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在分享全球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12:45
●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中美两国国际地位日趋变得对称、平等和相似。这正是正常的大国交往的基础
●当前的全球文化有“和平偏好”,大国关系出现根本转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其他高层官员的频繁接触,不仅仅有追求本国利益之意,更深远的含义还应该包括全球化下的大国协调
●心理健康,换位思考,是中美更好地分享全球化须注意的两点
“全球化”、“中美关系”几乎成了中国两个最流行的与国际问题相关的词语。专家学者的高谈阔论自不必说,在文化氛围浓一点的地方甚至都成了茶余饭后聊天的对象。可是,一方面,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流行的“全球化”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对它的诸多评价,诸如“机遇”、“陷阱”和“谎言”,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多少年来起伏不定,几乎成了古希腊神话中戈尔迪国王放在宙斯神庙中的那根打着分不出头尾的绳结,缠绕不已,难以理清。这样一来,在全球化形势下,中美关系到底怎样,很耐人琢磨。
中美关系在全球化下日趋对称
回答这个疑问,可以从小往大说。我写文章用的是老款笔记本电脑,是托人从纽约带的,可相关的硬件却是中国产。往大点说,北京大街上跑的汽车,不少产地都在中国,可品牌却是美国的;再往大点说,去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116.3亿美元,美对华实际投资已累计达到51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对此,人们可从多重角度来解读,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全球化的结果。所谓的全球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就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正是这种流动和传播的增加,全球化下两国经济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从前。从中国角度看,建国到1977年,并没有进入全球化浪潮,每年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很少,1977年进出口总额分别只有75.9亿美元和72.1亿美元。至于直接利用外资方面,在1980年5月前,除捷克、波兰等国在华合资的少数几家企业外,中国大陆没有吸收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不可否认,全球化使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和经济竞争增强了。但是,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使两国间产生了某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合作,双方的利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摩擦、竞争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但各自利益又只能通过交往与合作来获得。正因为如此,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几乎从没断过,可差不多时而“毛毛雨”,时而“雷阵雨”,到最后,双方常常各退一步,然后“雨过天晴”。换句话说,全球化使“经济相互依赖”的现象凸显。这种现象不回避摩擦,却大大降低了断绝交往的可能性。从经济成本的角度上,断绝交往的获利远远抵消不了因此而产生的重创。
有了交往的前提,自然有了因之而获益的可能。在全球化条件下,中美两国经济交往中的收益有多大?恐怕没有谁能算得清。但至少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全球化下的经济交往使合作的双方都获利,而不存在着谁对谁的恩赐。
波音飞机、别克、福特汽车、摩托罗拉、微软、麦当劳和肯德基等等,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中,中国普通百姓时时能感受到与美国交往带来的便利。从国家层面看,美国资本进入中国的确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曾有过一种权威的说法,外商投资1500亿人民币(美国在其中的份额不少),可以牵动中国经济2.6个增长点。除此之外,美国资本还促进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升级,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这些方面,中美贸易、美国企业的在华投资功不可没。
同样,全球化下的交往使中国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比如,美国在对华直接投资方面的收益,据媒体披露,1999-2004年间,美国在华控股10%以上的企业利润从零猛增至30亿美元,而2005年的利润额更是高达32亿美元。再比如,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很多是做加工贸易的,它们的产品以出口美国为主,中国只赚很少的一点加工费,而收益的大部分落入美国企业的口袋里。这些廉价的产品到美国后还能为美国消费者节省1000亿美元的开支。前段时间,一户美国家庭的故事流传很广,他们想试着过没有“中国制造”商品的生活,却使生活过得一团糟,最终还是不得不恢复使用“中国制造”商品。
由此看,相比于上世纪中叶,中美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至少在经济层面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先前,美国可以不需要中国,更可以封锁、遏制中国,两国实力差距导致国际地位巨大的不对称,当前,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两国国际地位日趋变得对称、平等和相似。这正是正常的大国交往的基础。
大国关系的根本转型
全球化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利自然带来各种变化,首当其冲的是文化。中美两国文化交往频率在加快,是显而易见的。对中国来说,教育运行模式受美国模式的影响,中国大学生也有所谓的“寄托一族”(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必须参加GRE和TOFEL考试,那些忙于此类考试的人常被戏称为此),篮球比赛等体育运动的各种规则也几乎克隆了美国的模式,就算这两年红遍全国的“超女”比赛估计也是受美国节目“美国偶像”的启发。美国也在受中国的影响,中国菜和服饰越来越受美国人青睐,中国“礼恭谦让”的儒家文化也在影响许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诸如此类,实际上反映了隐含着某种“全球文化”的胎动。
这种文化可以不排斥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融合了诸多民族的共同特性。其中有一种共同特性就是“和平偏好”。所以,有种称“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就谈到,早期历史的全球各族文化形态以“互视为敌人”为主,所以,历史上国与国交往动辄亡国灭种。近几百年来,全球文化形态向“互视为竞争对手”转化,国家交往虽有战争和冲突,但更多地注入了制度、规则、谈判和协商的因素,“开疆拓土”已几近灭绝。而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各国间文化不断交融,制度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未来文化形态向“互视为朋友”的形态转变,虽有摩擦、竞争,但一切“好商量”。
这一切套用到中美关系也非常合适。传统的大国关系要么结盟,要么对抗。彼此间的利益要么是捆绑在一起,要么平行或对立。半个多世纪前,中美曾交恶,文攻武卫,大动干戈。而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峙变对话,对抗变合作,许多矛盾虽未消失,但共识却日渐增多。正因为此,美国不久前明确将中国视为“stakeholder(利益攸关者)”,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影响。
经济上对等、文化上互动的最终结果是大国关系的根本转型。这也与全球化下的诸多问题相连。举些例子,如“基地”组织等恐怖主义的全球化,“禽流感”等传染病的全球蔓延,“海啸”等自然灾难的全球影响,“洗钱”等跨国犯罪的全球破坏,“石油”等资源的全球性枯竭等等,在全球化下,国家边界、地缘政治、武装力量等传统的安全围栏已显得软弱无力,单个国家,无论该国能量有多大、实力有多强,都无力单独应对。美国,这个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借重不断对等的中国将是大势所趋。这也正是“全球化治理”之意。在这种背景下,中美两国元首互访、其他高层官员的频繁接触,不仅仅有追求本国利益(诸如在台湾问题、贸易摩擦上)之意,更深远的含义还应该包括全球化下的大国协调。
分享全球化还需注意两点
必须看到,中美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在交往过程中,美国以势压人在许多方面还有体现,对于中国的获益及其带来的发展,时常以“威胁”称之。对美国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是“经济威胁”,对石油需求增长是“能源威胁”,军费增长是“军事威胁”,奉行睦邻友好是“地缘威胁”,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国人对美国也存有程度不同的急功近利心态,对美国人时常“变脸”缺乏“定力”,也容易踩着美国的鼓点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阻碍两国的交流与合作,甚至可能产生新的矛盾与冲突。
中美两国如何才能更好地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呢?中美两国在这方面自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两点特别重要。首先,心理要健康。对美国来说,要摆脱霸主心态,与中国交往与合作中不要居高临下,别总想欺负人;对中国来说,要摆脱“受害者的悲情”。
其次,学会换位思考。美国依仗自己财大气粗,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中国,这儿不行,那儿不对。其结果,话非但没有说到点上,相反时常引起中国人的反感甚至强烈不满。当然,国人也要充分解剖、认识美国,不因它的美言而大喜,也不为它的恶语而大怒,理智地与它打交道。心态正了,中美在发展关系中出现什么问题,也都容易理智地处理,也才能避免因情绪化而演化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