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限制油价,中国石化遭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52:01
对于中国产量最大的炼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 简称:中国石化)来说,油价再创新高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
飞涨的油价有可能阻碍中国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中国石化首当其冲,这是因为这家公司加工的大部分原油需要从其他生产商手中购买。
中国石化在油价最近一次上涨之前已经遭受了高油价的冲击。中国石化的炼油业务去年出现了35.1亿元人民币(合4.38亿美元)的营业亏损,这和2004年近60亿元的营业利润形成巨大反差。谁是罪魁祸首?全球油价飙升,而由政府控制的燃油价格却低于国际水平。
中国石化是国有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China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旗下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国石化所需原油的四分之三依靠进口。
因此变化无常的世界原油市场对中国石化的影响非常大。而中国石化在内地的竞争对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Ltd., 简称: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石油)则因油价上涨获利颇丰。这是因为中国石油是一家综合性企业,它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也是第二大炼油企业;而中海石油的业务基本全部集中在石油生产而非炼油。
举例来说,中海石油可以以接近国际石油公司收取的价格售出原油,从而赚取丰厚的利润。它并不参与亏损的炼油业务:也就是将昂贵的原油炼制成燃料产品,又必须以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而中国石油,尤其是中国石化则不得不从事这项业务,从而导致利润受损。
中国石化2005年的净利润增加了14%,达409.2亿元,这一部分要归功于政府为弥补其炼油业务的亏损而注入的100亿元资金。而中国石油利润增加28%,中海石油则为57%。
中海石油周二宣布,今年前三个月未经审核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5%,达166.6亿元。
这三家公司的股票都在香港上市。到目前为止,中海石油的股票今年已经上涨了22%,而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股票今年则分别上涨了38%和32%。有分析师对今年中国石化的表现尤其看好。他们预期随著几个大型新油田开工生产,全球油价将会趋于平稳。另外,许多分析师希望中国能放开对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限制。这些因素都将推动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利润的上升。
眼下,原油价格每桶接近75美元,而中国能源改革的步伐却令人失望。今年3月底,中国政府将燃油价格提高了5%至7%,这和行业期望相去甚远。
中国政府不愿大幅调高油价的原因是担心因此引发社会动荡。富裕、有车的城市居民也许能够承受汽油价格的上涨,但贫穷、人数众多的农民却要指望柴油发动拖拉机或者将农产品运往市场销售。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发言人上周表示,中国炼油企业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98亿元人民币。
如今全球油价再度上涨,负责定价的监管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简称:发改委)缩小国内和国际油价差距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了。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分析师大卫•赫德(David Hurd)表示,他认为发改委“不愿作出重大调整,因为这样做会激起民愤。”
北京方面不愿大幅调价意味著,高油价给中国消费者造成的痛楚还没有像和美国、欧洲消费者那样严重。
不过情况也并非完全明了。中国的一些地区去年曾出现了汽油短缺的局面,这是因为石油公司为了趁国际油价高涨之机大赚一笔而将燃油销往国外,而没有在国内亏本出售。这抑制了中国石油需求的上涨。另外,即便是这次国内油价的小幅上调,也已经有迹象表明中国消费者开始节省用油了。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顾问周松起表示,“调价当然会抑制燃油需求。”他指出北京正在考虑将出租车收费标准从1.6元/公里上调到2元/公里。他说,“这会打击许多民众乘坐出租车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因素令石油公司的处境雪上加霜:当中国石油企业每桶原油售价超过40美元时,政府将征收20%-40%的特别收益金(俗称:暴利税)。石油价格高于60美元将按40%的税率征税。
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分析师马上表示,“中海石油最有可能被征收暴利税,中国石油的征税可能性最小,而中国石化的前景则不明朗。”
马上表示,暴利税会稀释石油企业的每股收益,使投资吸引力下降。
也许中国石油企业面对的更大难题是本土石油产量下降,而且全球油价高企抬高了收购海外油田的成本。在4月份早些时候,能源业内刊物说,在争夺安哥拉石油区块的竞争中,意大利ENI以令人瞠目的9.02亿美元报价超出了中国石化的7.5亿美元。安哥拉的国有石油公司证实有9.02亿美元的出价,不过并未透露出此报价的公司。
中国石油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单卫国表示,“目前的时机不适于进行海外收购。”
不过如果油价继续高涨,那么这样的价格也变得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