人在国会宣誓作证说了什么,前面那个版本的模因还是在很多美国人那里广泛流传,就因为它更美。

 

当然,怎么算美,也是“环肥燕瘦”,各人有各人的标准(看哪种审美模因占领了你大脑)。有人觉得神秘感很美,比如那个著名的比喻,他们看到彩虹后感叹大自然之美,当牛顿告诉他们,那不过是光线折射,你不用去见造物主,自己拿个三棱镜,就立刻能看见七彩颜色的排列,他们会觉得很无聊、很乏味,一点也不美。

 

但也有人会觉得,牛顿发现这个规律这件事本身,就很美。白光居然不是纯粹的一种光,而是不同颜色的光聚合在一起而成,并且它们能被三棱镜分解,这个规律,也很美。后来我们又发现,所谓颜色,是取决于波长,能被三棱镜分解,是因为波长不同,折射率也不同,这就更美了。再到光的波粒二象性、E=hv,那就简直美得令人窒息了。

 

我手头有一本道金斯的《Unweaving the Rainbow》,就是讲这件事的。不过我还没看。J

 

和“美感”类似的,还有“幽默感”、“优越感”等等。能让人发笑的、感觉优越的模因,会传播得更广。

 

 

第五、找个好帮手

 

高等生物的基因都聚合在一起,成为基因组来发挥作用。同样的,在任何稍复杂的人类文明里,模因也都聚合在一起,成为模因组来竞争、传播。那你作为一个模因,艺成出山后,打算找什么样的朋友、投入什么样的门派呢?

 

我的推荐是:

 

保守主义:即“不可改变我”。和这个模因结合,你的稳定性会提高。比如你是个叫“早上吃三个栗子,晚上吃四个栗子”的模因,那只要进了保守主义的门槛,就放稳了心吧,无论传播多远,你还是你,不用担心被变异成“早上吃四个栗子,晚上吃三个栗子”。

 

福音主义:“传播我”。

 

权威主义:“听我的”。

 

排他主义:“杀光异教徒”、“焚书坑儒”。

 

信仰:“不要明白,只要接受”

 

显然,这些模因结合到一起,就是宗教。而宗教,也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成功的模因组,直到科学的出现。

 

 

第六、低成本

 

比如要抵制法国了,有四条模因: “挂红心China”、“抵制家乐福” 、“上街游行示威”、“把我的LV包当众烧掉”。事实证明,这四条模因的流行程度依次递减。

 

低成本的另一大类例子是迷信。比如美国的很多饭店,都没有第13层,而在中国则是没有第4层。其实大部分客人大概也不会相信住到这个楼层就会真出什么事,可是……万一呢?万一如果住到第4层,就会死得快呢?相比之下,换个楼层,是个成本小得多的选项。这样,“不住第4层”的模因就流传开了。

 

成本太大的迷信,会成为笑话,比如那个说人被压在墙下了,别人要来救,他还要别人先查一下黄历,今天是否宜动土。可成本很小的迷信,比如结婚看日子,几乎家家奉行,就成了我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无他,盖成本小的迷信容易流行开。

 

 

第七、有理

 

有理是指听上去make sense,不见得就正确,比如拉马克主义。

 

顺便说一下,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也是理解模因论的关键。好的模因传播开了,坏的模因灭绝掉(注意,好和坏不是指我们对模因的价值判断,而是指他们的传播本领)。人脑内部对模因的选择也是同一机制(但有学者认为,模因的传播至少在部分范围内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简掉)。

 

 

第八、正确(能被实践检验)

 

这和利益相关,因为实践检验后,再不接受,就会造成损失。

 

另外,正确不见得就听上去有理,比如量子力学。

 

把正确排在最后,不是我有偏见,或者故意强调,而是在我看来,模因的流行程度确实是首先取决于前七个因素,最后才轮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事实上,当年中国能为此展开大讨论,也正说明那时流行的大部分模因,并不以“能被实践检验”为然。比如“两个凡是”,听上去就很有道理,凡是毛主席说的,当然就是对的,实践又是什么东西,还敢去检验毛主席说过的话?

 

更何况,能被实践检验的模因,只是模因库的一小部分,所以影响就更小。

 

然而,这一条虽然排在最后,从某种角度说,却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从道金斯的三个标准来看,因为实践是不会变的(这句话当然也是句模因,关于相应的“上帝会干涉世间”模因,不能成为模因论的前提。论证简掉),所以它很稳定;人一旦在看到实践的检验之后再接受它,就轻易不会抛弃,所以它很长寿;实践检验之后往往就可以带来切实的好处,因此也很容易传播。

 

所以,正确的模因,虽然也许流传范围总也大不了,比如理论科学,但却总能长久流传(当然科学内部的各种理论的模因,总在不断地更新、消亡,但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即将压倒宗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模因组)。

 

甚至就个人而言,如西方人喜欢说的,一个人如果20岁以前不是左派,他就没有良心;如果30岁以后还是左派,他就没有头脑。一个人在年轻时,容易被简单的、富有美感的、利必多驱使的模因打动,而在历经了事实的反馈后,他才会慢慢地、无奈地接受那些不那么好看、却是经过事实证明的模因。

 

当然,我必须在这里强调一下,接受事实,不等于接受现实。事实不是模因,但对事实的认识是模因。有些事实是规律(law),比如市场经济,只要人性不变,这个规律就不会变;有些事实是规则(rule),比如社会制度,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有些模因把规律当作规则,要改造规律,比如计划经济,结果都是伤亡惨重。有些模因则把规则当作规律,接受现实,不思进取,那就成了奴隶哲学。

 

另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里,模因众多,即使是对同一样大家公认的事实,也能有不同的解释,而且各解释也都似乎能自圆其说。比如一桩灾难发生后,无神论者会去检讨灾难发生的原因,有神论者却难免会问,为什么上帝没有阻止灾难的发生?牧师会解释说,那是上帝在考验人们。这解释似乎也能通过实践的检验。于是,即使事实摆在眼前,人们也仍然可以按照自己心里的喜好(即早已占领他们大脑的模因),来在模因市场上各取所需。

 

最后,我也必须澄清的是,由于把“正确”这个标准放在最后,所以前面其他各标准里,我举的例子大多是不那么“正确”的模因。但其实它们也都有正面的例子可以举,比如看上去最恶劣的被我打为“战争基础”的“党同伐异”,其实也是天伦之乐、乡情、乃至整个同情心模因的生物基础。

 

 

------------回到主题的分割线------------

 前面是我对模因论的一点思考。显然,模因论野心甚大,目标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以无论我怎么简化精缩,一点挂一漏万的介绍都得花这么大篇幅。 

回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主题,用模因论来看,所谓理性思维,也就是更容易接受具有第八条(正确)、第七条(有理)的模因,感性思维则更容易接受第四条(让人感觉良好)。

但刚才我一共列了八条标准,而且各标准完全可以重叠。因此,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不互相排斥,完全有既正确又让我们感觉良好的模因,比如医学。同时,它们也只构成整个模因库的一小部分。很多模因,无所谓理性、感性,比如语言。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超越理性思维vs.感性思维之争,而问出更根本的一个问题:

人应该接受哪一类模因? 

我的回答是,那取决于你要什么。

所有的科学都只能告诉你“是什么”,而不能告诉你“该怎样”。它可以告诉你核能如何释放,但不能告诉你应该拿它去造核电站还是原子弹。它可以告诉你人不过是自私的基因用来传播自己的载体,但不能告诉你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自私自利还是愤怒自阉以示抗议。 

能决定“该怎样”的,只有你自己。

比如21点赌博,你可以采用“萝卜赌经”,连输翻倍、连胜翻倍,或者心灵感应;也可以采用数学推导出来的基本策略,可以保证你平均输得最少。这时有以下几种可能:

 

1、你不在乎输赢,于是纯粹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2、你想赢(或者少输),你也知道基本策略可以少输,于是按照基本策略来。

3、你想赢,你也知道基本策略可以少输,可你那时就是想碰把运气,于是还是按照萝卜赌经来。

4、你想赢,可是你不知道或不相信基本策略可以少输,于是你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5、你想赢,并且你认为萝卜赌经可以赢,于是你专按萝卜赌经来。

 

显然,对于想赢或少输的人来说,知道怎么可以少输,会更有利。但科学也不会逼你用它认定的玩法,决定权还在你自己,只要你爽了就好,不管你是因为赢了爽,还是刺激了爽。 

科学的作用,是帮助第4、5种人,提供他们达到目的的工具,但不会逼迫第1、3种人,一定要把获利看得把其他方面的满足感更重(注意,这里的获利并不仅仅指钱、健康、性交机会,也包括可以预期到的幸福感、人格完整等等)。

归根到底,是科学为人服务。人们如果希望获利,但不知道获利的最佳途径,科学可以帮忙。但如果有人对科学可以带来的好处无动于衷,或者认为科学会破坏了某些他看得更重的东西,那我们也只能尊重他的决定。 

(只不过我要小声插两句话:我认为绝大部分人都是想获利的;对科学心怀疑虑的人,绝大部分是因为不够了解科学。)

对于模因论,很多人认为它不能算科学,但模因论自己,毫无疑问一直是想往科学圈挤的(因此它在科学圈里得了个浑名,叫“科漂”)。因此,我的结语是: 

模因论是帮助你了解你大脑中各种念头的来源的工具,它并不告诉你你应该要什么念头,不要什么念头。但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各种念头由来之后,你会对你的“自我”有更好的认识。

那时,你会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对你的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也会清楚什么是无关甚至有害模因的感染,它们在你的脑中出现,不是因为你认同这类模因,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传播功能强大,而你以前对漫天飞舞的模因的抵抗力比较弱。通过对自己脑中的模因的去芜存菁,以及提高对模因的主动选择能力,你可以把自己从无谓的模因竞争中解放出来,去追寻你真正的人生意义。

所以,模因论不会告诉你你的“自我”是什么(除了,again, Susan Blackmore,告诉我们“自我”不存在),更无意于设置别人的“自我”。它只是为那些想认识自我、却苦无方法的人提供线索。 最后,感谢居然有耐心读完的读者(当然我知道你是直接用鼠标拉过来的)。这是一个讨论贴,我对模因论的知识和思考还都很肤浅,很愿意和大家展开讨论。欢迎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