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必然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00:55
贫民窟的必然性 (2008-11-16 09:15:52) 作者:郑也夫  标签:杂谈  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cddcf0100b82q.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说到城市贫民窟问题,我的观点很彻底,我强调贫民窟的必然性,城市不可能没有贫民窟,古今中外统统如此。为什么城市,特别是大都市,一定会有贫民窟?大都市就业机会多,小城市没有这么多就业机会,所以我并不同意费孝通先生单一地强调小城镇。大城市提供就业有小城市无法匹敌的优势,大城市像热带雨林容纳物种一样,能容纳无数小工种存活下来。因为大城市的人口众多,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有某种需求,就可以造就一个职业,比如说擦皮鞋的,在大城市可以活下去,需求的人比例很少,但绝对数足够了。一般的小城市不行。大城市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必然吸引穷人。他进城了,肯定是没有好地方住。你说贫民窟不好,他说可以凑合,因为能挣到钱,在农村可能比这住得宽敞,不是贫民窟,但没钱挣。所以大城市有贫民窟是必然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提出政府应该开发最低档的住房。既然贫民窟是必然的,就可以推论,开发最低价的住房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我们现在开发的都是豪宅,越做越好,底层的住房没人管。

    上海的棚户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上海开埠以来,很多的移民跑到上海,苏北人一闹水灾、遇到战乱就过来了。为什么跑到上海来?还是大城市生存机会多,就是乞讨大城市也比较容易。他们肯定住在贫民窟,别说大小,正经房子他们根本就不可能住,只能住一个草棚子,造价是20元钱。20元钱是一个劳力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一百多斤大米钱。租草棚子的话,一个月一块多钱,穷人都住在草棚子里头。草棚子小的10平米,大的20平米。草棚子一个个连在一起组成棚户区。1950年的时候搞了一个调查,上海棚户区的居民占上海人口的四分之一强。还是毛爷厉害,他掌权后,棚户区不再增加了。为什么不再增加了?因为不准移民了,农民吃不上饭就地消化,挨饿就挨饿,饿死就饿死,绝对不能进城,所以棚户区不再增长了。棚户区的例子说明,哪个大城市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因为大城市有就业优势,富人穷人都来了。

    我的建议是,政府和开发商一起建造一批最低价的房子。但政府从来认为建这么差的房子,这么狭窄的房子,规格太低了,不够文明,不符合城市人居住的标准。但是其实只要比贫民窟好点,就是成就。贫民窟往往是没有上下水,污秽不堪。我出的主意是要建最便宜最廉价的住房。政府制订的那些标准,什么采光啊,什么人均密度啊,都是奢侈的。我觉得密集程度,政府不要操心,人家没这个钱,就要高密度。我只认同这样的标准,有电,有上下水,有煤气灶,不能用炉子,那会污染。我认为应该建设这样的一居室,一室一厨一卫,住房十五平米,厨房三平米,卫生间不到两平米,总共20平米。十五平米可以住很多口人,可以搞上下铺,对不对?在毛泽东时代后期,城市人的住房紧张到什么程度?人均3平米多,一间房子住很多人的。别小瞧,这样的一居室是城市的体面住房。城市管理者不要自我封闭,不想盖最低档的住房,还尽说好听的。政府承担的建房应该是廉租房,底层人只能租房,没钱买房。政府不开发这样的住房,就意味着穷人的住房没人管了。我说贫民窟是必然的,但是经过努力,开发最低档的住房能够搞得比贫民窟好一点。好高骛远,最终是什么都不做。   

                                 (摘自2006年8月30日在北京涵芬楼书店的演讲)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评论(39)| 阅读 (988) | 收藏 (0) | 分享 | 打印 | 举报 前一篇:新东方的翻译不及格
后一篇:燃油税:每升三元是明智选择 评论    谁影响了你的网络? 发表评论 北地说得用理呀!现在好像一些搞城市规划的,只想着消除掉城中村,谁会想到就是那样的地方,才是一些人生存的老地方。
先生,让小产权房合法怎么样?(2008-11-16 11:17:49)博主回复:() 廊下的小树叶喊一声好!(2008-11-16 14:55:28)博主回复:() 孤独毛毛虫有屋可住总比流离失所好!(2008-11-16 17:36:24)博主回复:() 中青院学生郑老师好!想与您联系,可是找不到您的联系方式,刚才看见您会回复网友留言,所以才干脆给您留言。
老师,我是中青院班51号学生,关于学期末的论文,我本来报的选题是关于早点,可是经过我两天上午的调查发现,一是卖早点的人警戒心很强,问题一问深了,就不告诉你;二是在我初步了解了些情况后发现,这个行业不是我想的那么有意思。
所以,我想换一个选题,想做关于娱乐公关公司运营机制和造星内幕的调查,这个调查对于我来说很便利,因为我正在一家这样的公司里工作,并且公司的BOSS是我的朋友,在我了解内幕资料方面很有优势,并且以前好像也没有人做过这个选题。
希望老师批准!(您直接回复留言就可以,我经常上来看的)(2008-11-16 18:28:40)博主回复:() 博主批准了。(2008-11-17 08:42:10)博主回复:() 永仁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时事点评”由“永仁”加为精华博文!
(2008-11-17 10:01:11)来自圈子:[时事点评]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两年前的演讲了。在政绩指挥棒下,看样子不会实施了。(2008-11-17 12:47:48)博主回复:() 古玩蟲儿有道理(2008-11-17 14:06:43)博主回复:() 大饼子脸斗鸡眼郑老师言之有理。(2008-11-17 14:59:21)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郑老师,我觉得你投资开发商,让他们开发最低档的住房会成功.你会赚钱.(2008-11-17 15:05:12)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郑老师,受那位网友的启发,我也想向您请教关于开题的事情。
我想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长选择私立学校的原因,是安徽省一个经济发展很普通的县。
但对从哪些方面研究还不明晰
希望您能给点建议
谢谢!(2008-11-17 22:06:10)博主回复:() 社会学票友每次读郑老师的文章都有新收获!
我上大学时开始读您的文章,于是喜欢上了社会学,
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
两年了,坐在办公室里每天都浑身不自在,总有些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只有看您的文章时才会感到畅快,我感到社会学才是我的理想所在。
您09年召研究生吗?我想试试。                                                                                                           (2008-11-18 09:21:18)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安得陋房千万间,大庇都市民工俱欢颜!(2008-11-18 10:09:36)博主回复:() 酒入舌出安得广厦千万间 
说话的人很多 说的都对 但是没用 
人还是那伙人 话还是那句话。。。。。。。。(2008-11-18 22:32:47)博主回复:() 新网友无论如何 ,觉得你是资产阶级文人,在这里(2008-11-19 08:46:37)博主回复:() 走了这么久确实有道理(2008-11-20 07:50:04)博主回复:() 走了这么久政府需要转变思维方式(2008-11-20 07:50:26)博主回复:() ICSOFT问候博主(2008-11-21 04:44:02)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问候也夫,邹蓝(2008-11-22 12:44:42)博主回复:() 蓝天设计印刷学习了,改进了我的想法。谢谢郑老师。

看了你的文章,我支持我的家里没有钱的亲人在大城市谋生。(2008-11-22 22:32:11)博主回复:() 天山刀郎政府出于为民生考虑的光辉面子工程,可能会考虑,但中国的房产开发商都是些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不会做亏本买卖。所以有些钱,还得政府来出。4万亿呢,拔一根毛,就可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08-11-26 18:18:24)博主回复:() 七月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好!(2008-11-29 16:42:40)博主回复:() 七月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好!(2008-11-29 16:43:48)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说的都对,就是没有用。。。。呵呵
不是浇你冷水啊,这个因为没有人在为老百姓办事,都想着自己的口袋有钞票,自己的儿女出国读书,自己的床上有美女呢,等死也许是我们百姓的最终出路。(2008-11-30 02:31:40)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也夫的昔日呐喊呀!仙子啊读来,还是觉得很有道理,也夫分析问题的条理总是那么清楚,值得学习呀!
  最近几年都在关注也夫,以你为榜样!为你自豪!
  也夫,多发表新作呀!期待。。。。。(2008-12-01 00:15:32)博主回复:() 么好的香港就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一居室..空间利用的是相当密集...(2008-12-01 11:22:27)博主回复:() 数亿投资部优工程7岁黄石大桥和1400年的赵州桥
国家重点工程、湖北黄石长江公路搭桥竣工仅7年就“重病缠身”,有关部门在投入7000多万元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仍未矫正后,只好决定投资29。4亿元再建一座大桥(《扬子晚报》4月9日)。

这让人想起有着约1400岁高龄的河北赵州桥。这座由隋朝著名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历经8次大地震而不倒,54次大洪水而不垮,无数次战乱而不毁。从中不难看出古人造桥时的精湛技艺、过硬质量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相形之下,现代造桥人是那样的浮躁随意!据知青人士介绍,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开工之时,地质资料不全,施工设计图未及时提供,“四通一平”等工作还没有到位就急着上马;施工期间,不按设计施工或者随意更改设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竣工之际,验收报告上明明写着“主桥边跨现浇段结构主拉应力安全储备偏小,局部出现裂缝”,有关部门仍将其评为优良工程。。。。。。。(摘自4月10日《广州日报》)
摘自2006年4月17日《报刊文摘》

(2008-12-04 09:15:42)博主回复:() 巨额投资部优工程 7岁黄石大桥和1400年的赵州桥
国家重点工程、湖北黄石长江公路搭桥竣工仅7年就“重病缠身”,有关部门在投入7000多万元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仍未矫正后,只好决定投资29。4亿元再建一座大桥(《扬子晚报》4月9日)。

  这让人想起有着约1400岁高龄的河北赵州桥。这座由隋朝著名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历经8次大地震而不倒,54次大洪水而不垮,无数次战乱而不毁。从中不难看出古人造桥时的精湛技艺、过硬质量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相形之下,现代造桥人是那样的浮躁随意!据知青人士介绍,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开工之时,地质资料不全,施工设计图未及时提供,“四通一平”等工作还没有到位就急着上马;施工期间,不按设计施工或者随意更改设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竣工之际,验收报告上明明写着“主桥边跨现浇段结构主拉应力安全储备偏小,局部出现裂缝”,有关部门仍将其评为优良工程。。。。。。。(摘自4月10日《广州日报》)
摘自2006年4月17日《报刊文摘》

(2008-12-04 09:18:22)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河北省怀来县政府买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价格是300元/年,他们的政绩单上泛着血红色。(2008-12-05 22:12:46)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昨天在“2008金融危机对中国和内蒙古经济的影响”论坛上,北师大无良叫兽董潘说“除了战争和自然灾害,房价会一直上涨,这就是房地产的运行规律”,“房价有粘性,所以说降不下来,这就是房地产的运行规律”,这就所谓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高声呼吁董叫兽的“房地产运行规律”写入“经济学”教科书,名曰“董氏法则”。
(2008-12-06 22:55:43)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你这头亲手(2008-12-09 12:01:12)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说的很对。朝阳区酒仙桥地区的拆迁工作冻结的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买不起房。所以政府要转变思维。把旧房翻新,在筒子楼和简易楼里加盖独立卫生间和厨房就可以了。老百姓要求不高,省钱方便即可。政府也少投入,没有花架子,少一批贪官不是挺好的是吗。(2008-12-10 11:19:52)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郑也夫你放狗屁,你吃狗屎也是必然的。(2008-12-10 11:24:35)博主回复:() 猎人禽兽郑也夫不喝水不用油吗?   
    北大教授郑也夫到底是什么东西,前段他大放厥词说:中国要想节水就应该提高水价,"一句话,水价不涨,休想节水。我说一吨100元,",今天《新京报》时事评论《油贵吗?看和谁比》又让我气炸心肺。
    文章说:五年来中国的油价一直比美国稍高,一直比欧洲低很多。还列出表格对比,2008年11月24日:
法国5.58  德国5.67  意大利5.64  荷兰6.20  英国5.32   美国2.16   
中国4.25   4.92(+1元附加费)
    我真的很想骂了,但考虑到人家是文人,是教授,还是说话文明些好。我的愤怒是:
   1、北大教授的工资肯定很高,福利肯定很好,家庭肯定没有任何生活经济压力,钱对于他们不是问题。否则,怎么总感觉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物价太低的缘故那?油价比美国都高2倍了,还说“中国一直都比美国稍高”“美国连发达国家都不代表”,要现在中国的油价和欧洲国家比较,那意思就是与荷兰比较,中国油价还需要提高!你北大的福利好,收入高,能承受高水价,贵燃油,但我们普通百姓就能承受吗?
   2、欧洲也好,美国也罢,人家油价中的燃油税是在不征收任何养路费,包括高速费等所有费用的前提下的价格啊,中国那?就取消了养路费及其他5种压根跟我们普通车主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费用,至于其他的车船费、一级公路、高速公路费用不还是高的惊人,这一点,北大的教授怎么就没有考虑那?是自己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避而不谈”(这也是教授批判一些高喊油价贵的人的用语)。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你作为一个教授,对社会了解多少,整天到处指手画脚,炮轰这个学术委员、批判那个部门,一会说中国的水价格太低,一会叫中国的油不贵,你是教育在校大学生那,还是全国贫民百姓那,你是想学鲁迅先生“呐喊”中国民众“麻木”吗?我看你倒像“国家主席”,不过也不是很合格的“主席”,民众的承受人力,生活水平你真实地了解吗?
    因此,我只想说:教授就教好自己的书,如果还有精力就深入了解下民间疾苦后发表意见,毕竟你的意见对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的参考价值很大,领导也很重视“北大教授”的牌子,希望别用一些曲高和寡的体验与论调来玷污我们的眼睛,误导我们的领导。
 
(2008-12-10 11:30:23)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油价与燃油税,又有多少群众被蒙蔽了?


  时下,凡发生重大群体事件,总有个流行说法“少数群众不明真相,被坏人蒙蔽了”。
  最近,燃油税改革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12月5日发改委公布燃油税改革方案之后,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新华网论坛的一个征询帖(如何?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意见 汽油1升1元),一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7万多,可见公众的参与热情有多高。
  无独有偶,笔者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几期关于燃油税改革的专家访谈节目,印象比较深的是12月6日晚CCTV-4套播出的访谈节目,嘉宾请了两位,一位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另一位是国家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
  两位专家对这次燃油税改革都给予了首肯(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两位专家从个人角度认为,可以承受目前的税改方案给自己带来的支出变化(收入决定一切)。问题是在整个访谈过程,发改委专家始终站在全球的角度阐述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谈话是“我们征收1元燃油消费税并不高,比欧洲、日本要低得多……我们的油价比欧洲、日本也要低……”
  笔者相信这位专家讲的是实话,因为当前国内油价是国际油价在100多美元时制定的。虽然早在国际油价跌到60美元每桶时,就有人算过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于美国1元左右,但是,国内油价比起日本、欧洲油价还是便宜一些。也就是说,算帐的人各自找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样本,只是专家算帐时没有考虑国内人均收入与欧美的差距,更没考虑中国税外所包含的高速公路收费、地方性收费和乱收费。
  在央视新闻频道采访另一位专家时,这位专家更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他说:“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隐含有许多看不到的成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与美国争石油(消费),那样会引发矛盾。十多年来,美国为石油在中东打了三场战争,这个成本算了没有……”显然,笔者和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在这个问题上又被少数在美国呆过的草根们蒙蔽了(汗)!  没有意识到中国要为美国多担当义务。于是,笔者往远一想,是不是中国也该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多承担义务呢?  
(2008-12-11 22:06:52)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CCTV-4场外连线时,有位专家更是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燃油消费税征收1元太少,要征收到2元才合适,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多建地铁,让大家都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这位专家的说法在香港早就实行了,问题是香港是个弹丸之地,公共交通非常便利,我们行吗?占国土90%以上的广大县域经济区有地铁和发达的公共交通吗?老乡们可以不乘坐农用三轮车而改坐地铁提上土特产去赶集吗?
  就是在大城市,笔者和绝大多数经常被蒙蔽的群众也完全可以乘坐地铁去上班、去上街。而专家您呢?经常性地夹个公文包乘坐地铁去讲学、去开会,行吗?感情,您是让老百姓把车都放下,把路让开,好让您不堵车顺顺当当去办事?  
  这次燃油税改革,让笔者想起了多年前的电信改革,当年也有个过类似大讨论,专家说:我国的电信资费不高(固定电话数千元初装费、移动电话50元月租费,双向收费)。专家们举出的往往是绝对值,可一位中学生以中国人年均收入与美国人一比,就轻易算出中国的电信资费比美国高出许多……
  难怪有人惊呼:专家怎么就成了贬义词!  
  关于油价和燃油税,在媒体发声率最高的专家要算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了,国际油价高涨时,他高喊“国内油价要与国际油价接轨”;当国际油价暴跌到了每桶50美元以下时,他却说:“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接轨不现实”,笔者不禁要问:韩文科这样的专家是谁的走狗?
(2008-12-11 22:07:19)博主回复:() 老鲁请有空来看看,帮忙出出主意。(2008-12-12 19:22:39)博主回复:() 新浪网友一句话,这Y就是一NT。
还“教授”呢。忍着性子看了几篇高论,可以窥见,学术无耻实际上比“三鹿菁氨”更可怕。如果所有的学者都想郑NT一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路在何方?
希望执政者先从学术腐败、学术无耻开始整治。(2008-12-13 08:24:09)博主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