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引领广东再出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18:27
——“世界工厂”的前世今生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8-12-01 08:38           字体显示:大中小【查看评论】
陈建萍;李俊雄
位于广东东莞的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近日倒闭,虽然这一事件被解读为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关闭的第一案,但合俊的倒掉,只是珠三角众多倒掉的制造企业之一。——最近10年来,东莞每年都有七八百家企业关闭或外迁,从2007年开始,在世界经济衰退和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这一数字达到了909家。
然而,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老厂长唐志平,在再一次见证了东莞这一珠三角模式的“优秀生”的扬弃之后,却显得十分淡定。30年来,潮起潮落,唐志平作为一个亲历者,一一记忆深刻。
30年前,无意中,唐志平有幸扮演了一个开拓历史的人物。他没有想到,一次小小的试验竟导引出历史的大潮流。
唐志平依然记得1978年7月30日那个难忘的夏日。濒临破产的香港商人张子弥,带着几个手袋和一些碎片,带着改变命运的挣扎与雄心来到虎门,与太平服装厂达成一个奇特的合作协议——由张子弥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由东莞方面出厂房、人力,赚取加工费,每个月加工费的20%偿还给张做设备款。平均20元左右一打的手袋,太平手袋厂收12元的加工费。
当年9月15日,太平手袋厂开业,并获得由中国工商总局发放的“三来一补”企业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牌照。
张子弥和唐志平的合作,成功地开启了中国式市场经济的试验。自此,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外资陆续涌入,农田变为厂房,当地农民也开始洗脚上田,成为第一批产业工人。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子弥得救了。唐志平说,张子弥在许多国家都有房产,过着安详富足的晚年。
而对于中国,这一次的合作则意义重大:中国价值在被一家小小的香港太平手袋厂发现之后,投资中国便成为以后30年的世界共识。
自1978年开始,包括松下、可口可乐等外资巨头在内的众多投资者开始谋划投资中国。这种被太平手袋厂点燃的激情迸发得十分强劲。1978年中国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
到1994年2月,广东“三来一补”企业出口额达150.8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出口贸易额的30%,占全国该类出口总值的83%。而到了2002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达到顶峰,仅东莞在册的企业就达1.2万家。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四小虎”用自己大胆而睿智的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样板式的指引。
外资注入不仅为珠三角实现工业化起飞“充电”,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珠三角从一开始就搭上了世界经济的“特快列车”,从“三来一补”起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随着大批港商同行的进入,太平手袋厂逐渐走向衰败,但更先进的产业开始进入珠三角地区。从1992年开始,台湾的电子、IT产业开始入驻东莞,并发展成为东莞市GDP增长的重要力量。
珠三角模式不仅强烈地影响着世界,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自己。改革开放以前,东莞是一个在广东省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乡镇,而现在,东莞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6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国内生产总值达3000多亿元的经济大市。世界上95%的IT产品都可以在东莞配齐,“东莞塞车、世界缺货”成为“东莞制造”的最好注解。东莞还吸纳了1000多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富余劳动力。2007年,来东莞务工的人员仅通过邮政汇出的金额就达193亿元。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广东省经济实力的提升。2007年,广东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超越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珠三角贡献了近八成的经济总量。
然而,在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下,珠三角众多的外向型企业走到了发展的隘口。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外向型企业,已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总是以告别过去和再次踏上新征途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2008年8月19日,广东省政府宣布把东莞市确定为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其目的就是想让东莞带领珠三角告别“三来一补”加工型经济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
唐志平相信,珠三角再出发,一样会成为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崛起的样板和典范。