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计划以扩招研究生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36:55

教育部:研究生招生部分专业明年拟扩招
2008年12月02日 来源:《北京晨报》
晨报讯 (记者 罗德宏)针对明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促进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将统一制定对参加现有各类基层项目的毕业生实行考研 加分政策,并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考研加分。另外,明年研究生 招生还将增加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表示,这些促进就业的措施目前正在研究当中,下一步将进一步细化。
据悉,明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611万,比上年增加了52万人。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教育部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对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另外,教育部将统一制定对参加现有各类基层项目的毕业生实行考研加分政策,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职毕业生实行免试入学读成人本科的政策。
伴随就业“寒冬”临近,预计明年考研大军的队伍将大幅扩容。据了解,明年研究生招生将增加工学、农林水地矿油等相对紧缺学科专业和生源较好学校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加现有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同时适当扩大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适当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二学历的规模。
另外,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将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扩招后的大学生和大学
作者:IceHenry
在高校里按部就班地念了十多年的书,而后由学生的身份变成了老师,博士
阶段恰逢全国性的高校大扩招。对于期末考试,以前是别人考自己,现在是自己
考学生。对于扩招前后的学生,根据我的经历,有那么一些想法。
扩招之前,混日子混学位的学生很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学习和
考试,考试作弊的学生凤毛麟角,偶尔才出那么一两个。那时候考试不及格虽然
可以补考,但补考过了,这门课的学分仍然算在挂课一栏。挂课的学分累计到一
定程度,就要被劝退和开除。
扩招以后,学生的面貌世风日下,好好学习的学生属于稀有品种。大多数的
学生都是随大流,考试前突击一把,过了就行,过不了还有补考嘛。学生不思进
取,不好好学习,挂课的人自然比较多。学校为了控制不及格率(俺们学院规定
每门课的不及格率不能超过15%,否则要重新命题,重新考试),自然要求教师
将试卷出得简单一点,或者是考前复习一下,划划重点。但即使是这样,部分学
生仍然满不在乎,考前的划重点课也是爱来不来,问起为何,曰:万一不过,还
有补考。
皆因现在学校改变了策略:补考过了就给学分,不再计在挂课的一栏上,补
考不过才累计。于是补考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只要不交白卷,差不多都让过。
对于毕业班,临毕业前还有一次清考,也就是将若干门补考放在一起,走个过程
把人好好地送出校门。真正被学校劝退开除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大部分
不合格的学生,依然能够混个学位后毕业。
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因为扩招,扩招前不及格的只是少数,
属于“弱势群体”,是劝退是开除,学校无甚大的影响。扩招后人多力量大,学
校没有那个胆子严格要求。想想看吧,以前年招一千人开除10个人,这10个人能
掀起多大的风浪?现在年招近万人,开除100人,这100人要找校长示威、游行、
闹事,校长受得了吗?
其次,现在扩招的一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苗苗一根,在家里宝贝得不
得了。上了大学,仍然保留了相当以自我为中心的作风。典型的表现为懒惰,不
愿意自己思考,需要老师翻来覆去透彻地讲若干遍才明白一点,还会把自己不明
白的一概推给老师:“老师水平不行,讲不明白”。一些中老年教授不愿意给本
科生上课,有个原因就是扩招后的大学生素质太差,以前只需要讲一遍的地方,
现在往往反复讲述了几次之后学生还是不甚明了,相反还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行,
没把他教懂。这类学生不是少数,而是大多数。
更有甚者,要是批评几句,轻则“上房揭瓦”,重则“要死要活”。我就曾
听闻有一学生,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听课,挂课若干,被老师当众批评了,而后
冲去找校长,曰“我精神状态不行,受不得刺激,你是让我好好毕业呢?还是让
我从科技楼上往下跳?”结果:一路绿灯,顺利毕业。大学本该是“宽进严出”,
但在中国,如果说扩招前是“严进宽出”,现在则完全变成了“宽进宽出”。许
多原本不够素质上大学的人,如今也能混个大学毕业,结果造成了大学生素质的
整体贬值。
扩招是好是坏?利与弊何多何少?这是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一些网友可能是
比较反感扩招的。但话要说两边,对于已经大学毕业或是正上着大学的人来说,
反对扩招理所当然;对于还在高三苦苦挣扎的学子而言,恐怕还是希望扩招扩招,
多多益善。毕竟,现在的高中生不读书之后能做什么?去南方的工地打工?还是
去山西的煤矿挖煤?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好的,但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而给人发证书,
在我看来还不如做假证的,至少做假证的费钱不费时,而现在的大学则费钱费时,
毕业了才发现那个证书已经不再是“人才证”,而是“白菜证”了。
所以我认为,扩招应该是有限的扩招,而且位于前列的大学不应该扩招。据
说美国一些优秀的大学,每年的招生基本都是固定的,不会降低自己的门槛,坏
了自己的名声。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但我认为这一条却是可以借鉴的:对于
本科生,大城市中一流的大学少量扩招,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的大学适量扩招,
确保位于前列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合格的,同时也可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
教育;对于硕士和博士,则应控制规模,不要扩招,确保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
价值。
虽然对于想在大城市上一流大学的人来说,这样的方法不公平,但人类社会
优胜劣汰,能上什么层次的大学凭自己的努力而定。要是追求绝对的公平,不如
把中国的大学都改名为“清华大学陕西第X分校”,“清华大学山东第X分校”,
全国人民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岂不公平的不能再公平?
以江苏的中小城市扬州和镇江为例,这两个城市都有几所地方性的大学,在
全国的高校中虽然居于末流,但培养的学生大多安心于在江苏省的中小城市求职。
而在北京上海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有多少愿意离开北京上海去西部和中小城市?教
育部只会对大学生们空喊着“去西部,去中小城市”,可曾想过哪些大学生更容
易去西部和中小城市?当然是西部的大学生和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在西部和中小
城市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心理上更容易选择西部和中小城市。
如果说本科大扩招减少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生,使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
总体素质有所提高的话,硕士和博士的扩招则是应该立即停止的。硕士和博士阶
段的教育应该是更深入的专业研究,追求深度的同时必然导致就业领域的狭窄。
硕士和博士扩招后,因为课题的限制、科研经费的限制、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
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的专业训练,也一样混毕业了。过度的扩
招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以工科研究生为例):以前硕士生可以做的研究现在基
本由博士生来做,现在的硕士生则继续念大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上一年课、看半
年文献、写半年论文即毕业走人。这只会降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本身的价值,
使整个人才评价体系陷于混乱的状态。
大学的扩招应该适可而止,稳步进行。但现在的情况是扩得太严重了,我上
大学时,同届的通信工程本科生总共只有80多人,硕士生30多人,现在每届本科
生已经涨到了六七百人,硕士生150人左右。与此同时,相关行业的职位需求并
没有如此暴涨。结果: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以前的本科生,基本能找到工作;而
现在的本科生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考研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但也只
是小部分可以读研,大部分还是要走向社会,寻求一份工作生活下去。
高校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什么热上什么,就跟商店里什么畅销进什
么一样。在通信热、计算机热、英语热刮过之后,现在大多数综合和非综合的高
校都有通信、计算机和英语这三个专业,问题是:社会有这么大的用人需求吗?
这个问题,高校是不管的,一切向市场经济靠拢,就像大卖场一样,你爱买不买,
爱上不上,交钱取货走人之后,一切与我无关。问题是:买的货用不了退不掉,
只是一时的钱财损失,钱财以后还有机会赚回;而受的教育用不了退不掉,如何
谋生,如何发展?
不该是大卖场的高校如今变成了大卖场,银货两讫,出门概不负责;本该有
控制有规划的教育部无所作为,只会对买货的主喊着空洞的口号,而且颇有几分
老毛当年的气势:“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看来历史还真的是有相
似之处,当年城市里的无业青年待业青年也是很多,于是上山开荒下乡种田,人
人有活干,社会大“和谐”。
教育部的本意,不是要再来一次“上山下乡”吧?
悲哀的是,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制定政策的人是不懂教育的人,而懂教育的
人却又没有决策权。就拿本科教学评估来说,这是一个劳命伤财的面子工程、政
绩工程和造假工程。决策者自以为“这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然而任何政
策都有其负面效应,作为决策者要能预见并尽量避免负面效应。不幸的是,教学
评估的正面效应就像一阵风,评估组在的时候是舞台上最美的时候,评估组一走,
曲终人散,一切照旧。
陕西某师范类重点大学为迎接评估投资八千多万,买设备,给教师发补贴保
证教师们高昂的造假热情,上下打点相关人员,专家组还没出发时已经通过关系
知道了专家组成员;最为夸张的是在大礼堂铺上红地毯,评估组专家入场时,礼
堂内的全体师生热烈鼓掌,起立迎接,与此同时大礼堂的整面墙上挨个投影出专
家的巨幅照片和身份说明,其礼遇可比外国元首访华。在享受了超高规格的礼遇
与舒适热情的接待之后,评估组的成员们终于“身心愉悦”,最后毫不犹豫地给
了该校一个“优”。这个“优”可真昂贵啊,一字千万金!
所以,如果教育部无法确定教学评估中:高校会不会花重金造假?专家组会
不会打关系分,人情分?是否会劳命伤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么这个所谓的
“评估”不搞也罢,可以给学校省下点银子,发给贫困学生,也是一桩莫大的功
德。
当然,评估还是有些好处的:为众多大大小小的高校官僚找到了政绩,年终
的时候可以有理有据的多分一些银子了。不仅是高校,这也就是中国社会的通病:
事件本身是对是错无关紧要,能显示官员的政绩,再错误的也要上。因为从上到
下的行政效率奇高,一纸命令在手,就像有了倚天剑和屠龙刀,可以号令江湖,
莫敢不从!
有句话说的好:“好的政策引人向善,坏的政策逼良为娼”。纵观高校,好
的政策实在是太少了,坏的政策则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讲,大学是国家的大学,
是所谓的“国之公器”。然而实际上,当今中国的高校已经沦落为少数人的高校。
就我在某高校的经历而言,一等主人是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各个机关的干部;二等
主人是与领导有种种盘根错节关系的后勤集团等相关服务产业的人;三等主人是
学生,学生们想上课就上课,想不上课就不上课,要是被老师批评了,立马找校
长告状要求换老师。至于无职无权的普通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已经沦落为最底
层的打工者和奴仆,可随意被领导和机关的人呼来喝去。
悲哀啊,这就是高校的现状,在教育部的诸多“政策”领导下的高校的现状。
最后重申一下本文的观点:对于大学本科生,一流大学可少量扩招,中小城
市的大学和西部地区的大学可适量扩招;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应该根据课题和
项目的情况进行招生,确保学位的质量。
不过话又说回来,高校各种问题能否得以解决,最关键仍在教育部。君不见,
一纸公文下来:“今年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要扩招多少多少”,高校还不
是得老老实实地照办?
(XYS200701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中国何以制造这么多研究生?
汪自军 发表于2008-5-4
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进入2008年,我国在校硕士生及已经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生双双突破100万人。今年,我国在校博士生的人数将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些经过刻苦复习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莘莘学子,在经历了两年或者三年的继续深造之后,仍然要面对曾经暂时逃避的就业苦恼,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见中国如今“举目皆硕士” 硕士生就业遭遇尴尬http://www.scol.com.cn/technology/qzjy/20080214/200821492107.htm)
作为一名学生,眼光短浅,知识匮乏,有一事不明,很想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制造”这么多研究生,在这里我不想用“培养”。如果说本科生连年扩招,我觉得还是比较合适的,现在本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有些甚至转化为技能培训,实行全民化,可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而且基本是自己拿钱(学费,住宿,吃饭)等,不怎么需要国家拿钱(我认为是这样,学习环境、设施是国家投钱的),而且培养的最终目标不是科研,大都是从事技术行业,大部分学生也的确走上这样的岗位。
研究生,之所以叫“研究”生,我想他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国家输送研究型人才、为国家科研人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如果我理解错了,真是无脸了,还亏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在我看来应该是精英教育,不是全民教育,如果是,那这个国家就牛了,个个都可以做研究,十几亿人都做研究,还用得着跟着人家后面重复科研路,还用得着整天嚷着抵制日货,诺贝尔奖人数还用国家为单位来统计吗,用省来统计、用市来统计吧。可现实呢,有几个硕士毕业做科研?不做科研的博士也大小人在。我看美国也不至于牛成这样吧。既然研究生教育不是全民教育,那就应该是精英教育,我想精英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人数不能多,而且绝对是优秀的值得培养的人才。
因为如果人数一多的话,而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势必分到每人头上的资源就少了,所以一个学校设施条件再好,人数多的话,也相当于资源不丰富,也是做不好科研的。当然,这个时候要求国家提高研究生待遇,国家本身也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多得是,全国这么多研究生,国家也负担不起啊。以至前段时间每个研究生补助20元,想想国家这么多研究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我想要真正提高研究生待遇,丰富科研条件,国家要像搞计划生育一样,严格限制研究生人数。但是现在导师精力真是旺盛,大家请看一个学术论坛的统计(可能不能代表全民,但是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不是网上说有导师在答辩的时候都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吗?

既然人数要限制,不能乱限制,就要选择真正值得培养的学生,真正对科研热爱的人,真正对科研有敏感性的人。可是大家看看你的周围,有几个同学是真正热衷于科研事业的?更有甚者在职的人员攻读硕士博士的不在少数,在我的周围有些在职的总共没来学校几次,导师都没见过几面,学校规定的论文照样发,毕业答辩照样过。而且网上有人谈到现在的领导不喜欢搞行政,都热衷于科研事业,攻读博士学位,社会风气一片良好嘛!!而我知道有一些学生真是对科研感兴趣,真想继续深造,可是可能由于家庭条件的关系、不会考试的原因、跨了一级学科的原因,被剥夺了继续在科研行业奋斗的权力。我觉得,在招生上要全面衡量学生,不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一棒子打死,允许破格申请;改善研究生待遇,保证研究生工资福利,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将其拒之于科研大门;有些一级学科有交叉,如大气科学中有大气遥感,而测绘学科中也有大气遥感;地理学中有GIS,测绘学中也有GIS,在直博时要充考虑到这一点,不要认为跨了一级学科都是从数学跨到中文,而不允许许直博。在招生时制定这些规矩,何不在毕业时制定苛刻的条件?中国的博士一般三年毕业,国外发达国家博士一般要四年,质量何在啊?所以导师在招生上也乱,不管有没有科研项目支持,都招,而且多得很,反正也不需要自己拿钱来培养。我觉得,就像武汉大学,导师招学生自己得拿出一部分钱出来培养,因为学生也是在与你合作做项目,如果你认为学生不值得拿钱的话,你就不要招了,这样还怕招不到好学生,还怕老师招学生招得多吗?我想哪个老师都想招到好学生吧,不然那钱可是白花了。这样国家给研究生高待遇也不怕给了只拿钱不干活的研究生了。
再谈,学校招这么多研究生目的何在,国家招生这么多研究真的有那么大利吗?难道研究生数量多,就是显示一个学校好,就说明一个国家科研力量雄厚吗?国家科研实力不是要让别人看的,是要为国家自己服务的,光做表面功夫没有用的。再者,博士论文要求有创新点,如果中国这么多博士每人真的有创新点的话,那中国何止是现在这地步,三星,PHLIPS,佳能,诺基亚,LG,SONY,西门子,奔驰,宝马,本田都自己回老家,还用得着我们抵制,谈支持国产吗?学校可能也说我们人数增加了,但是也提高了质量建设,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毕业要发核心论文,但是在我根据我周围的情况来年,有几个真正做出值得发表在中文核心的东西?好多中文核心简直就是给钱就发,这是研究生最喜欢的期刊了。科学网上也有人说了,中国这些核心期刊,连老师的文章都安排不开,哪还有研究生的地方?
总结: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国家在招收研究生时三思啊。
为了真正提高研究生待遇,不加重国家负担;为了把中国有限的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研究生,为了使导师不认识自己研究生的事情不再重现。为了培养真正的研究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为了给中国的科研队伍培养生力军,我觉得应该严格限制招生数量,制定灵活的招生政策,积极提高研究生待遇,在毕业上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研究生质量,加快中国的繁荣昌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94
教育部打算何时批量产出烈士?
大学四年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读硕士啊!
硕士读完了,仍然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读博士嘛!
博士后都完了,还是找不到工作咋办?接着读壮士!
壮士也读完了,仍然找不到咋办?那就去读烈士吧。
至少两年前,我就看到过这个民间说法,有的版为了增加效果还加上了“圣斗士”。不过,就算依据这个“洁本”,也够中国的教育部“取法”了。果然近日就有消息说《教育部酝酿扩招研究生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呵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啊,早就用民谣预言了。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加剧,显然是90年末高校大规模扩招的一个结果。有关90年代末的大学疯狂扩招,坊间的说法原本就是为了让社会青年的就业压力推迟。虽然官方似乎并没有正式地承认过,相反有关扩招的美好目的宏大愿景的文章倒是很多(见文末附录)。
不过,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中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一年高过一年,那可是头上的虱子。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今年的征兵都明晃晃地向大学毕业生倾斜了(参见报道《中国大幅调整征兵政策大学生纷参军缓冲就业压力》),虽然接踵而来的消息(虽然是局部消息但很有代表性),“申城大学生征兵体检合格率仅三成”再次抽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大耳光,也抽了“体育强国”的一个大耳光,只是鉴于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足够庞大,足以抵消身体合格率不到三成的可怕比例。
我说这大耳光不是“首次”而是“再次”,原因是2002年就有类似的报道——“贵州大学生入伍体检合格者不足两成”;2004年也有相关的报道,“大学生征兵体检合格的只有两成”的消息。
大学生去当兵会大幅度挤压农村兵的出路,但兵营的体能训练对改造中国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糟糕体质很有好处倒是显而易见的。读书其实是很耗精力体力的,以大学毕业生的体检的数据看,说当今中国的教育是普遍摧残身体的教育应该不为过吧(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中国是体育大国吗?》一文中有过颇多描述。),四年大学下来就把那么多大学生的身体搞成这样了。他们还有多少体力读硕、读博。我看大多数人读罢硕士博士,也不用再读壮士了,很多人可以直接烈士了。若是,教育部能批量产出这样的烈士,也算在减轻变业压力为国家做了一大贡献了吧。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不妨等硕士扩招几年后,再看看这个群体会给出什么样的数据统计。
最后一个问题:越来越看不明白,中国打造的这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制造出如此之多既找不到工作,又是体能上的废物,它究竟是想干什么?(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