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现巨棺续:黑色内棺底板现北斗七星(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45:57
文章提供 于 2008-12-22 0:56:22 (北京时间: 2008-12-22 13:56:22)
文章作者: 袁莺 秦丽云 唐海波 梁富盈    阅读时出现乱码?解决办法
[新闻热评 首页 ] [加入博客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12月21日,中国十余名资深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以及医学界权威人士,在广西上思县对一口新近出土的“三合土”古巨棺进行开棺。让人称奇的是,在内棺的底板,竟然出现了七个排列成天文“北斗七星”的小孔。
上思“三合土”棺椁内是否有保存完好的不腐尸?是否有保存完备的纺织物?12月21日上午9时许,随着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组掀开黑色内棺,围绕着“三合土”棺椁的部分悬疑揭晓:棺内只有凌乱的骨骸,但墓葬主人随葬的部分纺织物保存完好,服饰上的金黄色花纹仍然鲜艳。让人称奇的是,在内棺的底板,竟然出现了七个排列成天文“北斗七星”的小孔。
金黄色花纹色彩仍鲜艳
12月21日上午9时许,专家组在存放棺椁的上思县文管所库房,着手开启黑色内棺。
由于内棺盖板与棺体并没有黏合,现场技术人员轻轻用力就将内棺盖板掀开。记者在现场看到,棺内只有一堆较为凌乱的黑色骨骸,主人的身体软组织已不复存在,但头盖骨上的白发与眉毛仍清晰可辨,头发用发簪盘在后脑勺,面上还蒙着一层网状麻布。专家从颅骨、盆骨以及服饰等判断,墓葬主人为一名年纪较大的女性。
由于下葬时棺内放置了草灰枕,死者身体下方还铺垫了一层草灰,加上棺内空气湿润,整个棺底出现了糊状的黑色草灰泥,部分服饰与黑色草灰泥混成一起,成了糊状。尽管如此,棺内一件相对保存完好且带有金黄色花纹的服饰却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场一名专家告诉记者,这件服饰质地为丝绸,尽管同样沾满了黑色的草灰泥,粗看如一堆泥,但仔细查看,服饰上的金黄色花纹仍然鲜艳。
墓葬主人身份年代待定
尽管上思“三合土”棺椁的墓葬形式奇特,似乎不同寻常人家,但专家并没有在棺椁内发现如金、玉等陪葬品;另外,棺椁内也没有发现记录主人身份与生活时期的墓志铭,让专家对墓葬主人的身份年代一时难以下结论。
当内棺底板与骨骸被抬出放置到工作台后,专家们对骨骸进行分类,并对底板进行整理。让专家惊讶的是,底板上居然有一个“北斗七星”的图案。记者在现场看到,底板上有7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按照“北斗七星”的勺子状排列,小孔之间还有线条相连。在对内棺进行清理时,专家发现了散落在棺内的三枚古铜钱和一把竹骨纸面折扇。一专家推测,放置在内棺的古钱币应该为七枚,可能放置在排列成“北斗七星”的七个小孔内。由于棺椁在搬动时发生翻滚,原始的存放状态已经破坏,而且部分物品还与草灰泥混杂在一起,他们仔细对草灰泥进行清理,希望能找到答案。
在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这三枚古钱币正面有“开元通宝”字样。“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这是否就能推断墓葬属于唐代呢?专家当即对记者的疑问给予否定。他说,折扇出现的年代在宋代,从墓葬形式与棺椁制式来说,更像是明代或明末清初的墓葬。但对于主人身份与年代的推定,他们将对此次发掘采集的文物进行研究后,再作出最终判断。
当天下午,有关专家已将墓葬主人头盖骨送往上思县人民医院做X光检测。
“瑞士手表”估计是今人所遗
墓坑边居然发现“瑞士手表”(本报12月12日29版曾报道),本报报道了这条消息后,便引来众多议论,到底这个袖珍的“手表”是怎么出现在巨棺墓坑边的呢?
12月21日,上思县文管所所长王善初介绍,发现巨棺的山头名叫时娇山,大约10年前,曾有一个人在巨棺所在的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并有护果园。因此,这个袖珍“手表”可能是果园主人当年不小心遗弃在果园里,并在后来的耕作中推到巨棺墓坑边的。
另外,在内棺开启前,还有一段小插曲。
20日晚8时许,专家打开外椁盖板后,一副黑色的内棺出现在眼前。几名专家用手电筒查看内棺以及内棺与外椁的空隙,“里面居然有一只蟑螂!”一名眼尖的专家发出惊叫。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大家果真在内棺与外椁之间的空隙中发现了一只约指头大小的蟑螂。
外椁的外层是约20厘米厚的“三合土”封泥,而且是使用吊装设备才打开的,这只蟑螂怎么会出现在里面?尽管蟑螂的生存能力极强,但真会在棺内繁衍生存数百年吗?
21日下午6时许,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完毕,专家组特意查看了“三合土”的密封性,并再次使用吊装设备将整个棺椁吊起查看底部,疑惑这才迎刃而解:原来在封泥的底部,有一道指头大小的裂缝,蟑螂应该是从这道裂缝钻到了棺椁内部,不经意间却引来了不少人的一番猜想。
专家组正对内棺内的物品进行查看。

专家正对出土的纺织物进行整理。

内棺底板上“北斗七星”的图案。
此次考古发掘意义较大
据专家介绍,在“三合土”封泥的棺椁中存在一椁一棺的墓葬形式,这在国内的同类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此次考古发掘也对研究古代当地的墓葬风俗与服饰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考古发掘,广西文物部门首次以考古、文物保护、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广西考古界来说,多学科进行考古是一种尝试,也为另外一具同在上思发现的“三合土”棺椁的发掘提供了经验。据了解,两副棺椁应该为夫妻墓葬,此次发掘的棺椁较小,只有约一吨重,较大的棺椁约为五吨重,体积约为小棺椁的两倍。专家称,他们将经过科学的讨论后,才能决定是否对大的“三合土”棺椁进行开馆。
一名专家告诉记者,考古不是挖宝,“石棺”的价值不能用出土文物的数量和价值来简单衡量。这座墓葬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广西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墓葬,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南国早报
另据中新社上思12月21日电 中国十余名资深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以及医学界权威人士,今天在广西上思县对一口新近出土的“三合土”古巨棺进行开棺,发现一具用纺织品包裹的女性尸骸。专家们根据此间有关资料推断,古墓主人应非平民,年轻时非常漂亮。
今年十月中旬,一支工程队在广西十万大山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施工时,意外挖掘出两口由石灰石、粗砂、糯米等材料混合制成的“三合土”棺椁。随后,有关方面在组织力量将“三合土”古巨棺实施运输安置过程中,其中一口棺椁发生渗漏,渗出大量棕褐色不明液体。
本月十九日,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广西区内的十余名考古和医学专家,赶至上思对“三合土”巨棺进行前期发掘准备。二十日,专家们在对其中一口“三合土”巨棺开棺后发现,原来外层的“三合土”里还有一椁一棺,两者均为木质,外椁偏黄,内棺呈黑色,三者的材料呈“土—木—木”结构,这样的棺椁在广西乃至中国都非常罕见。
经过周密会商和部署,专家们今天打开了这口棺椁,结果发现一具身穿金黄色纺织物的女性尸骸,其头发保存完整,用一发簪盘在脑后;棺椁内还有古代钱币及折扇等物品。
文物与考古专家们根据棺椁的结构和棺椁内的装饰物推断,古墓主人应该不是平民。同时,有关医学专家经对棺椁内的尸骨进行X光检验,认为该名女性在年轻时应该非常漂亮。
10月24日,工人在广西明代古墓考古发掘现场发掘棺椁。

“土椁”顶部被移开。(来源:南宁晚报 梁富盈 摄)

2008年12月20日,10余名国内考古、文物保护、医学专家在广西上思县对当地10月下旬出土的“三合土”巨棺进行开棺,发现原来外层的“三合土”里还有一椁一棺,两者均为木质,外椁偏黄,内棺呈黑色,三者的材料呈“土—木—木”结构,这样的棺椁在广西乃至国内都非常罕见。

“木棺”“棺盖”开启,“棺”内有“棺”的发现让专家们非常意外。(来源:南宁晚报 梁富盈 摄)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